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科学竞赛试题卷
面的距离是 ▲ 米。3.8 ×108
24.某商场一自动扶梯有30级台阶,某顾客沿开动(上行)的自动扶梯走上楼时,数得走了10级,假设顾客和自动扶梯都是匀速运动,则顾客相对地的速度与自动扶梯相对地的速度之比为 ▲ 。 3:2
25.我们坐在教室里随地球自转的速度大约是 ▲ 米/秒(只要求1位有效数字,按地球半径约6400千米,北纬30度位置计算)。为什么我们并没有作高速运动的感觉? ▲ 。
4×102 周围能找到的参照物都与之相对静止
26.只有当两个声音相隔时间大于 0.1秒时,人耳才能将它们分辨出来。为了测量声音在
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两同学进行如下实验:用卷尺量出操场上钢制双杠的长度L,一同学用小铁锤在双杠的一端轻击一下,另一同学在这根双杠另一端听打击的声音并记下时间差,但他们的实验却未能成功。请通过估算分析原因 ▲ :对此实验你的改进建议是 ▲ 。 △t=L/v2- L/v1, 一根双杠的钢管长约 2 米 , 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5000 米 / 秒 ,
所求时间间隔远小于 0.1 秒 (2 分 ,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得分〉 钢管长应在 34 米以上 (2 分 , 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得分 )
27.动物的行为非常有趣,实验人员在刚孵化出的小鸭〔它们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周围放
置一个大气球,经过若干天,发现小鸭会模仿和跟随飘荡的气球,而不会去模仿和跟随它们自己的母亲。小鸭的这种行为属 ▲ (选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假设? ▲ 。为了验证假设,可以进行如下实验:刚孵出的小鸭一睁开眼睛,你立即出现在它的面前。经过一段时间后,小鸭会模仿和跟随在你的后面吗? ▲ (选填“会”或“不会”)。 后天学习 (2 分 )
小鸭会把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 ( 大 ) 物体当成自己的母亲(2 分 , 表达出 \小鸭会
模仿跟随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大) 物体 \这层意思也可得分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8空,每空2分,共16分) 28.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I: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右表所示:
实验II: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右图所示:
实验III: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
会 (2 分〉
细胞来源 增殖代数 胎儿 50 中年人 20 老年人 2~4 分裂,后者旺盛分裂。
(1)实验Ⅲ可以得出结论是: ▲ :
(2)以上实验说明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 ▲ 等,
(1)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2)生物的物种、年龄和细胞核
29. 在啤酒的制作过程中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周围环境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某科学研究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了以下实验:将酵母菌放在10ml.培养液中,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培养,并每隔一定时间均匀取样Iml,,4次取得的培养液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如表所示(每次样品测定后均放回原培养液)。 请回答:
(1)由于酵母菌的作用,使其周围呈 ▲ 性环境。 取样次数 酵母菌数 pH (2)由数据可知,lmL该培养液中最多能容纳的酵母量(万个) 菌数量为 ▲ 万个。 1 82 5.4 (3)在随后进行的第5次取样时,发现样品中酵母 100 5.0 菌数量仅为76万个,在排除了其周围环境酸碱度的影 2 响后,研究小组对此结果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你 3 12l 4.8 认为这一解释应该是 ▲ 。 4 12I 3.7 (1)酸(2)121(3)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质不断被
梢耗,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能提及养缺乏、营养不足造成酵母菌死亡的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30.一辆实验小车沿水平地面上的长直轨道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一台能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装在离地面10m的小转台M上,转台可在竖直面内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竖直平 面内扫描,激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所示。
(1)当光束与MN的夹角为45°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紧接转过15°,光束又射到小车上,所用时间为0.5秒,则小车运动的速度可能为 ▲ 或 ▲ 。
(2)再经过2秒,如果平面镜足够大,光束能否再次射到运动的小车上? ▲ ⑴16.46m/s 8.45m/s ⑵不能再次射到运动的小车上
四、分析与计算题(本大题共4题,3+6+4+5,共18分)
31.如图所示,一个瓶内装有体积为V的酒,现给你一把直尺,如何测出酒瓶的容积大约是多少?(可用图辅助表示)
32.距离传感器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收到信号后自动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并显示物体的距离(s)一时间(t)图象.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1)若传感器在发出信号后0.01s收到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物体距传感器多远? (2)若显示物体的s—t图象如图A,物体在0至15s的运动情况如何。
(3)如图B所示,一物体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传感器显示物体的s.t图象如图。求:在0至15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多大?
(1)物体距传感器s = v t =340 m /s×=1.7m (2)物体(在0至15s相对传感器)静止
(3)由图C知,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水平拉力F和摩擦力f二力平衡,故f = F =10 N
3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破坏,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1)在这次地震救援行动中,救援人员使用了一种雷达生命探测仪。它的工作原理是: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这种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速度是
8
3×10m/s,接收器不断接收被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并对返回信号进行处理,如果目标在动,则信号会有很灵敏的差异,被埋在废墟下的生还者身体的轻微运动和呼吸,都能被准确侦测到。
(2)地震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中的纵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而横波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晃动。在距离震中数十公里的极震区,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而远在干余公里之外的株洲,我们只感到明显的水平晃动。据此可以推断 ▲ 。 (填正确答案的序号) ①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既传播振动,又传播能量 ②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只传播振动,不传播能量
③地震波中的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横波慢,但能量的衰减较快 ④地震波中的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且能量的衰减也较快
(3)假设地震波中的上述两种波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分别为9 km/s和4 km/s,位于 成都的某地震观测站记录的两种波到达的时间相差25s。试求震源距离这个观测站多远?
(2)①④ (3)180km
34. 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组长小李在某报刊中的文章《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读到:“水开之前,水上冷下热”。而同组的小张却说:“水开之前,水是上热下冷的,因为热水密度小,总是浮在冷水上面。”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兴趣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做实验寻找答案:
在一大烧杯中盛水,取4个温度计,让其中3个温度计的液泡分别浸没在水的上、中、下3个不同深度,另一个温度计的液泡则直接与烧杯底部接触。在烧杯置于火上慢慢加热的过程中,对应于不同的时刻,记录各温度计的读数。下表为一次实验的数据记录:
经5次重复实验,均有类似规律的实验结果。则:
(1)实验的结果是否支持哪一种说法?请根据上表数据写出实验结论。
(2)实验中,他们发现:水开前,杯底有一些气泡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变小,直至 湮灭。请利用表中数据解释之。 (1)两种说法都不能支持(1分)。水从室温上升到80OC附近前,水温“上高下低”,而从
80OC升到100OC开始沸腾这一过程中,水温“上低下高” (2分)。
(2)容器底温度较高,气泡贴在容器底,生成时温度较高。一旦离开容器底,温度下降,
体积缩小,而生成的气泡本身就小,在水开之前就发生了“湮灭”现象(2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