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铃结构老化现象。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必然现象,但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其挑战是十分严峻的。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就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以很快的速度赶超着西方国家的生活水平.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精神物质得到进一步保障,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向后延迟.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出现,相继的问题随之出现。老年人问题不再仅仅是家庭问题,更是我国目前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老年人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好这一问题,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环。本论文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进行思考,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影响以及中国养老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现状; 养老; 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一)定义
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口占在总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其划分的方法可分为:①按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12%比例划分;②按65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的比例划分;③用综合指标确定老年型人口,确定进入老龄化的方法。若0-14岁人口不到总人口的30%,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老少比为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这样的人口便属老年型人口了,便是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年龄达到老龄,而不是指单一群体或个人年齢。国际上把老龄化起点规定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其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以上时,人口年龄类型为老年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等。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英国45年,日本26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城市地区快于农村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人口老化的地区差异上看,中国人口目前自东向西开始老化,而且速度将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这一“灰色浪潮”就将席卷全国。
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11万,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相当于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第三的美国的2.5倍左右,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多。预计到2020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65亿,约占总人口的16%,接近经合组织国家1990年18.6%的水平,高于2020年时的周边国家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21世纪中国人口将进一步老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生产人口的减少,必定会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中国养老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
(一)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其主要原因便是国家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必须的,但是多年严格执行,致使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是独生子女。这就出现了六老一小的现象,即一个小孩,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者,现在提倡晚婚晚育的政策,年轻人一般都会先以事业为重,等到有一定成绩了才会想着成家立业,这样的话在很大的程度上加重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而且这样的现象会循环式的出现,老龄化的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我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老龄化的催化剂。
1970年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快速下降,幼龄人相对较少,这就使
的我国在解放初期出生的人所占的比例较大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直接作用是减少新出生人口、抑制人口高增长,实现零增长,即人口规模平衡。但另一方面必然加速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人类再生产能力弱化和人口高龄化等。虽然目前我国计生政策也在进行一些微调,比如双方独生子女家庭可生二胎,农村首胎女孩可生二胎等,但总体来说我国的计生政策依旧是一种改良的单胎制,而这种政策却使得生育率永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人口从高出生、高死亡向低出生、低死亡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一定会引起人口老龄化。
1.死亡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死亡率将改变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死亡率下降会对人口年龄结构存在两种不同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在死亡率下降的初期,首先使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存活率上升,这相当于出生人数增加,人口年龄结构出现年轻化。另一方面是当死亡率继续下降时,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下降,寿命增长,使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应增加,必然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因此,死亡率的下降,可使人口年轻化,也可使人口老龄化。在死亡率下降初期会使人口年轻化,但当死亡率降低到较低水平时,进一步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作用将超过其使人口年轻化的作用。
2.生育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生育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大大超过死亡率下降对年龄结构的影响作用。因为生育率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当生育下降,出生人口逐渐减少,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致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必然会发生人口老龄化现象。
生育率的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中,死亡率的下降既可使人口年轻化,也可使人口老龄化,但是生育率的下降总是使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死亡率下降在初期使人口年轻化,但当死亡率低到较低水平时,进一步的下降会使人口老龄化。因此出生率下降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方向并不总是一致的,当死亡率下降处于初期时,两种影响因素的作用会因部分相互抵消而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度。当死亡率下降处于后期时,由于两者作用方向一致,因而形成一种巨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三)其他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地延长,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老龄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同时我国新生人口又是逐年递减的,所以使得老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
政治因素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可以大大降低妇女生育水平。出生人数相对减少,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文化因素的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育率水平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来说,人口文化素质越高,生育水平越低,反之,人口文化素质越低,生育水平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也对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寿命的提高都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例关系,生育水平的变化同样也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
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同时使经济遭到损失,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发生饥荒,引起人口迁移和妇女生育率下降,这对人口老龄化有一定的影响。
三、中国养老对策
进入老年型社会这样一个事实提醒着我们和我们的社会,老龄问题将是21世纪最严峻的问题,如何为老人创造一个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环境,将是国家和政府所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的影响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使积累基金的比重减少。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量增加,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使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家庭中老年人口增加,年轻人口减少,或者家庭中只有老年人而没有年轻人。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部分老年人无退休金,使家庭在老年人生活及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导致家庭消费负担加重,家庭人均收入水平降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医疗设备及其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加,对保健药品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国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