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和护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究静脉输液外渗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出现外渗现象后的处理手段。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研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概括。结果:静脉输液外渗,应提高专业技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结论: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开展护理工作,有效杜绝输液外渗的现象。
【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研究
静脉输液是根据病情将大量无菌液体或药物在严格无菌操作过程下经静脉直接输入体内的方法,也是确保临床治疗的重要护理手段之一。通过静脉输液不仅能维持体液平衡,而且使机体的电解质、酸碱状态尽可能保持正常,为危重病员紧急抢救准备提供静脉给药通路,确保药物输入体内的需要
[1]
。因此,作为护士静
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静脉输液外渗也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静脉输注液体外渗至血管周围组织时,也将会依液体种类对病员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轻则引起局部皮肤肿痛,重则导致血管周围组织炎症以及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组织坏死。所以为减轻病员的痛苦,让患者早日康复,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及时、正确处理对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致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静脉输液外渗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泡,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
。当外渗现象出现时,不仅会影响下一步的护理工作开展,
更会对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和额外的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导致外渗的种种因素,为预防此类现象出现打下基础。
1.1患者因素
新生儿因全身均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紫青,一般于头皮进行静脉穿刺,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养影响,使之易外渗。
婴幼儿在穿刺过程中易发生哭喊,挣扎等不配合举动,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的紧张言行会对护理人员增加压力,给穿刺和固定工作带来难度,引发输液外渗的概率高于成年人,所造成伤害也比成年人更大。 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松弛,容易发生液体外渗;因此,由于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体减退,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降低,也是造成静脉输液外渗的重要原因。
休克、严重脱水、病重的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3]
。
此类患者可能接受了药物麻醉或是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与护理人员有效的交流,不能正确地表达身体感受,如出现无意识肢体活动等突发情况,很可能导致外渗现象,且病员无法表达机体疼痛,若未及时发现,会令机体损伤程度变得更大。
1.2护理人员技术因素
由于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因素,专业知识不过硬,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选择血管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这些行为会造成机械性损伤。出现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针头固定不当,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针头顺静脉外膜划破血管壁,药液外渗于皮下,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给药方法不当,使用发生外渗概率高的钢针,大力推药,忽略病人心理护理造成病人精神紧张、不合作等现象。
1.3理化因素
包括输液时环境的温度,溶液中微粒的危害,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壁的损害
[4]
。
1.4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药物包括收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化疗药物如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5]
,这些药物一般会影响血管周围渗透压,改变血管
通透性,或是多次施药后令静脉变得更加脆弱,因此将导致输液外渗的几率和风险大大增加。
1.5疾病因素
癌症是药液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血管壁损伤大,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其次是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静脉压增加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凝血机能有障碍的病人,血凝块对穿刺针周围血管壁之间的间隙封闭不足,导致药物、血液渗漏;还有拔针后,局部按压时间过短,血管内药物从针眼处外渗。
1.6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
病人对护士的不信任,怀疑,或第一次穿刺不成功,都会对护士的心理产生影响,护士自身就会质疑自己能不能穿刺成功,增强护士的心理素质,也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2外渗导致的机体损伤类型
2.1血管损伤
良好的血管是进行静脉输液的基础,而发生输液外渗时,首先受到损伤的就是血管,处理机械性损伤,还会随着外渗的发展产生其他损伤。通过动物实验形态学观察发现,注射液体及微粒从血管内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可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甚至发生堵塞
[6]
。
2.2局部组织损伤
轻者会引起红、肿、胀、痛等各种刺激性的机体反应,重者则会在炎症和药物毒性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局部组织坏死,尤以化疗药物的伤害性最大。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关节僵直和功能性障碍。
2.3深度组织损伤
属于少数现象,由于渗漏量过大,导致皮下组织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阻碍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代谢废物堆积,改变血管通透性,直至形成骨筋膜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将会导致严重残疾或死亡。
2.4累计损伤
由于长期的输液史所产生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壁破坏,造成血管弹性差,穿刺难产生。
[7]
,易导致恶性循环的
3输液外渗的预防方法
3.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
在实际的日常护理活动中,由于护理人员和就医患者的巨大数量差异,使得向每一位患者详细地解释输液外渗的预防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于血管条件好,有家属陪护的患者,进行简单说明,不可随意调节滴速,避免大幅度活动等,并请家属帮助照看。而对于血管条件差,长期病史,婴幼儿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除了对家属的详细说明出现外渗现象的判断标准,若出现外渗则立即通知护理人员,还应增加巡视次数,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力争将危险降至最低。
3.2合理选择穿刺静脉
为减少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应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对于静脉滴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用较粗的血管;对于需要长期输液的血液病,肿瘤的患者,需建立静脉使用计划。使用有发泡作用的药物,应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手背腕和肘窝部静脉。另外,应避开病变部位的静脉,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注意个体差异及不同疾病的血管特点
[8]
。除此以外,还应该遵从由远到近选择的原则。
3.3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与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避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必须以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确定穿刺成功后,再输刺激性强的药物。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过程中,确保针头留在血管内
[9]
。
3.4提高穿刺成功率
护理人员应加强基本功训练,高标准严要求,熟练掌握静脉穿刺的技术,提高穿刺操作成功率,争取一次成功,要注意避开活动量大的关节处,且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避免出现机械损伤,若患者需要进行连续的静脉滴注,则可对双侧肢体交替使用以保护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
3.5正确地拔针方式
输液完毕后,拧紧调节器,去掉胶贴,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胶贴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直至不出血为止,切忌在按压处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10]
。
3.6局部用药保护
利用一些药物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外渗,延长可输液时间,例如,使用硝酸甘油贴剂,凭借皮肤组织对硝酸甘油的良好透过吸收性,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
4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4.1更换输液部位
护理人员在发现外渗现象的第一时间,就应当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清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11]
。并且在拔针时注意采取正确地方法,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另有临床实践证明,
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头皮针针头2cm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
4.2热敷
早期且范围小者可进行局部热敷,主要用于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渗漏,但禁用于化疗药物外渗
[12]
。其原理是通过局部升温,扩张血管,改变血液循环状况,从而减轻水肿,促进机体恢复,对于由其
他血管收缩剂导致的外渗同样具有处理效果。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较好。
4.3冷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