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
【关键词】 颈内静脉留置导管; 血液透析; 护理
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最理想的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周围血管条件的限制,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而且有些内瘘长期使用会发生血流量减少和闭塞。我院2004年9月~2008年8月为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行长期颈内静脉置管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6~84岁,平均56.8岁。原发病:慢性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6例,多囊肾2例,高血压肾病3例。
1.2 方法 采用美国quinton公司permeath带涤纶套单针双腔静脉导管,插管在手术室局麻下进行,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点,应用seldinger技术、撕脱型扩张导管法,皮下隧道长约15 cm,带一涤纶套固定,涤纶套距导管皮肤出口2~3 cm,常规肝素盐水封管。
1.3 结果 20例患者右侧颈内静脉置管均一次成功,血流量均为200~300 ml/min,流速稳定。使用后平均尿素清除指数为1.26±0.31,能够达到充分透析。使用过程中,1例出现管内感染,经抗感染 治疗 后好转;3例血流不畅,经溶栓处理后血流改善。2例死于原发病,其余仍在使用中。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置管部位干燥清洁,不可随意牵拉扭曲导管。观察体温,体温升高者应警惕是否置管感染。
2.2 预防感染 研究证明,48%~73%的血液透析患者的菌血症是因为血管通路感染而诱发,其中主要是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1]。
2.2.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 具有下列1项者即可诊断[2]:①导管出口部位红、肿、热、痛,有渗出或脓性分泌物;②寒战、发热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导管拔出后症状消失;③外周血培养和导管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菌种。
2.2.2 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 ①统一护理操作方法,制定深静脉导管留置管理操作常规,使护士能系统地观察与护理;②选择高质量的导管,注意查对有效期限及灭菌效果,减少因导管质量问题导致的感染;③护士在操作及护理时应戴无菌手套,每次透析开始时应用碘伏消毒导管口后方可引血。导管出口处应覆盖无菌敷料,定期更换并保持干燥;④每次透析结束后,使用肝素及抗生素封管时均采用正压封管,防止化学性静脉炎、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并用无菌纱布包裹后固定;⑤深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体温是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指征。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