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一章 复习题
第十一章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概念指的是一种消极、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之任之、被动挨打的情绪体验( ) A.挫折感 B.失助感 C.焦虑感
D.恐惧感
D.合理化
2.伊索寓言巾,“酸葡萄”的故事讲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是( ) A.转移 B.投射 C.否认 3.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基础是( )
A.心理诊断 B.心理咨询 C.心理测量 D.心理评估
4.将那些不被社会和自己所接纳的欲望和冲动,采取一种被社会所赞许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心理防卫机制是( )
A.转移 B.补偿 C.升华 D.合理化 5.奠定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基础的是( )
A.家庭 B.学校 C.社会环境 D.文化
6.学生的适应不良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最直接的是( ) A.学业不良 B.生理反应,如头痛等
C.不良情绪反应,如孤独、犯规等 D.逃避行为,如害怕上学、害怕老师同学 7.应激反应分为( ) A.认识阶段、反应阶段和衰竭阶段 C.警戒阶段、体验阶段和衰竭阶段 A.转移
B.认识阶段、体验阶段和反应阶段 D.警戒阶段、抵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D.合理化
8.“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以下哪种挫折防卫机制的表现? ( )
B.投射 C.反向
9.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定义为( ) A.没有身体疾病 B.没有身心疾病
C.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D.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 10.心理咨询的方式包括( )。
A.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B.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C.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电话咨询、通信咨询和现场咨询等
D.分散咨询和集中咨询、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等 11.学生的说谎、偷窃、欺骗等属于( )。 A.情绪冲动
B.性格障碍 C.情绪适应困难
D.行为障碍
12.同一目标对个人既有利又有弊,利害得失难于权衡,从而使当事人左右为难,这时产生的动机冲突叫( )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D.心理治疗
13.小学心理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 ) A.心理健康教育 B.心理评估 C.心理咨询 14.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学习兴趣
B.缺乏学习动机 C.智力低下 D.缺少某些学习技能
1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此时的心理冲突为(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16.心理卫生工作一般分为三级水平,其三级水平是( )。
A.对精神疾病的康复工作 B.人从出生开始的各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处理 C.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 D.主要针对精神疾病和心理异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17.以下哪一种表述是错误的( )。 A.心理咨询首先要建立一种特殊关系 B.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对老师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C.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老师要全力为学生服务
D.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18.以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以心理健康的常态分布曲线作为依据的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 )。 A.比较法 ( )
A.小学低年级所获得的经验 B.小学中年级所获得的经验
C.小学高年级所获得的经验 D.从出生到五、六岁在家庭中所获得的经验 20.心理健康具有( )
A.绝对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相对性
21.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就( ) A.挫折 B.应激 C.冲突 D.焦虑 22.常用的心理测量有( )
A.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及心理测量 B.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心理健康测量等 C.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学习诊断测量等 D.智力测量、个性测量和能力测量等 23.某生在学习上极其努力,但学业成绩仍跟不上班集体,多次承受失败之痛苦,因而产生被动、退缩、无动力、不进取。这种心理反应是:( ) A.认识功能障碍
B.无助感 C.自我估价降低
D.焦虑
24.以大多数人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以心理健康的常态分布曲线作为统计的依据,使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为工具,把不同个体的测量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判定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是( )
A.心理测量与统计方法 B.社会适应判定法 C.症状判定法 D.生活适应判定法 25.小学教育的心理卫生工作主要是( )的工作
A.一级水平 B.二级水平 C.三级水平 D.一、二、三级水平并重
2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连线中间的某一点上。这句话反应了心理健康的( )。
A.相对性 B.绝对性 C.动态性 D.静止性 27.“自我实现的人”这一概念是( )提出的。 A.黄坚厚 B.弗洛姆 C.马斯洛 D.罗杰斯
B.心理统计法 C.心理测量与统计学方法 D.心理测量法
19.在研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时发现,奠定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习惯的基础是在
2
28.目前我国的家庭中( )教养方式越来越多。 A.过度保护型 B.控制型 C.放纵型 D.民主型
29.在临床上应用较多、较为可靠的判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是( )。
A.心理测量与统计方法 B.主观病痛法 C.症状判定法 D.生活适应评定法 30.在家庭中,( )是儿童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基本原因。
A.父母离异 B.过度保护 C.家长的人格障碍 D.缺乏父母之爱
31.( )的教养方式,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惟我独尊、攻击性强、难与人相处等性格等特点。 A.过度保护 B.过度放纵 C.控制型 D.民主型 32.在学校中,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也最大的因素是( )。
A.教师 B.校风 C.学校类型 D.同龄群体的人际关系 33.在( ),儿童经常表现出惶恐、无所适从与冲动、烦恼、敏感、情感脆弱而不稳定等特点。 A.小学低年级 B.小学中年级 C.小学高年级 D.整个小学阶段 34.一般在应激的( ),有机体最易患各种疾病。
A.动员阶段 B.警戒阶段 C.抵抗阶段 D.衰竭阶段
35.当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时,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就是( )
A.动机冲突 B.挫折 C.应激 D.心理防卫机制
36.孩子长大,希望按自己的方式做事,父母却横加干涉,这时儿童会体验到( )。 A.攻击挫折 B.顺从挫折 C.独立受挫 D.成就挫折
37.儿童受挫之后,会出现咬指甲、吮手指、尿床等与年龄不相称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 )反应 A.攻击 B.退化 C.冷漠 D.固执
38.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使人痛苦的念头、情感和经验在不知不觉中从意识中排挤到无意识之中,使人再不能回忆和觉察,也免除焦虑和痛苦,这是一种( )反应。 A.攻击 B.退化 C.冷漠 D.固执 39.“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是一种典型的( )。 A.合理化作用 B.投射作用 C.转移作用 D.抵消作用
40.自知自己在某一方面较差,便在其他方面努力获得成功,这实质是一种( )。 A.压抑 B.转移 C.补偿 D.升华
41.儿童挫折后常用幻想来调整心态,其幻想的常见典型形式是( )。 A.否认 B.白日梦 C.合理化 D.升华
42.孔子厄而著《春秋》,司马迁腐而《史记》出,都可谓( )范例。 A.压抑 B.转移 C.补偿 D.升华
43.盲人的触觉、听觉特别敏锐,自幼瘸腿的人心灵手巧,这种常见的心理防卫形式是( ). A.压抑 B.转移 C.补偿 D.升华 44.东施效颦、做“追星族”等属于( )。 A.压抑 B.认同 C.补偿 D.升华
45.以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进行鉴定、分类与诊断的过程叫做( )。 A.心理健康教育 B.心理评估 C.心理咨询 D.心理治疗
3
46.通过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来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的心理治疗方法是( ) A.认知重建技术 B.行为契约技术 C.惩罚疗法 D.系统脱敏法 47.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是( ) A.幼儿阶段 B.小学阶段 C.实践阶段 48.奠定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基础的是( )。 A.社会 B.家庭 C.学校 49.“前有狼,后有虎”是一种( )。 A.双避式冲突
B.双趋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50.心理防卫机制是经常表现与使用的心理方法,较为成熟的积极的防卫形式是( )。 A.合理化 B.否认 C.认同 D.升华
51.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这是( )。 A.合理化
B.反向作用 C.补偿
D.压抑 D.教师
D.高中阶段
二、名词解释
1. 学校恐怖症
2.应激
3.动机冲突
4.考试焦虑
5. 挫折
三、简答题
1.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有哪些?
2. 简述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一般内容。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