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由教育均衡发展想到的
这两方面的发展空间,通过几届领导班子不懈努力有了一些改善,但与学校的发展显得仍不协调。如果可能,期待校园拓展,适量增加班级,修建体育场馆,这将会使二中在西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迈上新的台阶,为南山、为深圳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探索中我们体会到,只有正确的理解并吃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才能认识到教育战略的意义所在;只有在教育公平和教育平等两项原则的支配下思考学校发展,才能保证学校决策不偏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导向,才能保证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班级内学生发展不均衡应引起关注
近日,记者在基层学校采访时发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但教师们面前出现了一个日益突出的新问题:平行班学生学业程度差异大,教学难以兼顾全面。在有的初中校,相差一二百分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的现象并不鲜见。“当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别达到单科20分以上时,对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温州市瓯北三中教师李建友告诉记者。
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已将目光移到教室,关注同一教室内的班级教育均衡。“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样进步,得到发展。”在日前由华东师大和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共同举办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级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发出共同的呼吁。 课堂上“抓中间带两头”引争议
深圳某学校一位家长对记者抱怨,孩子回到家总说在班里感觉“不爽”,主要原因是“同学水平差得太多”。“比如英语(论坛)阅读课,孩子说班上有好几个同学根本读不出来,老师为了避免有的同学被落太远,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同学身上,全班都等着不会读的同学。”这位家长说,这种情况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也存在,“白读”的勉强跟着,渐渐磨灭学习热情;“陪读”的浪费时间,同样感觉不到学习乐趣。
李建友有自己的切身体会:班级内学生学业水平有差异,若照顾了学习好的学生,就落下了成绩较差的那一部分,反过来也行不通。“我们很多教师只好对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学习同样的内容,保持同样的进度。这种‘抓中间带两头’的策略,多数时候只是满足中等生的需要,对‘两头’的学生来说,其实并不公平。”李建友感慨地说。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指出,现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更加关注课堂,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该校熊川武教授认为,今天提倡的教育公平,应是“平等对待同样的人、差异对待不同的人和优惠对待弱势的人的统一”。
分材教学让优生更优弱生上进
廖珩荃是深圳市文汇中学的初三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每次英语考试成绩都是班上倒数,初一期末英语只考了8分。在学校的自然分材教学实验中,他根据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初二上学期就达到及格水平,到初二结束时英语取得了90分的好成绩。文汇中学是一所聚集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因为开展自然分材教学,近年来被评为区优质学校。
廖珩荃所受益的自然分材教学,是一种因人分配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实施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编定学习指南并进行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必再等其他同学的进度,实现“知
者加速”,保障学习的灵活性。随后的“结对互帮”让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各异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一起合作互帮,共同进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进行有限的引领、总结和释疑,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对学生学习进度的掌握上。 文汇中学校长田介成告诉记者,让优生更优、弱生上进是自然分材教学的目标。在3年的实践中,自然分材教学通过自学互帮、讨论交流、知者先行等环节,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异质均衡——使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获得了相应的学习条件,还为相对落后的学生提供了教学补偿。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指出,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条件性均衡主要指向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性均衡则指向个体和班级,当前应采取如自然分材教学等手段,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样进步,得到发展。
薄弱学校课堂内均衡需扶持
“当前,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实现薄弱学校学生的全体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我们学校因此特别关注课堂内均衡。”上海市平乐中学原校长周纪平表示,薄弱学校课堂内均衡亟须教育科研工作者“拉一把”。
有学者呼吁,教育研究应更多关注弱势学校。“而现状是,相当多的研究者都是在条件好的学校展开自己的课题,因为怎么做都出成果;而在薄弱学校搞研究,既缺经费难度又大。”一位教科研人员说。
在薄弱学校进行科研的“回报”是丰厚的:10年前,周纪平担任校长时,该校曾是上海市金山区最薄弱的学校之一。当时,由熊川武教授领衔的一支专家团队来到这里,指导他们开展理解教育和自然分材教学实验,着重抓了“让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一道进步”。短短两年,学校就从生源薄弱、师生对立、教育质量低下的困境中走出来,成为全区“行为规范示范学校”。而作为一所曾经薄弱的农村初中,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中心中学实施自然分材教学3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现在周边地区的学生都慕名来这里求学。
教育——更优质 更均衡 更公平 让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成长
教育是民生之基,牵动着千家万户。作为老城区的宽城,与其他城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铁南、铁北,城区、农村之间的差距很大,一度成为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然而,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宽城区已成为教育强区,在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瞩目的荣誉: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普九”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教改先进实验区、吉林省区域教育改革示范区、吉林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吉林省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区,连续多年被长春市政府教育督导评为优秀县区……正是这样一个教育强区,照亮了这一片蓝天下的每一个孩子的前程。
“以前这边的孩子上小学,都要想办法送到城区里去,现在可不用了,我们自己的柳影小学就特别好。”王凤丽深有感触地说,作为农民工,她再也不用担心家里孩子择校问题。农民工子女最多的柳影小学现已成为宽城全区面积最大、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
为了打破“同一居住地,上学两重天”的教育分布格局,宽城区通过“弱弱重组、邻校合并、强弱联合、以强带弱”的形式,实施了战略“撤并、迁移和重组”的三步走,并加大了装备投入力度,实现了全区教育布局的科学调整,实现了“把名校做大、大校作强、小校作精、村校作优,为百姓提供优质教育”的目标,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截至目前,宽城区先后撤并了20余所中小学校,完成了13所学校教学楼的新建和扩建。特别是对于农村教育,宽城区仅2009年向农村学校投入教学设备就超过1000万元,并且探索出了“三教一体、多元化办学”、“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全员与分流相结合、普教与职教相结合”、“普职联合办学”等多种农村初中办学模式。
解决教育均衡的难点,提升教育的内涵发展,为教育负责、为学生未来负责。宽城区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教育环境,同时加大力度提升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使教育岗位“有能者居之”,推动了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对校级领导,宽城区改革创新了干部管理体制,实施了“竞争上岗、连任聘岗、考核转岗、定期轮岗”的制度,缩小了城乡管理水平的差距;对教师队伍,宽城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一批”的政策:“即执行政策退一批、放宽政策离一批、制定政策过渡一批、创新政策进社区一批”,使大批超编教师得到分流,既有效地解决了教师超编问题,又解决了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走内涵式发展新路,深度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强力度、多轮次、多维度的培训,为课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宽城区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使教育步入内涵式发展道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仅从近几年来的中考成绩看,宽城区历年中考优秀率和巩固率都在长春市名列前茅。同时,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宽城区打造了在国家、省、市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德育品牌——“仁爱”工程。在延伸“仁爱”工程的理念,实施未成年人的素质教育进程中,宽城区通过打造“底色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道德实践为重点、以优化环境为依托、以精细管理为统摄,深化了德育教育,提升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