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路基路面施工常见问题 - 图文
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常见问题
(一)路基填筑
一、土方路堤适宜的填料有哪些? 1、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堤填筑中有些填料适宜性差,影响路堤质量,导致工期延误、投资增加。
2、原因分析
材料采集、使用人员不熟悉材料性质,经验不足,选择填料时顾此失彼。 3、预防措施
1)材料采集、使用人员必须对路堤填料的种类、性质和适宜性认真研究,选择填料时,既要考虑料源和经济性,更重视填料的性质和适宜性。
2)常见填料的分类、性质和适宜性有:砂土,;砂性土,粉性土,粘性土,碎石质土,砾石、不易风化的石块。
3)不宜于路堤填筑的其它类土:重粘土,黄土类土,黑土,淤泥、泥炭,带有草皮的表层土一般不得用于填筑路堤。
二、路基填筑过程中如何控制中线偏位? 1、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填筑过程中线偏位严重,不符合《标准》要求,需返工处理。 2、原因分析
导线点遭到破坏,施工过程中中线复测频度不够,没有按要求设立保护控制桩。
3、预防措施
1)应进行导线复测,并加固导线点,一直保护至交工验收。
2)路基施工前,应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设计图表、施工工艺和有关规定,定出路基用地界桩和路堤坡脚、路堑堑顶、边沟、取土坑、护坡道、弃土堆等的具体位置桩。在距路中心一定安全距离处设立控制桩,其间隔不宜大于50m,桩上标明桩号和路中心填挖高度。
3)在放完边桩后,应进行边坡放样,对深挖高填地段,每挖深或填高60-80cm应复测一次中线桩,测定路基标高及宽度,以控制边坡的坡度。
4)机械施工中,应在边桩处设立明显填挖标志,并在不大于200m间距段落内、距中心桩一定距离设立控制桩。
4、处理措施
校核导线点,重新恢复中线,按“规范”要求保护设立的控制桩。亏坡的一侧按照规范要求开台阶补填,多余的一侧进行削坡处理。
三、如何处理斜坡、坑穴、水渠、填井、墓穴、淤泥等? 1、质量问题及现象
路基于原有斜坡、水渠、填井、墓穴、淤泥处,出现局部沉陷、失稳、滑坡等病害。
2、原因分析
路基填筑过程中对斜坡、水渠、填井、墓穴、淤泥地段处理不当,给工后的路基留下隐患。
3、预防措施
1、路基修筑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地回填,并按规定进行夯实或压实。
2、对影响路基稳定的人工坑洞,应予以查明,可参照岩溶处置方法进行处理,不能填埋时,可用构筑物跨越。
3、黄土陷穴应进行处理,处理时先要查清陷穴水的供给来源、水量、发育情况与扩展方向及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4、黄土陷穴的处理范围,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宜包括路基填方或挖方办坡外的上侧50cm,下侧10-20cm。若陷穴倾向路基,虽在50cm以外,仍应作适当处理。对串状陷穴应彻底进行处治。
(二)路基工程
路基是建于大地表面的线形建筑物,是公路线形的主体,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份,要求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足够的强度和足够的水稳定性,它贯穿公路全线,并与沿线的桥梁、隧道和涵洞等构造物相连接。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它与路面共同承受汽车荷载作用,路面靠路基来支承,路面的使用质量与路基的质量有着很大关系,有些路面上出现的病害,其产生的根源却是路基中的病害所引致,因而,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相当关键。
1. 路基施工中常见的病害
路基病害有很多,其成因也错综复杂,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① 路基不均匀沉降;② 路基起弹簧、表层蠕动、推移、松散、起皮;③ 路基纵向裂缝;④ 雨水作用下,路基边坡发生冲沟、坍塌、坡面变形等,这些都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通病,通常由于施工方法不当所导致。
2. 路基病害的成因分析及处理工艺 (1)路基不均匀沉降
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路基填料不良,填筑方法不当、压实度不足以及软弱下卧层等引起地基承载力不一或不足。路基沉降一般不能完全排除,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减小路基沉降的机率,施工中做好每道工序及关键部位的施工工艺:
① 路基施工前准备工作。进行基底处理,将路基填土范围内的树头、树根、地面表层的种植土、草皮、杂物等全部清理,并将挖树头的土坑填平、夯实,清表土的厚度视土质情况而定,路基填土前应将清理过的路床进行填前压实。
② 填料选择。路基的填料有很多,一般的土质、砂和石头均可作填料,用石料作填料时,要注意石料的级配问题,因为石与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隙,压路机很难压实,应掺入细小的填料填充空隙,分层填筑并压实,其含水量不作考虑;用土质作填料时,就要考虑土的含水量,并取土做试验,计算最佳含水量以保证填筑时达到的压实度。路基填料最好采用水稳性好,透水能力高的土质作为填料。
③ 填筑方式。路基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每层松铺厚度不大于30㎝不小于10㎝,石质填料不大于45㎝,如果原地面不平,应从最低处分层填起,每填一层经压实检验符合规定
要求后,再填上一层。土壤填料时应在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填筑并压实;路基填筑压实的宽度应不小于设计宽度,以便最后削整边坡,严禁宽度不足进行帮宽贴坡;填筑时应有双向横坡,以利于排水,横坡值为路面设计横坡值;路基填筑过程中,每一层都必须压实,以保证每一层的密实度,碾压过程中应注意:(a)碾压时纵向轮迹接头应重叠,一般重叠40~50㎝,前后相邻两区段亦宜重叠1~1.5m,做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密实;(b)控制压路机碾压时的行驶速度,一般振动压路机为3~6kM/小时,碾压开始时采用慢走,随着土层的逐步密实,逐渐提高速度,第一遍为静压,然后由弱振到强振;(c)碾压时应由路基边缘向路中进行,曲线超高地段宜先底(内侧)后高(外侧);(d)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路基两侧宜加宽多填40~50㎝,压实完成后再按设计宽度进行削坡整平;(e)接近最佳含水量的土最容易达到最大压实度,天然土通常接近最佳含水量,因此路基填筑时应做到随挖、随运、随摊铺、随碾压。总之,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始终保证分层填筑的平整度、密实度、宽度、厚度、横坡度。
④ 路基与桥涵、通道等构造物衔接处的填筑。由于所用填料不当或碾压比较困难而无法得到充分压实,造成路基逐步下沉。填筑时应注意:(a)路基施工时,桥涵头部位应留有足够的施工作业面,便于桥涵头填筑时进行机械施工作业;(b)填筑前要彻底清理桥涵施工留下的淤泥、杂物和不适宜材料;(c)严格按规范的厚度分层填筑;(d)认真碾压,边角等部位可采用小型机械,确保不漏压、均匀密实;(e)填料选择,应尽可能使用透水性好,易密实,强度高的填料,可改用填砂,分层填筑,层厚控制在30㎝-50㎝,用水配合插入式振动棒振捣,使砂达到密实,免去碾压;(f)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合理安排工序,如先填筑,后进行桥涵台盖梁施工,这样可方便机械施工,并可进行预压,延长沉降时间等。
⑤ 软土地基未加以处理或路基施工时土壤含水量过大,填土无法达到规范要求密实度,从而给路基留下沉降的隐患。软土地基施工时,应严格按软基施工规程施工。公路建设中,路线经过软土地基是常遇到的问题,若不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是造成路基沉降的极大因素。软土地基特征是:承载力低、压缩性高、含水量大、透水性能差、抗剪强度低等,必须采取有效的加固处理措施才能保证路基稳定,其处理工艺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a)直接换土回填砂或抛石挤淤,该方法适用于软土层较薄的路段,将地基的软土层全部挖除换填强度较高填料,如砂、砂性土、砂砾、石渣等渗水性较好的材料,其优点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基力学性能,效果好,不留后患;(b)减少土体中的压缩性,提高土体的强度。具体处理方法有挤密法(包括砂桩、夯实、振充碎石等)砂井预压固结法,在无冲刷或冲刷不大的软土地基段,可用砂砾垫层处理;砂砾
垫层较厚时,不利于施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砂桩深层挤密,以提高地基强度,减少路基沉陷;对于厚度大的软弱粘性土地基,由于土体保水性强、渗透性小,砂桩挤密加固时,不能有效排出水分,加固效果不大,可考虑采用砂井预压加固法;(c)浆液灌注加固法,在软土层中灌入或添加凝胶剂填充孔隙,增加土颗粒的联结,从而达到加固软土层,提高强度的目的。而在实际软土地基施工处理中,应根据软土层厚度、层位、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基层压力变形要求、施工机具设备及材料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联合对软土层进行处理,务求达到加固的效果,确保路基的稳定。
(2)路基起弹簧、松散、推移、起皮
路基起弹簧、松散、推移、起皮都是路基施工过程中的通病,形成原因主要是施工工艺不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填料为粘性土时,在含水量偏大情况下碾压;碾压层下有较弱层,上层碾压时反射至下层;填料中混入高液限塑限的淤泥、有机土等不良填料,引致路基起弹簧;(b)碾压不及时,表层土失水过多,偏离最佳含水量大,无法充分压实,达不到规定密实度,土体松散;(c)为调整路基高程而的填薄层粘补土,造成表层推移、起皮。这些路基病症,都是施工工艺不妥而引起,只要加强全员施工质量意识,严格控制路基高程、填料含水量、分层厚度等,杜绝不同土质混填,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就可以减小或避免路基出现上述病症。
(3)路基纵向裂缝
路基起始填筑宽度不够或中线编位,填至一定高度时,经检查才发现填土宽度不够,达不到路基设计宽度或中线偏位而进行填补帮宽,帮宽时又没有按规范挖台阶和由下而上的分层填筑碾压,路基竣工后,帮宽这部分逐渐下沉、滑移,致使产生纵向裂缝;半填半挖路段的路基,在填挖交界处未按施工规范挖台阶进行分层填筑压实,也是产生纵向裂缝的因素;路基压实工艺不当或压实不到位,致使产生纵向裂缝。填方路基施工中应适当加宽填土宽度,路基设计宽度内的压实度才能得到保证,填方边坡才稳定。
(4)路基边坡冲沟
在雨水作用下,路基边坡常常发生冲沟,造成路基坍塌,坡面变形等,影响路基的整体稳定性,而且修复较困难。路基边坡抵抗雨水冲刷的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路基两侧压实度不足及排水设施没有做好,预防措施有:(a)按设计要求超宽碾压,确保有效压实宽度;(b)保持路基表面平整度,使雨水分散排出不形成雨水集中冲刷,防止路基边坡在雨水作用下形成流水坑,发生坍塌;(c)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设置急流槽和拦水坝;(d)路基完成填土整修边坡后,防护工程要及时跟上;(e)确保路基整体性,边坡密实,杜绝帮宽填补而留下隐患。对于高填土方路基段的边坡未作护坡防护处理,排水设施又不完善,未及时疏通排水沟,急流槽少或位置不合理等都是造成路基边坡被雨水冲刷的原因,这些防护措施都应在路基施工中同步配合做好,避免路基边坡发生被雨水冲刷而影响路基整体稳定性及带来返工修补的麻烦。
(三)桥涵工程
桥涵是跨越江河或为使路基横向排水而设置的构造物,是公路连续的重要连接构造物。桥涵工程技术性要求高,同时涉及隐蔽工程较多,应严格按设计图和《桥规》施工,做好每道工序工艺,严格控制桥涵的施工质量。下面,就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施工常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钢筋混凝土盖板涵的施工要点。
1. 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施工常存在问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