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八版 - 妇产科学整理
Ⅲa 累及阴道下1/3,未扩展到盆壁
Ⅲb 扩展到盆壁,或引起肾盂积水或肾无功能
Ⅳ期 肿瘤超出真骨盆,或侵犯膀胱粘膜及直肠粘膜。 Ⅳa 肿瘤侵犯临近的盆腔器官 Ⅳb 远处转移 6.临床表现 (1)症状:
1)阴道流血: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即性交或妇科检查后阴道流血;老年者常为绝经后不规则出血;外生型癌出现阴道流血早,内生型癌出现晚
2)阴道排液:分泌物增多,血性分泌物,晚期出现流水样白带,恶臭;
3)晚期症状: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尿路梗阻、肾盂积水、尿毒症;贫血、恶变质
(2)体征:
1)外生型:息肉、菜花状赘生物,伴感染; 2)内生型:宫颈肥大,质硬,宫颈管膨大 3)晚期:溃疡或空洞,伴恶臭
7.诊断 早期诊断可选用“三阶梯”程序,明显者直接癌灶取材
“三阶梯”程序: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高危型HPV DNA检测 +阴道镜检查 +宫颈活组织检查 鉴别诊断:
(1)宫颈良性疾病:宫颈糜烂、息肉;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结核靠活检 (2)宫颈良性肿瘤:宫颈管肌瘤,宫颈乳头状瘤妊娠期多见
(3)宫颈恶性肿瘤: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转移癌等,子宫内膜转移宫颈应与原发宫颈癌鉴别 9.处理
总原则:手术和放疗为主、化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一般早期用手术治疗,晚期用放射治疗 (1)手术:优点是年轻患者可保留卵巢及阴道功能,主要用于早期(ⅠA-ⅡA)子宫颈癌患者
①Ⅰa1期:行扩大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②Ⅰa2期: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③ⅠB1、ⅡA1:广泛性子宫切除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必要时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 ④ⅠB2、ⅡA2:广泛性子宫切除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或同时放化疗后行全子宫切除 (2)放射治疗
适应于:1)部分1B2期和ⅡA2期和11B-1VA期患者; 2)全身状况不适宜手术的早期患者; 3)子宫颈大块病灶的术前放疗;
4)手术治疗后发现有高危因素的辅助治疗 (3)化疗:常采用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 10.随访:子宫颈癌复发率高 第1、2年:3个月1次; 第3-5年:6个月1次; (3)第6年:1年1次
第三十章 子宫肿瘤
13
第一节 子宫肌瘤 良性肿瘤
1.发病相关因素:可能与雌激素、孕激素有关 2.分类:
(1)按肌瘤生长部位分:宫体肌瘤(90%)和宫颈肌瘤(10%)。 (2)按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肌壁间肌瘤(60%~70%)、浆膜下肌瘤(20%)、粘膜下肌瘤(10%~15%) 3.病理:
(1)巨检:子宫肌瘤为实性肿瘤,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可形成假包膜。肌瘤核的切面呈白色,具不规则漩涡状;瘤大小不一
(2)镜检:主要由梭形平滑肌细胞和不等量纤维结缔组织组成。排列成栅状或漩涡状,细胞大小均匀,核染色较深。
4.肌瘤变性:玻璃样变(又称透明变性,最常见)、囊性变、红色样变、肉瘤样变、钙化 5.临床表现 (1)症状
1)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最常见;
2)下腹包块:超过3个月妊娠时可触及;
3)白带增多:感染后产生脓血性排液及腐败组织,伴臭味;
4)压迫症状:压迫膀胱—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压迫输尿管—肾盂积水;压迫直肠—排便困难;
5)其他: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6)不孕; 7)继发性贫血 体征
1)大肌瘤:下腹肿块; 2)子宫增大:表面结节或突起; 3)浆膜下肌瘤:球状肿块与子宫有蒂连;
4)粘膜下肌瘤脱出于宫颈外口:宫颈口肿物、粉红色、光滑、边缘清楚; 6.诊断
(1)根据病史、症状 、体征
(2)辅助检查: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超声检查常用、准确 7.鉴别诊断:妊娠子宫、卵巢肿瘤、子宫腺肌病、子宫恶性肿瘤(子宫肉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瘤) 8.治疗
(1)随访观察:适应于肌瘤小,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每3~6个月随访一次, 随访期间若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需要进一步治疗;
(2)药物治疗:适应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不宜手术者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抑制FSH、LH分泌,降低雌激素水平,缓解症状并抑制肌瘤生长使其萎缩;常用药:亮丙瑞林 应用指征:
缩瘤以利于妊娠; 2)术前治疗控制症状,纠正贫血; 3)缩瘤降低手术难度,或使阴道或腹腔镜手术成为可能; 4)对近绝经期妇女,提前过渡到绝经避免手术。
(3)手术治疗:最有效;适用于有症状或疑有肉瘤变者 手术适应症:
月经过多致继发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2)严重腹痛,性交痛或慢性腹痛,有蒂肌瘤扭转引起的急性腹痛;
14
3)有膀胱直肠压迫症状; 4)能确定肌瘤是不孕或反复流产的唯一原因者。 5)怀疑有肉瘤变
手术方法: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
第二节 子宫内膜癌 恶性肿瘤
1.病理
(1)常见类型:内膜样腺癌(分三级,分级越高,恶性程度越高)、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 (2)特殊类型:浆液性腺癌(恶性程度很高)、粘液性癌、透明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易早期转移)
2.转移途径:直接蔓延、淋巴转移(主要)、血型转移 3.临床表现
(1)症状: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排液、下腹疼痛、全身症状(贫血、消瘦、恶变质) (2)体征:早期无特殊;晚期子宫增大变软 4.诊断:
(1)病史、症状、体征
(2)辅助检查:B超、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常用诊断);组织学检查(确诊依据) 5.临床分期 (FIGO,2009) I期: 肿瘤局限于宫体
Ia 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Ib 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II期 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 III期 肿瘤局部和(或)区域扩散 IIIa 肿瘤累及浆膜层和(或)附件 IIIb 阴道和(或)宫旁受累
IIIc 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 IIIc1 盆腔淋巴结阳性
IIIc2 腹主动脉淋巴结阳性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结阳性 IV期 肿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粘膜,和(或)远处转移 IVa 肿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肠粘膜
IVb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和(或)腹股沟淋巴转移 6.治疗
(1)治疗原则:早期以手术为主,晚期采用手术、放疗、药物等综合治疗 (2)手术治疗:早期首选手术治疗
1)I 期: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
具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 ①可疑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淋巴结转移;
②特殊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鳞形细胞癌;
③子宫内膜样腺癌G3; ④肌层浸润深度>=1/2 ; ⑤癌灶累及宫腔面积超过50%
2) II期:改良广泛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同时行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
3)Ⅲ、Ⅳ期:个体化治疗,手术范围同卵巢癌,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3)放疗; (4)化疗; (5)孕激素治疗
第三十一章 卵巢肿瘤与输卵管肿瘤
15
卵巢肿瘤 常见,各年龄段
1.组织学分类:分四类—上皮性肿瘤、性锁-间质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转移性肿瘤
2.转移途径:直接蔓延及腹腔种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少见,终末期可转移到肝、肺、脑 3.恶性肿瘤临床分期:
I期 肿瘤局限于卵巢
II期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伴盆腔内扩散
III期 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伴显微镜下证实盆腔外有腹膜转 移和(或)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表面转移定为III期 4.并发症及处理: (1)蒂扭转:手术,术时靠子宫一侧钳夹,切除瘤蒂,必须先钳夹,以防血栓脱落 (2)破裂:手术,术中吸尽囊夜,并涂片检查,彻底清洗盆、腹腔 (3)感染:抗感染治疗后切除肿瘤,去除感染灶 (4)恶变:尽早手术 5.诊断
(1)根据病史、体征
(2)辅助检查:B超、肿瘤标志物(血清CA125及AFP)、腹腔镜检查、细胞学检查 6.鉴别诊断
(1)卵巢良恶性肿瘤鉴别
鉴别内容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病史 病程长,逐渐增大 病程短,迅速增大
体征 单侧多,活动,囊性,表面 双侧多,固定,实性或半实半囊
光滑,通常无腹水 表面结节状不平,常伴腹水,多 为血性,可查到癌细胞 一般情况 良好 逐渐出现恶病质
B型超声 为液暗区,可有间隔光带 液暗区内有杂乱光团、光点,肿 边缘清晰 块界限不清别诊断
(2)卵巢良性肿瘤鉴别诊断 :卵巢瘤样病变、输卵管卵巢囊肿、子宫肌瘤、腹腔积液 (3)卵巢恶性肿瘤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结核性腹膜炎、生殖道以外的肿瘤 7.治疗
(1)良性肿瘤一经确诊,即应手术治疗;
(2)恶性肿瘤 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加用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
第二节 卵巢上皮肿瘤
1.特点:常见,多见于中老年妇女,可分为良性、恶性、交界性 2.治疗:
1)良性肿瘤的治疗:
(1)一经确诊,应手术治疗;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