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50题政治课标版
性。(6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对非合作遵循的原则体现的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6分) 【猜题理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访非洲国家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是个重要的时政热点。②今年高考可能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哲学生活等多角度考查。
45.2009年6月,谷歌中国网站因传播低俗信息被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公开曝光。2010年1月12日,谷歌宣称因不满中国的网络监管,意欲关闭谷歌中国网站。“谷歌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网民发帖发表自己的观点。某校高三(1)班同学商定开展以“抵制网络低俗之风,构建文明网络环境”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同学们从网民的发帖中了解到,目前人们对“谷歌事件”的评价众说纷纭。有的网民说,人有获得信息自由的权利,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新媒体;也有的网民说,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对网络的监管,限制外国在华投资企业的发展来维护本国利益,是正义的。 (1)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评析上述两种观点。(6分) 情境二: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中国网民已突破3亿人,在上网的年轻人中,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他们班级中就有部分学生经常上网,其中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2)请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对这些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的学生进行疏导。(6分)
情境三: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期间,公安部、新闻出版署等九部委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的专项活动。为响应这次行动,同学们决定走出校园,面向社会组织一次“抵制网络低俗之风,构建文明网络环境”的宣传活动。
(3)请你为他们的活动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实施这一行动方案的意义。(6分) 【猜题理由】①2009-2010年抵制网络低俗之风,构建文明网络环境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这是今年不得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②今年高考可能从国家、企业、青少年学生怎么做等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以“谷歌事件”为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46.针对各地不断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某校高三(3)班同学以“强化责任、关爱生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材料一:2009年11月21日凌晨,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特大矿难。108名矿工遇难成为2009年迄今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根据对黑龙江新兴煤 矿瓦斯爆炸事故的现场初步分析,该煤矿安全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事发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救遇险人员,减少伤亡,认真做好善后和稳定工作,并尽快查明原因,依法查处有关责任人员。
材料二:有数据表明,从1999年到2009年10年间,矿难使54160人丧失生命。从山西屯兰煤矿瓦斯爆炸到重庆市同华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再到河南平顶山新华四矿瓦斯爆炸事故,以及新兴煤矿“11·21”瓦斯爆炸事故,2009年以来我国4起特别重大煤矿事故一幕幕血的教训,触目惊心,影响之恶劣,发人深省。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造成矿难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造成矿难的原因,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6分)
(3)运用矛盾的观点,谈谈煤炭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猜题理由】①生产安全问题是我国的长效问题,特别是2009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生产安生事故,这是今年不得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②今年高考可能从国家、企业、劳动者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以“黑龙江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发生特大矿难”为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47.材料一: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门研究审议了会议文件,对开好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材料二:2009年12月27至28日,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刻阐述,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必须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目标任务、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会议强调,明年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是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真研判“三农”形势,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经过慎重考虑作出的重大决策。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生活信息?(6分)
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7个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个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6分)
【猜题理由】①中央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应该成为今年的热点。②今年高考可能从国家怎么做等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以中央一号文件相关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48.近来,东部沿海地区不少地方出现“用工荒”, 许多企业的缺工率甚至高达30%。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等内陆省份由于目前正大规模地承接着产业转移也闹出了“民工荒”问题。某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关注农民工,关注中国未来”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参与讨论:目前,我国农民工有2.3亿至2.4亿人,其中“80后”占一半左右,“90后”有4000多万人。这些拖着拉杆箱的新生代农民工,跟当初扛着蛇皮袋进城的农民工不一样。他们学历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打拼,更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廉价劳动力时代渐行渐远。
(1) 有人认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了今年的用工荒。”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6分)
◆真心对话:90后的王小宝没什么工作和技术经验,只能随父亲在某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可水泥卸不动。南通一家电器公司准备招500名一线生产工人,前去应聘的王小宝想坐办公室,而这部分岗位基本安排给了大学毕业生。王小宝很苦恼,希望作为同龄人的你能跟他谈谈。 (2)请列出谈话要点,并指出相应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6分)
◆建言献策:在城市的舆论场里,社会很少能够听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声音。他们的户籍在乡村,但是很多人没有回乡参加村委会主任“海选”,而在城里他们又往往难以参与政治选举与公共生活。他们应该尽可能被纳入到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3)从政治制度上怎样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6分)
【猜题理由】①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拐进就业是重大国家任务,应该成为今年的热点。②今年高考可能从国家怎么做等角度来考查。③该试题以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相关背景材料更能说明这一点。
49.材料一:中国农业信息网显示:当前全国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近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农业平均每年因旱成灾面积达2.3亿亩。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截至3月18日统计,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9736万亩,有2054万人因旱饮水困难。
材料二:我国西南地区旱灾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2010年3月19至21日,温家宝总理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他强调,做好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要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最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中去;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麻痹,不懈怠,坚决打好这场抗旱救灾的硬仗,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如何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实。(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的道理。(10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生活,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10分)
【猜题理由】
本题结合我国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旱灾为情景设题,具有很强的高考价值。第一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财政的巨大作用作用、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等考点。第二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涉及到两个高考考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价值观。第三题目是考查政治生活相关考试点: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等。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道猜测题目。
50.材料一 2000年11月,中国领导人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
材料二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这片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组成的,19亿人参与,接近6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额的区域,开始步入零关税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中国和东盟在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实现双赢;而且对推动整个东亚区域合作,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1)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知识分析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对我国的经济影响。(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所反映的政治道理。(10分) 【猜题理由】
本题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提出到正式建立为情景设题,考查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性质等高频考点,考核学生的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等。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情况下,处理好区域内的经济交往,对于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这一背景命题,可以实现文科综合的考查目标,具体还可以考查地理知识、历史上我国与东南亚的对外贸易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