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险管理重点 - 图文
2010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风险管理》重点点睛
第一章 风险管理基础 第一节 重点难点
1、去年考试的内容以及分数的比例及今年备考应注意的问题。 答:2006年《风险管理》科目考试的内容包括六个部分,其中有: 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础(分数比例15%) ② 信用风险管理(分数比例30%) ③ 市场风险管理(分数比例20%) ④ 操作风险管理(分数比例15%)
⑤ 其他主要风险的管理(分数比例10%) ⑥ 银行监管和市场约束(分数比例10%)
⑦ 我们看到: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型的风险管理内容在分数比例上占了80%,这说明在学习中要重点加强这些内容的学习。 ⑧ 资格认证考试题的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类型。 ⑨ 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很重要,应该围绕这些知识点来学习。 ⑩今年在公布修订的考试大纲中,内容编排体系有所变化:
结构调整上由原来的六章变为八章,强调了每一种重要的风险类型。
内容上增加了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数理知识,同时在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中结合巴塞耳协议的要求也对风险的模型和技术进行了归纳和介绍。 ⑾ 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各位学员注意以下学习方法:
第一,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各个知识点,务必理解各类风险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第二,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了解风险
管理的实际工作,通过风险案例了解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
第三,针对未来考试试题类型的特点,也就是单项选择题、多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命题特色,有重点、有效率、有针对性的开展考前准备。 2、第一章应掌握的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首先要掌握风险的含义,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其次掌握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别;知道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理解资本的定义和作用;熟悉风险量化管理中常用的一些数理基础知识。 3、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任何变化)。
要重点理解“变化”二字,风险是由于预期结果的变化造成的。正是因为有变化,有波动,才存在风险,例如利率的变化会导致存在利率风险,信用的变化会存在信用风险,其实有风险才是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动力。 4、风险的主要特征。
第一,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例如为什么说在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中会遇到风险呢? 第二,未来结果的损益性。
风险发生所导致的结果可能带来某种形式的损失或收益,不要认为存在风险,就只理解为损失的可能。风险也可能带来潜在的收益,例如商业银行主动从事的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已经成为银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第三,存在诱发风险的风险因素变化的可能性及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风险事故是指导致风险发生的偶然事件,是风险之所以发生的直接原因;风险因素是指引起风险事故发生或增加风险事故发生机会的因素,是引发风险事故的客观条件。 第四,风险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扩散性。
一种风险因素的变化经常可能引起其他相关风险因素的变化,一家商业银行发生的风险也可能扩散到其他商业银行,并引起类似或相关的风险,或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系统风险,甚至辐射到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从这个角度也说明了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5、“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风险与收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般遵循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基本规律。 ◆ 如何在一定风险水平下使得收益最大,或者在一定收益水平下将风险控制到最小,即实现风险—收益关系的最优匹配是商业银行是实现风险—收益目标的基本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承担有利的风险,在合理的风险范围内创造更高的收益。 第二节 重点难点
10、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类别
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八大类。 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 信用风险的定义、存在的领域及表现形式 ◆ 市场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 操作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及分类 1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的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从定义可以看出信用风险表现为两种情况: ◆ 一种是传统观点上的违约风险,即因交易对手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 另一种是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的降低导致与其交易的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的降低而引起的损失的风险。所以对于银行客户的动态信用评估很重要。 ◆ 信用风险通常包括违约风险、结算风险等主要形式。 ◆ 信用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中。 1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价格变量(如利率、汇率、股价等)发生波动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它不仅包括股票市场的市场风险,而且还包括商品市场、外汇市场、存贷款市场等市场上的市场风险。
◆ 《巴塞尔协议》中定义市场风险为:由于市场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波动而导致商业银行表内、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
◆ 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四种。 1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为错误、技术缺陷或不利的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其风险因素包括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欺诈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和控制、交易过程及结算系统的故障等。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
风险。
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这七种损失事件还可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具体业务活动和操作。 ◆ 需要指出的是,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操作风险普遍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 此外操作风险具有非营利性,它并不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盈利。 ◆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操作风险具有可转化性。即可能操作风险发生的同时又带来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其它风险。 1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
例如如果出现大量存款户的挤兑行为,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的危险性较大。 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 15、国家风险
◆ 国家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与非本国居民进行国际经贸与金融往来中,由于别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 国家风险有两个特点:
◆ 国家风险发生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
◆ 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不论是政府、银行、企业还是个人、都可能遭受国家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第三章 信用风险管理
1. 第三章是复习的重点,内容较多,大家一定要多下功夫,按照前面的讲述,对任何种类风险的管理都需要“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这四个主要步骤,所以对于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包括信用风险的识别,信用风险的计量,信用风险监测与报告以及信用风险控制。 信用风险管理一章的主要结构 第一节重难点
2. 本节的学习目的
答:——正确认识和理解信用风险识别的定义、内容、步骤和方法; ——正确认识和理解银行单一法人客户的分类及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正确认识和理解集团法人客户的定义、特征及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客户的分类及信用风险识别方法 3. 信用风险识别的一般认识 答: 包括:
——信用风险识别的定义; ——信用风险识别的内容;
——信用风险识别的步骤、方法 。 ——信用风险识别的定义
信用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银行外部经营环境和对银行的客户和交易对手的了解、考察和分析,识别出可能导致银行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银行债权或其他金融工具的价值,并由此引致银行损失的各种因素。 ——信用风险识别的内容
包括:
?信用风险因素的分析;
?信用风险的性质、可能性及后果的判断; ?信用风险识别的步骤、方法及其效果。 ——信用风险识别的步骤、方法 a 信用风险识别的步骤 第一步:要求债务人和交易对手提供或从外部(中介或第三方)获得各种相关资料和基本信息,通过各种适当、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银行的潜在和现实的债务人及交易对手进行系统的了解和考察;
第二步:分析各种可能引致债务人及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来源、成因及其表现形式,并考察潜在信用风险的状况。
——信用风险识别的步骤、方法
方法包括:传统的专家分析、各种评级、评分模型 三. 个人类客户风险识别
掌握:(1)第一是要掌握个人类客户的识别与分类。例如知道如何划分常用的个人客户分类, 掌握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的步骤。(2)第二是要理解个人客户的风险分析的的流程,以及个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调查与分析的过程。(3)第三是要理解产品的分类,以及风险分析
个人零售贷款可按产品划分为:个人住宅抵押贷款、个人零售贷款、合格的循环零售贷款 关于个人住宅抵押贷款的风险分析,要理解存在着
经销商风险、“假按揭”风险、由于房产价值下跌而导致超额押值不足的风险、以及借款人的经济财务状况发生变动的风险
关于个人零售贷款及其风险分析,要知道哪些产品属于个人零售贷款,其风险点是什么等 (1)个人类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分类 答:(1)个人客户的分类
常用的个人客户分类划分的依据变量包括:
信贷产品种类:如抵押房贷、车贷、信用卡消费及其它个人消费贷款等; 老客户与新客户。老客户又可分为VIP高端客户、优质客户与普通客户; 自然人客户与小企业客户。因为许多银行将小企业划归零售银行部门; 客户年龄。客户的资信等级;`
客户拥有、并能作为抵押和担保的金融资产; 申请贷款渠道; 其他变量。 矛盾之处
在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客户群来建立具有差异化的信用评分模型,以达到更高的精确度。
然而,在实践中对个人客户分类划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主要难度表现为:
第一,个别客户群没有足够的数据或贷款,这使得客户分群在统计上的效果不显著,没有体现在建模时对个人客户分类 划分的优势。
第二,银行没有能力充分收集用作分类的变量数据,特别是刚刚建立信用评分定量化机制的银行。
第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客户分类变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对信用风险计量产生不利影响。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