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
褐色不规则曲红或隆起,此为疥虫钻行的痕迹;皮疹好发于皮肤薄嫩的地方,尤其是在手指缝、小腹部、乳房、腋窝、腹股沟、阴部等。皮肤损害处夜间阵发性剧烈瘙痒。
(五)国家重点防治传染病 1、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素(即通常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引起一系列免疫力遭到破坏、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
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病毒主要存在于他们的血液、阴道分泌物、精液、乳汁、伤口分泌物之中。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不会立刻发病,其潜伏期平均为7~10年。
一般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电话、办公用品,一起进餐,游泳等都不会传染,唾液和蛟子叮咬也不传染该病。
主要临床症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出现各种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死亡。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卡氏肺囊虫肺炎、疱疹病毒感染、隐袍子虫腹泻、结核及卡波西肉瘤等。
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 2、禽流行性感冒
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按病原体的致病性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现已发现部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的人的急性感染,称为人感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由H5和H7亚型毒株,尤其是H5N1和H7N7所引起。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
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
人群普遍易感,12岁以下儿童、免疫力低下者更易被感染。潜伏期为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时间可达21天。
高致病性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
主要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些患者都胸部经X线检查可出现肺炎症状。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H9N2、H7N7等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较易导致高烧、肺炎、呼吸衰竭、多咱器官衰竭,以致死亡。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病,俗称“非典”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该病具有传染性较强、进展快、病情较重、危害大等特点。
患者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还可能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1~14天,一般为3~7天,潜伏期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此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主要临床表现:病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在38℃以上;常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出现呼吸加速、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约四分之一病人发展为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第二章 学校如何预防传染病 一、建立完善的传染病管理机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机制。 (一)健全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
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要求建立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应将防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门 和具体责任人,确保职责到位、检查到位,共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制度;师生定期
体检制度;教学场所通风与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课堂、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档案管理制度等。
(二)加强学校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工作
按照传染病防控“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即“四早”原则),学校需要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到学校领导的传染病发现、疫情监控与报告机制(参见第三章)。
1、学校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学生人数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负责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日常工作和疫情报告工作。 2、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师生员工的健康档案(包括因病缺课登记等)随时了解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情况。 3、学校应坚持实施晨检制度,加强对学生身体状况的监测。
(1)晨检应在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指导下,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及时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2)发现可疑传染病患者,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追查病因,教师或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进行排查,以确保做到早发现。
(3)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学校应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类型,及时采取隔离、通知家长将病人送定点医院或在家隔离治疗等措施,以保证传染病不蔓延。
(4)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学校应以年级、班级或宿舍为单位,采取相应的排查措施,发现有传染病早期症状者,应督促其立即到医院就诊。学校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
(5)在确认疫情的第一时间内,疫情报告人在报告校领导的同时,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上报疫情。
(6)学校出现传染病病例或疫情后,要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并对病人所在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发生大面积疫情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对病人接触过的其他人员进行预防性接种或服药,对所在场所进行定期消毒。 (7)学校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与班主任教师要严格掌握学生病愈返校的时间。病愈返校后须经医师证明已无传染性后,方可准许复课(参见附录病假期的建议)。 (三)建立应对传染病疫情流行的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学校出现传染病突发疫情事件时处臵有序高效,各级各类学校对疫情发生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要有专人指挥,有人值班,有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具体措施和物质保证,确保在第一时间内控制疫情的发展,阻断一切可能传播的途径,遏制校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确保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
学校领导应了解、熟悉学校卫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应经常听取学校师生对学校卫生工作管理方面的意见,经常对专职(兼职)卫生保健人员或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的工作、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食堂、教学场所与生活设施进行检查,并将其工作成绩纳入考核与奖惩中,以督促有关部门和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积极有效地实施常规管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制,对不履行职责、造成传染病蔓延的有关人员,应追究相应的责任。
二、加强健康教育 培养师生良好卫生习惯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提高自我防范的能力,并将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转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这对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学校要把专染病预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多中形式,如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者专题课讲座,通过宣传栏、班会、队会、讲座、板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特别要注意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