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6:58:08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第一章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传染病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染病的病原体至今仍不太明确。 2、传染性

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3、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 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某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

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患同一传染病的人。 (2)地方性。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如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

(3)季节性。季节性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出现季节性升高,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多在夏秋季节流行。 4.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抵抗力,一段时间内再次遇到该病原体的入侵而不会再感染,称为免疫。

不同的传染病,病后的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再感染。 二、何为法定传染病

传染病种类繁多,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将某些传染病例为法定传染病以加强管理。2004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7种法定传染病。其中: 1、乙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三、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专播需同时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昆虫。病原体通常必须依靠传染源作为载体,伺机感染其他易感者。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传染病可经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与过程有以下几种: 表1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间接接触 传染过程 传染病例子 通过与感染者身体的直接接触,如抚摸、拥抱疥疮、水痘等 等。 通过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毛巾、梳子、头虱、结膜炎(红眼病等) 衣物和文具等。 空气或飞沫传播 吸入感染者打喷嚏、咳嗽、吐痰、讲话时喷出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的飞沫; 手触摸沾有飞沫、痰液的污染物或地面,再触摸眼、口、鼻等粘膜进行传播;病原体附着在微尘或水雾中,在空气中漂浮,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食物或水(共同的进食受污染的食品,饮用受污染的水。 污染源) 昆虫或动物媒介 昆虫通过沾有病原体的足部或口部,将病原体乙型脑炎、疟疾(蚊子传播)、散播;有些病原体要先在昆虫体内寄居一段时肠道传染病(苍蝇、老鼠传播)、间繁殖后,才具传染性。 狂犬病(狗传播)等 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 核等

血液/体液传染 通过输血、文身、穿耳、被污染的针具扎伤或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性行为传播。 母婴传染 病原体由母体进入胎儿,使胎儿受到感染。 先天性梅毒、艾滋病等 (三)易感人群

既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体免疫力,即人群对于某种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儿童及青少年由于身体抵抗力及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尚未养成,自我保护能力差,因而较为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在儿童中开展有计划的疫苗接种就是要提高儿童的群体免疫水平。 四、传染病控制的基本原则

由于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宿主),即所谓的传染链,因此,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也必须针对这几个条件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表2 不同传播条件下传染病的不同控制方法 传播条件 传染源 控制方法 病人及早接受观察、隔离及治疗;清洁环境或消毒,清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 传播途径 注重环境、个人及食物卫生,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增强个人的抵抗力,加强个人防护,接受免疫接种 (一)管理和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是引发传染病的根源之所在,因此控制和消除传染源是控制与消灭传染病的根本措施。

例如,对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严格诊治和管理,对病人家属

搜索更多关于: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第一章 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传染病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群中或人和动物之间引起流行的感染性疾病。 此类疾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侵入人体内引起,病原体在体内繁殖或产生毒素,并对正常细胞及其功能造成破坏,严重时可导致感染者死亡。这些病原体,能通过多种途径,从一个传染源(例如病人、病畜)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使其他人也感染同样疾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病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1、病原体 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少数传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