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北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历年考研真题
单室砖墓,多为中型墓葬。一般前附甬道,墓室呈长方形,券顶。甬道一般位于墓室前端正中,也有一些甬道偏于一侧,个别的还带有耳室。有的墓葬带有斜坡状墓道。一般墓砖上模印有花纹,主要有钱纹、米格纹、人面纹等。也有的模印年号。这一时期的小型墓较前一阶段变化不大,新出现了甬道偏置一侧的做法,随葬品中也有了少量的瓷器,如罐、碗之类。 随葬品中青瓷的数量、种类增多,釉色复杂化。出现褐色斑饰,褐色彩绘,甚至还出现褐色釉。
c) 第三期,东晋至刘宋(4世纪初——5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的墓葬在南京发现多处南迁大族的墓
群,多为大中型墓。墓壁有的砌灯龛、直棂窗。壁砖多有纪年铭,纹饰逐渐复杂。大约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墓壁出现拼砌较大面积的七贤、荣启期等人物砖画。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 前后室砖墓,这种形制是对前期墓葬形制的继承。 长方形单室砖墓,结构简单,规模较小,顶部为券顶。
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这类墓葬之中,形制多样,既有甬道位于墓室正中的凸字形墓葬,也有甬道偏于一侧的刀形墓葬。同时还出现了新流行的形制,主要有墓室接近方形的单室砖墓和甬道加长的单室砖墓。
吕字形砖墓,即在甬道前端砌筑出类似小室的双室墓。
随葬品减少,罐、壶、瓶类向瘦高发展,以凭几为中心的蹋上用具逐渐成组。
d) 第四期,齐、梁、陈三朝(5世纪中叶——6世纪)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
砖墓、长方形砖室墓、“吕”字形墓、竖穴土坑墓等几种,墓葬形制基本继承了前期的特征。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铁器、铜器、滑石器等。在一些墓中还发现祭台。
三、 论述(45*2)
1. 根据考古发现分析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时期,繁盛于夏商周时期。冶铜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技术成果之一。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铜器或与制造铜器有关的遗迹、遗物,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的仰韶和龙山时代诸文化中。
仰韶时期的铜器发现 :1942年,山西榆次源涡镇发现一块陶片上附有炼铜渣, 应为冶铜剩下的炼渣。属仰韶文化晚期;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出土了一块半圆形铜片,是已报道的最早的铜器残片。属仰韶文化早期;1977-1978年,在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类型地层中发现了一把铜刀和一些铜器碎片,约当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晚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刀;在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一件骨凿上发现有附着的铜绿,当为铜器加工痕迹,属大汶口文化晚期。
龙山时期的铜器发现:黄河中游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郑州牛砦村遗存中,发现熔化青铜的炉壁残块,当为熔化铅青铜的炉壁;1977—1981年你,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铜容器(可能是铜鬶)残片一件,表面平整,可见一小段合范缝,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铸造铜容器的残片;1979-1980年,在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时期城址中发现一块铜渣;1975年,河南临汝煤山遗址龙山时期的灰坑中发现泥质熔铜炉底残块,里面有六个铜液痕迹;1983年,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铃形铜器1枚,顶部有浇注不足形成的孔洞缺陷,为红铜铸造。 黄河下游地区——1974年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龙山文化层中,发现两段黄铜锥;1978年,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现铜片1块;1981年以来,在山东栖霞杨家圈发现有一件残铜锥,并在许多探方的龙山文化层内,发现铜炼渣和炼铜原料,在山东长岛北长山店子发现1块圆铜片,在日照王城安尧发现有铜炼渣,在牟平赵格庄发现有青铜锥。 黄河上游地区——1975年甘肃永登蒋家坪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地层中,发现一把残青铜刀,约当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时代晚期;继马厂类型之后的齐家文化,在龙山时代中年代最晚,出土的铜器也最多,其后期可能已进入青铜时代。在甘肃武威黄娘娘台出土铜器30件,有铜锥15、铜刀6、铜钻头2、铜凿1、铜环、铜条形器1、残铜片四件;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现铜匕1柄、残铜片1件;甘肃永靖秦魏家遗址发现铜锥1枚、铜指环2枚、铜饰2枚、残铜片2件。
总之,从考古发现看,中国铜器及其制作技术,早在新时期时代中、晚期就已出现了。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发现的铜器有自然的红铜,也有人工冶炼的合金青铜,但并非有意识配制的,而是由共生矿冶而得到的。史前的铜器多为小型的手工工具和生活用具如刀、锥、镜、环之类,有锻造,也有单范铸造的。新石
器时代中晚期虽然出现了铜器,但数量和品种都很少,当时的生产工具占绝大多数的仍是石器。 2. 论述隋唐时期的城址类型。
隋唐城市的基本布局可分为两类:
①隋唐的都城。都城中又可分为两种形式,第1种形式是隋大兴唐长安城。它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初名大兴,唐更名长安。其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36.7公里。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地面为里坊区,由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成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其整体设计,显然是以宫城、皇城正南门、朱雀大街及郭城南门明德门所在之南北线为中轴,严格按照左右对称的原则规划全城街道和坊市的,结构谨严,区划整齐。大兴——长安城的这种布局,合乎封建统治者所崇奉的帝王之居“建中立极”的都城建设理想模式,形象地体现了封建中央集权思想。7世纪以后,相继于宫城之东北、东南兴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但该城的布局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大兴——长安城的坊多作长方形,四周环筑高墙,坊内设一横街或十字交叉街道。东、西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辟井字形街道,临街开店铺,市中心为管理机构,市周围也筑有高墙。这种坊市制度,正是封闭式都市所独有的现象。
隋唐都城的第2种形式是东都洛阳城。 其地位仅次于大兴——长安城。 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洛阳城在城址选择、城市规划方面都与上都有所不同。该城横跨洛河南北两岸,整体略呈长方形,周长约27.5公里。其皇城宫城不在郭城北部正中,而置之于城之西北隅地势高亢处。皇城前临洛河,后接宫城。宫城南部及东西两侧为皇城和东西隔城所包围;北部建前后重叠的二小城。皇城和宫城之东,为南北毗连的东城和含嘉仓城,西为东都苑。洛阳的主干大道,由皇城之端门通往郭城定鼎门,同样处于全城西部。洛阳城的坊市,分布于宫城、皇城以南和以东地区,这里虽也是棋盘式的格局,但里坊不是长方形而是方形。市场的位置也不象长安城那样左右对称,在城东部洛河两侧设南、北二市,于城西南部置西市,三市均傍可通舟船的河渠。隋唐洛阳城将其皇城、宫城建于郭城西北隅,是有意区别于长安,表明其规格逊于长安一等。而皇城、宫城地处全城最高处,四面又有洛河、禁苑、隔城及二小城围护,远比长安戒备严密;里坊沿用北魏旧制,面积小于长安,有助于强化对居民的控制,这与它既是都城又是战略要地相适应。洛阳城比长安城小得多,却多设一市,市皆傍河渠,说明在设计上比长安更多地考虑了繁荣工商业的问题。
隋唐扬州城不属都城,由于隋炀帝在此建江都宫,其城市规模也不同于一般地方城市。近10年来,隋唐扬州城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江都宫(亦即唐代的子城)在罗城西北隅蜀冈上,城市布局估计和洛阳城有某些相似。扬州是隋唐时期江南的一大政治经济中心,商业及国际贸易十分发达。重视水路运输,是它在城市规划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城内河道纵横,并与流经城下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运河相通。
②地方城市。唐代州城大多是根据两京坊内十字街的设计和洛阳城方正的里坊制度布署的,较小的州县也是如此。封闭式城市规划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商业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力量不够强大的具体体现,这种城市规划在唐代达到了顶点。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从唐代晚期起,传统坊市制度的藩篱已逐渐被突破,到宋代,为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京城汴梁为代表的开放式封建城市出现,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城市平面布局的又一次划时代变革。 第一节 隋唐城址隋唐长安城
长安城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大规模的勘察、发掘,先后完成了对外郭城、皇城、宫城及城内街道、坊市、渠道的探查,并据此绘制了长安城的实测图和复原图。①宫城 位于外郭城的北部正中。整体作长方形,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四周围墙夯筑,墙基宽14—18米。宫城有五座门,已探出南壁正中的承天门(隋称广阳门)和北壁中部偏西的玄武门。承天门址,东西残长41.7米,进深19米,三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宫城被隔墙分为三部分:正中是宫殿区为皇帝正衙之所,东侧是东宫,西侧是掖庭宫。
皇城 北接宫城,也作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同。皇城有七座门,南面三门、东面二门均已找到,西面二门为现代建筑所压未能探明。据文献记载,皇城内街道为东西向街七条,南北向街五条,已探出东西向、南北向街各一条。
郭城 平面长方形,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城墙夯筑,墙基宽度一般为9—12米。城墙外侧有宽9米,深4米的城壕。东、西、南三面各开三门。已探出的城门中,以南面中部的明德门最大,五个门道。其余各门除东面居中的建春门外,皆三个门道。①皇城的两侧及其以南地域,为居民区,分布着由纵横街道划分出来的坊、市。依照文献,郭城内共有南北向街道十一条,东西向街道十四条。经勘察和复查,皇城以南,共发现南北向街十一条,东西向街十条。其中通南面三门和贯通东西六门的六条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宽度最大。除延平门至延兴门的东西大街宽55米外,余皆宽100米以上,尤其是由皇城南的正门朱雀门至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达155米。不通城门的大街,宽度稍次,在39—68米之间。顺城街最窄,宽20—25米。各街道两侧均设有排水沟。纵横街道将郭城内地面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一说一百一十坊),已为文献所记。据探测,坊均长方形,按面积大小可分为三类:皇城以南、朱雀大街两侧的四列坊最小,南北长500—590米,东西宽558—700米;皇城以南其余六列坊较大,南北长为500—590米,东西宽1020—1125米;皇城两侧六列坊(每侧三列)最大,南北长838米,东西宽1115米(据金光门内居德坊实测)。各坊四周,有夯筑坊墙,墙基宽2.5—3米。朱雀大街两侧四列坊,坊内仅有东西向街一条,应有东、西二门;其余各坊内有十字街道,应有东、西、南、北四门,门址皆已破坏。①两市 分别位于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南者隋称都会市,唐称东市;西南者,隋称利人市,唐称西市。两市平面皆长方形,各占两坊之地。
城内共探出渠道三条,主要是为了解决宫廷、园林的用水问题。
隋唐长安是一座封闭式城市,它在总体设计上以宫城、皇城、郭城的正南门构成南北中轴线,“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宫城置于北部正中,其南另筑皇城以置中央衙署,把一般居民与皇室的住地分开,“朝廷官寺居民市区不复相参”,加强了宫城的防卫。
唐太宗以后长安城的扩建与变化,主要是大明宫、兴庆宫和坊市的演变。 大明宫 创建于贞观八年(634),高宗时增修,龙朔三年(663)成为唐朝廷的主要朝会之所,其遗址位于宫城东北禁苑的龙首原上。平面略呈梯形,南宽北窄,南墙实为郭城北墙的一部分,长1674米,北墙长1135米,西墙长2256米,东墙有一转折,比西墙略长。城墙皆夯筑,转角处和城门内外包砖。城角可能原有角楼之类的建筑。唐代后期还在东、西、北三面城墙的外侧增筑了夹城。大明宫的四壁皆有门,多已探出。正南的丹凤门三个门道,北面的玄武门一个门道。城内发现宫殿遗址20余处②。
兴庆宫 位于兴庆坊,原为唐玄宗藩邸。玄宗登基后以之为离宫。开元十四年(726)以后扩建,成为皇帝听政之所。兴庆宫平面长方形,东西宽1080米,南北长1250米,已探出东、西、南三面部分门址。宫内北部是宫殿区,南部是园林区。南区探出椭圆形水池,应是龙池遗迹,其西南发掘建筑址17处。一号址靠近宫城南壁,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可能是勤政务本楼的基址。兴庆宫建筑址发现的瓦件甚多,仅莲花瓦当就有73种。① 隋唐洛阳城
洛阳城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但布局与长安不同。
宫城 位于全城西北隅,平面近方形,东壁1270米,西壁1275米,北壁1400米,南壁正中向南凸出,长约1710米。城墙夯筑,宽15—16米,内外皆包砖。宫城探出五座门,城内中部以南分布主要宫殿区。宫殿区东面是东宫。宫城东北、西北两角各有一隔城。
皇城 围绕宫城的东、西、南三面,城墙亦夯筑,南北长1670米。
宫、皇城之北还有曜仪、圆璧二城。曜仪城为狭长方形,东西2100米,南北120米。圆璧城平面呈梯形,东西2110米。东城紧接皇城之东,北墙长620米,东墙残长1270米。东城之北是含嘉仓,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700米。
郭城 平面近方形,南宽北窄,城墙夯筑。东墙长7312米,南墙长7290米,北墙长6138米,西墙曲折,长6776米。南、北、东三面共开八门,南面三门及东面的建春门已探出,门址皆三个门道。南面正门是定鼎门,宽28米。城内的街道大都探出,洛河以南的南北向街十二条,东西向街六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向街四条,东西向街三条。已探明的诸街中,通城门的各街较宽,一般在41—59米左右,其中定鼎街从郭城定鼎门通皇城正门,宽达121米。城内坊的布局整齐,坊呈方形,内有十字街道,周围筑坊墙,长、宽一般在500—580米之间。洛阳共设三市。① 长安、洛阳城内重要遗址
长安城东、西市的发掘 长安城内的东、西市,经勘探表明,西市南北长1031米,东西宽927米。东市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924米。两市四周有夯筑围墙,其内有井字形街道和小巷,并沿墙设街。街道两侧修排水沟,排水沟相互沟通,组成完整的排水系统。西市井字形街中心部位探出铺地砖和残砖墙,应是市场管理机构市署或平准署所在地。井字形街道两边房屋基址密集,大者宽10米左右,小的宽3米左右,进深皆3米左右,应是各种店铺的基址。西市南大街东端路南发掘出陶盆、陶罐、三彩器残片及大量瓷片,房址内发现石杵、石臼,临街处清理出小圆坑数处,并埋有坛罐,这一带为饮食业所在区域,南大街中部街南遗址,出土大量骨制装饰品、珍珠、玛瑙、水晶装饰品及金饰品,似为珠宝商行遗址,并附有加工作坊。东市的东北角发现两处椭圆形水池遗迹,可能是唐代的“放生池”。①长安城麟德殿和含元殿遗址麟德殿位于大明宫内太液池西。殿基长方形,四周以青砖镶砌,殿基上建南北相连的三殿,长达85米。前殿东西宽58米,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正中减六柱。前附副阶一间,副阶前有东西阶址。前殿后为宽8.2米的东西通道接中殿。中殿面阔同前殿,进深五间,左右各有方形台基一处,即东西亭址。前、中殿的地面大部分原铺有表面磨光的矩形石块。后殿紧接中殿,二殿有东西山墙相连。后殿面阔同中殿,进深三间,左右各有一矩形台基或为“郁仪楼”和“结邻楼”遗基。后殿的北面附一面阔九间、进深三间的建筑。麟德殿遗址出土长方砖、方砖、板瓦、筒瓦、瓦当和绿釉琉璃瓦及兽头石刻等。②含元殿位于龙首原南,是大明宫的主殿。殿基高出地面13米左右,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南面原未筑墙,其他三面为夯土壁。殿基左右两端中部稍偏北,各有一向外延伸并转而向南的廊道,分别与殿基斜前方的“翔鸾”、“栖凤”二阁衔接。二阁仅存长方形夯土台基,高出地面15米左右,周围原包砖壁。殿基向南筑70米左右的龙尾道,由三条间距8米相互平行的斜坡台阶道构成。含元殿遗址出土石柱、螭首残片、素面方砖、莲花方砖等。③长安城内揭露出一个院落遗址,由主院、东南院和西南院构成。院落中有殿址、回廊、房址、井等,出土了一些建筑材料、佛教遗物、碑刻和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一件已残的石茶碾是少见的发现,其上刻“西明寺”、“石茶碾”等字。据考证,这里是唐代西明寺遗址的一部分。①青龙寺遗址 青龙寺位于长安城新昌坊的东南隅,原为隋灵感寺,唐景云二年改名青龙寺,发掘遗址两处,一处为塔址,塔基平面方形,并有一方坑居于正中,当是地宫部分。另一处是殿址,在塔址东部,台基呈长方形,基面已被破坏,现存东西五排、南北六排的夯土墩,其上原承柱础石,中心缺两墩,可知是一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建筑,中心减柱部位,似为一台座遗迹。台基四周仅存部分包砖,东西对称部位各有夯土遗迹,应为与殿堂相接的廊址。北部有踏道,南面伸出小月台。出土遗物主要为砖瓦,还有小鎏金铜佛,小银佛,石刻、经幢残片和许多壁画残片。②洛阳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宫城的东北部,含嘉仓的东北及偏南部探出粮窖259个,排列整齐,东西成行。各窖都是口大底小的圆罐形,口径最大的18米左右,深12米左右。最小的口径8米左右,深6米左右。发掘了其中6个,窖的结构是底部夯打、火烧、铺烧土块和黑灰等,然后铺木板或草,再铺谷糠和席,窖壁砌木板,窖顶是木架结构的草顶,上涂很厚的混合泥。160号窖内还存有大半窖已变质炭化的谷子,原应有25万公斤。还在三个窖内出土了共八块铭文砖,记载着粮窖的位置、粮食种类、来源、数量、入仓时间及负责运输、入仓的职官姓名。①唐代洛阳宫城内还出土了哀帝的玉册十枚,为首次发现的唐代皇帝即位册文。 扬州城
唐代的扬州仅次于当时的长安与洛阳两个京城。1986年以来对该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察与发掘。现已探出子城的四面城墙、城内的两条道路,东和南两个城门。罗城亦探出四面的城墙、七座城门、五条道路和河道。子城的西城墙和西北角进行了探沟发掘,发现有汉、六朝、隋唐、五代、宋的地层,表明子城的营建年代久远。罗城的西城墙、南城墙各发掘两条探沟,城内的石塔路发掘了10×10米的探方三个,还发掘了西门址。扬州城的勘察与发掘表明,唐代扬州分为两个部分,子城在全城的西北角上,整座城南北长6030米,东西宽3120米。子城内的南北道路和东西道路位于城中间,十字相交。罗城的南北路和东西路都与城门相对应。罗城未发现隋唐以前的遗迹,初步判断唐代罗城始建于中唐或偏晚,废于五代末。②扬州城内扬州教育学院在基建工程中还发现了唐代的建筑遗迹、古河道、陶瓷器和建筑构件等。 08年
一、简述题(每题20分,共计180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