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文集
正心诚意学之本也——我读《列子·杨朱篇》
我读《列子·杨朱篇》
【背景简介】
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字子居,道家杨朱学说派创始人,其观点是“为我”、“贵己”、“贵生”等。在孟子的时代杨朱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孟子本人说过:“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读书心得】
这本是我国学经典导读课程选择的书目,依照汪老师的方法,国学经典阅读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过文字关,感知完整理论,探寻语言背后的思想,自觉上升到最高法则的追求。那么我就以这个为线索展开我的阅读历程。 (一)过文字关
杨朱最著名的观点就是一毛不拔,但由于人们对古代文献的断章
取义造成许多误解,故而专门摘录包含着这一观点的选段《列子·杨朱篇》第九部分,逐字逐句翻译,试图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原始笔意。
杨朱曰:“伯成子高1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
伯成子高: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
第 一 页 共 二 页
1
正心诚意学之本也——我读《列子·杨朱篇》
枯2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禽子3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心,吾请言之。有侵若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乎?”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4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
孟孙阳曰:“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
译文:杨朱说:“伯成子高不肯拔一毛而有利于万事万物,因此放弃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舍国一词部分翻译直译为辞去王位,但是《庄子·天地》一篇中,大禹问道:“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并未提及要传位给伯成子高,故而我译为放弃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隐居耕田。大禹不愿为自身谋利,使得自己行走困难(偏枯一词部分翻译为半身不遂,这是中医的一种专业名词,但是《尸子》云:“禹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又西汉扬雄《法言》卷七《重黎》,李轨注曰:“姒氏禹也,
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无落吾事!”俋俋乎耕而不顾。《庄子·天地》
2
偏枯:《尸子》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太平御览·皇王部》引作“窥”——引者注)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又西汉扬雄《法言》卷七《重黎》云:“巫步多禹”。李轨注曰:“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
3
禽子:禽滑釐,春秋时期魏国人,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禽滑釐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便一直潜心墨学。
4
节:十二节,人体部位名。指左右各有肩、肘、腕、髋、膝、踝六大关节。出《灵枢·邪客》。《类经》:“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
第 二 页 共 三 页
正心诚意学之本也——我读《列子·杨朱篇》
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故而我觉得翻译行走困难更为妥帖)。更早以前的人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来有利于天下,他不赞成,但是让普天下来奉养他一人,他也不同意(取这一字难以翻译,可以理解为“不侵物”,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害别人,而不是后人片面理解的一毛不拔),如果人人都不拔下一根毫毛,人人都不刻意做有利于天下的事,那么天下就治理好了。”
禽滑釐问杨朱道:“如果只是拔去你身上的一根毫毛来救助世界,你愿意有作为么?”杨朱回答:“世道根本就不是一根毫毛所能救助得了的。”禽滑釐说:“假设可以救助,你愿意有作为么?”杨朱不理睬他。禽滑釐出门同孟孙阳说。孟孙阳说:“你没领会先生的用心,让我和你谈谈吧。有人侵害你的肌肤给你万斤黄金,你同意么?”禽滑釐回答:“愿意。”孟孙阳又问:“有人斩断你身体一部分给你一个国家,你愿干吗?”禽滑釐一言不发,默默地呆了一会儿。
孟孙阳接着说:“一根毫毛轻于肌肤,肌肤又轻于一段肢体,这是很明白的。但肌肤是由一根根毫毛构成的。肢体又是由一块块肌肤构成的,一根毫毛固然只是身体的万分之一,但难道可以轻视它吗?”禽滑釐说:“我没有什么话可回答你。但是拿你这番言论去问老聃、关尹,那么你的话是正确的;拿我的这番言论去问大禹、墨翟,那么我的话又是正确的啦!”孟孙阳听罢,就回过头去,和自己的同伴谈其他事情了。
(二)感知完整理论
《列子》是先秦时代道家著作,其中有一篇题为《杨朱》。照传
第 三 页 共 四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