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23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3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①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②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③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5)城市化特点
①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出现“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现象。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①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
②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 ③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缩小。 (2)城市环境问题
①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②表现: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③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图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2)生态城市建设
①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微点1 城市化的表现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微点2 不同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判断
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说明不同的发展时期。一般认为城市化比重在30%以下为初期阶段,30%~70%为中期阶段,70%以上为后期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为中期阶段。另外还可以通过人口数量迁移方向和示意图来判读城市化进程阶段。
微点3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进程的四个阶段: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微点4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区别
前者主要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比重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快慢,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微点5 城市建设前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
与城市建设前相比,城市建设后,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2019·高考全国卷Ⅱ)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回答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C.集聚长江口
B.沿长江分布 D.行政等级较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