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一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 神经系统
(1) 神经系统分类:(a)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b)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2)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 细胞体
组成: 树突(特点:短而多,呈现树枝状)
突起
轴突(特点:长,只有一条,并且在末端有分支称为轴突末梢)
神经纤维:是由轴突和其外面的髓鞘构成。 注意: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 神经系统的调节 (1) 方式:反射
(2) 反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人和高等动物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规律性
应答。
反射的类型:(a)非条件反射 (特点:天生的,本能的,低级的生命活动) 举例: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呼吸反射 (b)条件反射(特点:后天训练,学习获得,高级的生命活动) 举例:老马识途,望梅止渴等 注意:反射活动只存在于高等动物中,在植物中不存在。 (3)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1)感受器(2)传入神经(3)神经中枢(4)传出神经(5)效应器 反射过程:
刺激 感受器(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分析和综合)
做出相应的应答 效应器 传入神经 注意:反射活动的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a) 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b)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
三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图1
(1) 静息电位(神经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
电位表现: 内负外正 原因:神经细胞的K+外流,导致膜外阳离子浓度高
图2
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2) 当受到外来刺激时候,神经纤维出现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内正外负
原因:Na离子向细胞膜内流动,导致细胞膜内阳离子增多
注意:(1)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无论膜内还是膜外)之间出现电位差,就会产生局部
电流
(2)膜内电流流动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即正电荷向负电荷移动) 膜外电流流动方向: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同上)
图3
兴奋传导方向
(3) 注意:(a)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
(b) 对比图3和图2可知,,图2原兴奋部位由于电荷的移动又恢复成原来
的静息电位。兴奋继续向前传导。
注意:以上三张图表示刺激发生在神经纤维的最左侧。假如刺激发生在神经纤维的中部,那么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刺
激
由图可见:(1)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的特点:
双向性,速度快且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 电信号
四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知识铺垫:
(a)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出现膨
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
(b) 突触:由突触小体和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共同形成(下图)
注意: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
突触类型: (1) 轴突-树突型
突触结构组成(下图)
突触前膜(标号3):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标号5):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突触后膜(标号6):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简化图
(c)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刺激 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即电信号) 沿 轴突
突触小泡 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突触小体中的
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即B神
经元细胞的树突膜
B神经元产生兴奋(电信号) 或者胞体膜)受体
注意:(1)突触小泡里的物质: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一氧化氮等) (2)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分泌到突触间隙的方式:胞吐方式
(3)突触后膜的受体本质是:糖蛋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