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0关于批判性思考的阅读资料 - “我”是怎样思考的?101124
(二)为什么要重视、进行批判性思考(为什么——
原因或根据与规律,价值或意义与目的)?
1.批判性思考使哲学真正成其为哲学。
2.因为存在就是矛盾,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矛盾,从而构成了批判性思考的客观依据。一般而言,这些矛盾包括:
价值取向一类:优点与缺点、强点与弱点、长处与短处、优越与弊端、进步与局限、进展与空白、真理与谬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矛盾,
中性一类:客观与主观、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原因与结果;实践与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主体与客体、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等等。哲学每对范畴所揭示的矛盾。
任何事物都有上述矛盾,因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批判、应该批判的。在此意义上,批判性思考就是揭示、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
因为一切存在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通过批判,推动事物前进。
3.三十而立,三十而独立,从思维方法看,确立起批判性思维方式,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人的独立性与人的依附性或依赖性相对,是指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不依附人格、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不依赖状态。作为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必然具有对他人的依赖性,因而人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人的独立性、独立思考更多是个体的人在社会中的一种权利、一种尊严、一种能力、一种存在状态、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从依赖性不断走向独立性的过程;人的思想成长过程,是一个从思想的依赖性不断走向思想的独立性的过程。
人的独立性作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一种权利,国家、学校有义务尊重、保护和实现人的独立权利,包括人的独立思考的权利。。
4.人与学者的使命,推动人类、民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学、人自身的进步。
《导论》总问题: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 本义上的形而上学,即哲学——编者注)是怎样可能的,以及理性怎样着手来到达它。
[德] 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P28 教条主义——它什么都没有告诉我们??怀疑论——它什么都不向我们保证?? (同上,P29-30)
《导论》应该是预备课,它应该与其是阐述一门学科本身,不如说是指出人们需要做什么事情来尽可能实现这门学科。 (同上,P30)
总问题的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怎样才可能?批判,而且只有批判才含有能使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经过充分研究和证实的整个方案,以致一切办法。别的途径和办法是不行的。 (同上,P160-161)
谁尝到了“批判”的甜头,谁就会永远讨厌一切教条主义的空话。他以只是由于他的理性得不到所需要的更好的营养才无可奈何地满足于那些空话的。 (同上,P161)
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形而上学;不仅如此,每人,尤其是每个善于思考的人,都要有形而上学?? (同上,P163) 批判的原则一建立起来,??从这样的一种改革而产生另外的巨大的好处却是一望而知的。 (同上,P184)
批判给我们提供一个判断的尺度,根据这个尺度,真知就可以同假知确然分别开来,并且在形而上学里充分运用之后建立起来,成为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思想方式然后就把它的有益影响扩展到其他每一个理性使用上去,并且第一次地注入了真正的哲学精神。(同上,P185)
5
(三)怎样进行批判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的主要方法(可能、方式与规律)?
1. 批判性思考(观察、阅读、听课、写作、谈话、学习、工作、生活)方式。其主要方式或主要环节是:
(1)质疑——有“问题意识”,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
(2)发明——有“发散意识”,对他人未尽之言充分发挥、创造性理解; (3)异议——有“异向意识”,提出具有创见性的不同见解; (4)建议——有“建设意识”,提出如何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假如一个人想从确定性开始,那么,他就会以怀疑告终;但是,假如他乐于从怀疑开始,那么,他就会以确定性告终。 [英]培根《学术的进展》第一卷V.3
“反者道之动。”(《老子》40)“反”:“返回”到起点(否定之否定。如居安思危、否极泰来、春夏秋冬等),相反性质与方向。
对批判性思考四方式(或四环节)、四意识有何体会?
2. 批判性思考,特别要注意首先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不知、想知、去知、能知的疑难。问题即矛盾。哲学上可概括为: (1)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比如某种理念、方式与客观事实或现实的矛盾)
(2)主观与主观的矛盾(比如自己的理念、方式与他人、书中的理念、方式的矛盾)、(3)客观与客观的矛盾(比如不同客观事实、现象之间的矛盾) 如SARS致病因?几个矛盾:
关于SARS致病因的认识——SARS致病因(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认为是衣原体——认为是冠状病毒(主观与主观的矛盾) 衣原体——冠状病毒(客观与客观的矛盾)
哲学之问特别强调追问。要能有逻辑性地提出一连串重要问题,形成不断深入、扩展的思路。
哲学的本质是自由。
对“问题即矛盾”有何体会?
3. 每一思维与对话进行哲学三问,即批判性质疑基本要点: 其中的质疑方式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从直接相关联的思维方式来看: (1)是什么——本质与内容?
(2)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原因(根据)与规律?
为什么要这样:价值或意义?
(3)怎么样——可能、方式与规律?等等。 对哲学三问(也即批判性质疑)有何体会?
4. 每一思维与对话另一角度的哲学三问(或称为历史三问),构成又一角度的批判性思考基本要点(并非截然分开):
(1)对象的现状(相当于问“是谁”或“是什么”)
(2)对象的历史,包括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规律、原因等问题的探讨与基本分析(相当于问“从哪里来”)
(3)对象的将来,即对象可能会怎样发展的趋势,应该怎样发展的措施或建议(相当于问“到哪里去”)
6
必须具备有关对象的本身知识(认识)、背景知识(认识)与历史知识(认识)。 对这一角度的哲学三问或历史三问(也即批判性质疑)有何体会?
5.从批判性思考的“五W一H”看:
Who——谁批判(批判的主体,涉及批判者的自身素质或自身具有的基本条件)? When——什么时候批判(批判的时间,所处什么样的历史时代)? Where——什么地方批判(批判的空间,所处的环境、活动)? What——对什么批判(批判的对象和内容)? Why——为什么批判(批判的原因与意义)?
How——怎么样批判(批判的方式,方法与样式)?
这“五W一H”的条件不同,批判性思考的水准、结果也就不同。
对“五W一H”的不同条件,批判性思考的不同水准、不同结果有何体会?
6. 批判性思考的若干困难
批判性思考者的主体素养不够高——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当批判性思考遭遇权力、权威、政治、情感、多数人意志??坚持正确观点,学会沟通,学会妥协。
对批判性思考的若干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有何体会?
用哲学方法学习哲学
1.最根本的方法是批判的方法
批判地阅读、听课、讨论(对话)、写作、实践(生活)等 2.其它一般哲学方法
唯物的方法、辩证的方法、实践的方法、社会历史的方法、人性的方法 3.总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有计划地读一点哲学著作
“但是写这样的巨著,你一定需要一些书作参考,你有书吗?”
“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有将近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过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就如同掌握了人类一切知识,至少是够用的了或者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我用一生中三年的时间来致力于研究这一百五十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为止。所以入狱以后,我只要略微回忆一下,就可以清楚记起它们的内容,就象把书本摊 开在我面前一样。我可以把休昔的底斯,萨诺芬,普罗塔克,塔都司李浮斯,塔西佗,史德 拉达,约南特斯,但丁,蒙田,莎士比亚,斯宾诺莎,马基维里和布苏亚的书全部背给你听。我在这里仅仅只举出了几个最有名的作家。”
《基督山伯爵》第16章一位意大利学者
要翻处女地,不应当用仅仅在地面擦过的木犁,必须用挖得很深的铁犁。
——屠格涅夫《处女地》题词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海明威《谈创作》 5.形成自己的哲学(哲学观点、哲学方法与哲学精神)
几位批判性思考人物
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庄子、孟子、韩非子
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释迦牟尼、慧能 耶稣
笛卡尔、培根、、康德、尼采 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顾准、李慎之、任仲夷、张志新、遇罗克
三、若干命题批判(分析、解析、辨析,区别或界限划分等): 总论、唯物论
存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等) “存在是唯一的。”——[古希腊]巴门尼德 “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古希腊]苏格拉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1章)(相关道与可道、实与名、无与有的对立统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知识就是力量。”——[英]培根 “我思故我在。”——[法]笛卡尔
真:主观与客观的一致(合规律性,修真。[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善:客观与主观的一致(合目的性,修善。[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美:两个“一致”的和谐(两合之合,修美。[德]康德《判断力批判》)
真善美须修。
反对伪科学。黄禹锡,所谓“韩国克隆之父”,陷入造假风波,坚称掌握胚胎干细胞关键技术,被迫辞去世界干细胞主席职务。
人的主观体现出人的强大生命与巨大力量。人的主观的三个重要方面: 思维水准——求真、道德水准或精神水准——求善、审美水准——求美。 “我”的主观如何? “真实的谎言”(true lie)。 时间与空间:精神时间与精神空间 动与静、变动与恒常:四大皆空。
辩证法:
一个核心,两个总特征,三大基本规律,若干基本范畴。 联系(相关整体与局部)——辩证法总特征之一 哲学的所有成对范畴、所阐述的一切规律,特别是辩证法的范畴与规律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事物的联系,但辩证法的若干范畴重点揭示事物的联系。 “割下来的手不是手。”——[德]黑格尔 秩序与条理。
整体与局部;大体(大气)与细节。既养大气,又重细节。胸中有大气(全局),做事重细节。凡事整体把握、整体评价。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发展(运动、变化)——辩证法总特征之二 三概念联系与区别:运动>变化>发展。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