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重点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试重点★★)
本章历年考试情况:近代教育和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论述);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主要是一些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理论(填空或选择)
考试预测:教育、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学校教育制度(名词解释);孔子、夸美纽斯、卢梭等人教育思想,儒家《学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选择或填空)。 1.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 2.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简称学制. 3.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划分标准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非正式、非正规教育是前制度化教育;之后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是非制度化教育。
例: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包括( )等几个阶段。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后制度化教育 D.非制度化教育 E.现代教育
多智网校试题解析:ABD 4.教育实体的形成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学生出现。(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柏拉图在雅典城郊建立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是西方最早的组织完整的高等学府之一;基督教教会学校是中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中国古代则是以私塾、乡学、书院等为主要的教育机构。 5.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诞生于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即:学校教育系统的出现时教育制度化的标志。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我国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运动,并于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6.非制度化教育
库姆斯等人所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等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提倡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幼小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前四点各级教育发展的趋势,最后两点由于信息社会发展,终生教育的产生,逐渐淡化学历,教育制度也越有利于国际交流。
8.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从受教育权和教育目的、内容可以看出。(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脑体分离。(3)教育具有了完备的条件:专职教师、固定学员和专门的教材。 夏代:学校形态的出现。
西周: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私学大兴,百家争鸣,但儒、墨两家成为当时的显学。
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主要学习内容是儒家“四书”“五经”,死记硬背、棍棒教育成为主要教育方法,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隋唐:科举制度盛行。
前言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从事教师职业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也是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一门必考科目。本门课程,我们共有十五章的内容,可以把它分为三大部分: (一)总论(第一章)
这部分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概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同时也包括小学生的认知、个性与社会化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等内容。 (二)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
这部分主要包括小学生的认知、个性与社会化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学习的基本理论,如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以及心理健康等。 (三)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
这部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管理心理、教学测量与评价、教师心理等内容。按照很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重要标注如下:
很重要: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八章 学习策略;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比较重要:第七章技能的形成;第十二章教学设计;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一般重要: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考试相关情况
题型:各地有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论述。试卷一般会选择其中四到五种题型,一般来说,选择、简答、论述是各地教师资格考试的必考题型,简答和论述会占到全部考题分值比重的至少三分之一以上。
考试答题方法技巧:填空主要是考察对知识的准确识记,一定要用词正确,记忆准确,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词语正确无误。选择题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识别,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牢固把握之上的。判断,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辨别正误,考察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准确性,对于容易发生混淆或者错误的概念,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留意把握,注意区分和辨别。名词解释主要考核对概念的把握,最好能用课本上的知识、把它的内涵和外延全部答上,实在难以做到准确背诵,则可以根据对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简答题以所要回答的知识点积分,答题要简明扼要,要把点答全,方可达到满分。论述题,是试卷中分值最大的题型,也是整个考试中的得分的主力题,做好它,等于考试成功了一小半,所以,一定要精心作答,把握做题的技巧的步骤,争取拿到最好的成绩。由于它考察的是考生对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全
面的理解把握,所以,在作论述题时,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就是审题,看看它考的是哪些知识点,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哪些,越全面越好。其次,准确把学涉及的知识点答出来,要全面准确,做完这一步,基本的分值便有了保证,最后,对知识点进行详尽的阐述,把知识点的内容展开,说的越透彻越好,但是要把握好时间,注意围绕主题。 试题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M`ax 1、遗传BJpd 2、学习动机x' 3、发展V##S\ 4、性格8)[v\ 5、记忆r]@E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Z@l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________领域里的_________的科学。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a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__。 4、现代学习理论的主要派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AoF 1、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 )。C A.一般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C8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cz A.感知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x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gzS` A.苛勒
B.布鲁纳和奥苏伯尔 C.贾德 D.桑代克oqt4
4、信息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的记忆为( )。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瞬间记忆T7cj
5、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A.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装修房屋
D.不怕见生人了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
1、简述学习的类型。(按不同标准分类) 2、什么叫学习策略?简述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三种策略 3、小学儿童的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 4、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有哪些特点? 5、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有什么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与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增强记忆能力。(要求至少解释清楚两种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 2、何谓迁移?结合自己谈谈教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有那些基本策略? 试卷答案:BT|<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J5m
1、遗传: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8]e3LT 2、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dsW
3、发展: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e5B
4、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的核心。:(Tlg 5、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nr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N<
1、小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各种心理现象和发展变化#K;D2 2、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KU|,
3、遗传和胚胎环境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因素g 4、行为主义学派的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qM]@A 5、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Z'<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RK;zp 1.B2.C3.B4.A5.D!wWVnP
四、简答:(每小题5分,共25分)x-W
1.(1)根据学习内容可把学习分为:运动技能的学习、认知的学习和情感的学习。(2分)r.;O` (2)根据学习过程的特征可把学习分为:试误学习、顿悟学习和模仿学习。(2分)z (3)根据学习的理解程度可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1分)Xv6s4
2.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其实质是根据学习目标和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来调控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加工。(2分)Fa^E 一般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策略有:(3分)*Se
(1)注意策略。它是指一个重要方法即在学习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并观察其对学习的影响。)
(2)编码策略。它是指按学生自己熟悉或习惯的方式来组织信息,以便于取用。pBs[\\| (3)提取信息的策略。它是指按需索取贮存的信息的方法。 3、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_
(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1分)!\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向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1分)P_jLD~
(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机械识记还占有优势,抽象记忆在逐渐发展;(2分)IrN1,O
(4)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1分)WJ 4、小学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有以下特点:+ (1)从“他律”到“自律”。(2分) (2)从效果到动机。(1分) (3)从别人到自己。(1分) (4)从片面到全面。(1分)6,STe
5、练习曲线的典型势态是练习曲线呈负加速变化。其特点是:初期进步快;(1分)练习高原现象;(1分)后期进步慢;(1分)总的趋势是进步,(1分)但有时会有暂时的退步。(1分)h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学生回答出两种即可,4分)(1)干扰说。该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就是先后学习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2)衰退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某种方式在大脑建立痕迹的过程,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至消退。因此,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3)线索依存说。该理论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漏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因此,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利用线索提取有关知识,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4)动机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主动压抑的结果。(5)同化说。该理论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4分)(1)记忆有意性、主动性的发展;(2)记忆策略的发展。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发现记忆材料中的规则,把握了规则,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可能自发地复述记忆材料;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联想。(考生将所述的遗忘理论结合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并能合理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回答得7分)/6(OB
2、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分)学会小学儿童学习迁移的基本策略有:(10分)(1)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小学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对促进小学儿童建立认知结构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教材呈现的顺序应努力做到:①从一般到个别,使教材渐进分化;②建立横向练习,使教材综合贯通;③从已知到未知,使教材组织序列化。(2)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认知策略是个体面对新的问题时,个人调节与监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应努力做到:①注意小学儿童的心理状态;②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③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
试题分值:以上试卷共有五种题型,总体来说,问答题占55分;其它题共占45分,单选占10分,填空15分,名词解释占20分。 试卷结构:5个名词解释;15个填空;5个单选;5个简答;2个论述 答题时间:120分,题型时间分配与所给分值一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