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汉语的词类
古代汉语 语 法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 执其手而与之谋。 《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
(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 《战国策·齐策》
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荀子》)
课堂作业:指出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 1、 虎兕出于柙( 表示处所和时间)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绍涉及的对象) 3、 志乎古,必然遗乎今(被动)
4、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5、 宫之奇以其族行(引进动作的协从者)
6、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因为这个人的言谈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这个
人的品行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7、 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表示时间,后一个表比较) 8、 以千金为鲁连寿(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 9、 “微斯人,吾谁与归?”(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 10、
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引进比较的对象)
第四节、连 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的虚词,故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令”等 ,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
1.与(與),分属两种此类,一是连词,一是介词。“与”作介词,它前后的成分不是并列的,而是和它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连词“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如 :
①畦留荑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连词)
②吾与汝同好弃恶,修复旧德,以追念前勋(《左传·吕相绝秦》)(连词) ③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齿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连词)
21
古代汉语 语 法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介词) ⑤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介词)
⑥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鸿门宴》)(介词) 介词可以受副词修饰、限制,如例⑥,连词不能。 2.而
“而”字产生较晚,在甲骨文、金文中都还没有发现,它最早出现在《尚书》等古籍中。《说文解字》:”而,颊毛也。”其本义当是表示人的胡须。”而”的实词用法,最为常见的是作代词。
“而”的连词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
(1)表示并列关系。“而”字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可译作“又”、“而且”等,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此所谓藉(jie)寇兵而赉(lai,给予)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 (2)表示顺承关系。“而”字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密切相关,时间上连续而下,可译作:“就”、“才”“而且”等,如:
①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
②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进入别的国家就要问明白禁令,进入异乡就要问明白风俗,进入别人家门就要问明白忌讳)
③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
所以令尹惩罚了举报的人,楚国的奸邪事情没有人再举报;孔子奖赏了逃兵,鲁国人在战场上就轻易地投降败逃。《韩非子》中讲了两个故事:楚人直躬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直躬报告官府,反被令尹以不孝的罪名治罪;鲁国一个士兵以家有老父需要奉养为借口,战场上败逃,孔子却当成才子加以奖赏。
(3)表示转折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逆接”,可译作“但是”、“却”等等,如: ①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②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给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 ③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韩愈《答李翊书》)
22
古代汉语 语 法
(4)表示偏正关系。即“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可灵活地译作:“着”、“地”等,如: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曩者使女狗白而来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乎?(《韩非子·说林下》) (荆苛)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史记·刺客列传》)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史记·刺客列传》)
(5)表示假设关系。这样的“而”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做:假如、如果等,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无心,面友也(杨雄《法言·学行》) 3.则、然则
连词“则”主要有六种用法:
(1) 表示因果或条件,结果相承,相当于“就”,如: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李斯《谏逐客书》) 欲与太叔,则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臣请除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醉(《出师表》) (2)表示时间上先后相承,相当于“就”、“便”,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战则请从(《左传》)
人情一日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
这类句子中,既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有条件与结果上的联系,单纯表示时间先后的极为罕见。
23
古代汉语 语 法
(3)表示句子之间的对举或并列,现代汉语中无相应的词与之对应,如: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zhi)(《晏子使楚》) 禅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与朱元思书》) (4)表示转折,程度较“然”为轻,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用,放之山下(《黔之驴》) 今取人则不然(李斯《谏逐客书》) 君子则不然(《答李翊书》)
(5)表示转折,相当于“如果”,如: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史记·刺客列传》)
(6)表示发现,相当于“原来”,“原来已经”,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然”还可以表示让步,有虽然、倒是之意,如: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国语·吴语》)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然则”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连用,意为“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多用于对话,后来,变为凝固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则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 4.虽 、虽然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