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一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一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0:29:34

22.B(3分)

23.作者肯定虚词的作用:虚词用得充分,能够精神情态完全显现出来;而古人用实词,倒也另显出古朴厚重和简洁。故合理运用两者各有其利,反之则过犹不及。(3分)(虚词的作用1分,诗词的作用1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1分)

答题示例:文章必备了虚词而有神态,因实词而具有厚重之气,应当是两者兼备,不可偏于一方,才能做到情韵并美,文采照耀。(3分)

24.①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得古人之神气,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神气)(2分)②诵读之烂熟(1分)(3分)

25.(《庄子·秋水》:“物以明理”;《史记·廉蔺列传》、《鸿门宴》《李将军列传》:“事以寓情”。)(4分)

秋水:通过寓言阐明哲理;史记: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孕育褒贬之情。 答题示例:1、《史记》事以寓情,如《李将军列传》之中,通过大将军李广曲解误作叛国之例,运用含蓄克制的笔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深刻表现了作者对于李将军为人的赞扬和其砸去偶遇的不平,寄托他深刻地情感。(4分)

2、《史记》之文体现了“事以寓情”太史公以其凝练成文的笔触记叙了《鸿门宴》各个人物项羽、刘邦、张良的特点。以一场暗流汹涌的宴会来表达了对于前人为人处世的智慧的敬佩赞美以及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史事来寄托对历史的敬畏之情。(3分)

松江区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13分)

南泾道院记

赵孟頫

①浙右之地,水居十七,其势汪洋沮洳,往往而是,水行之道,可以通舟楫,土人谓 之为泾。嘉兴城西南五十里而远曰“秀泾”,有张氏者居其地。德祐之末毁于兵火,张君全 真乃改筑于秀泾之南,所谓南泾者也。既而其妻死,不复娶,辟以为道院。

②脱儒冠,著道士服,脩然独处,以颐性养神为事。凡田畴所入,悉以供土木工估。中为殿堂,祠玄武神。其背为延真之阁、讲道之堂:其左右为栖士之舍:其阳为迎仙之桥、放生之池。因池为堤,列树松、柏、梅、竹。又南数十百步有大朴,数百年物,作庵其下曰 朴庵。陂塘环萦,林木蔽翳,境物洁盛,清人心目,故游方之士乐其处而多至焉。盖经始于 至元丙戌,历十有余年而后成,亦勤矣哉!

③人之生也,自非圣贤,莫不有所役,或役于名,或役于利,大有所求则大役,小有 所求则小役,总总如也。割去世累,优游恬淡以求自适,虽末为无所求。其视汲汲于名若利,匐匐颠仆于污秽之途,规毛发衣食以妪煦妻子,相去岂不远哉!

④初,松江修竹胡氏事玄武甚严①,其家火而神像俨然独存。张君迎归,构殿以祠之。上梁之日雨,几不克建,张君祷焉。俄有白鹤廿八从东北来,翱翔其上,良久西南去,雨随 已,而大雨于西南三里之外。何其异也!上强山僧靖达从吾游,道张君之为人,且道其意, 乞文记其始末,故采其言以为记。

【注】①玄武:道教中的神兽 24. 概括第①段的内容。(2分)

答:

25.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3分)

答:

26. 概述第②段中“亦勤矣哉”中“勤”的表现 。(3分)

27. 对第④段中“异”指代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指胡氏家族遭受火灾而只有神像庄严独存这一奇事。 B.指张君建造宫殿祭祀神像但多日下雨不停这一现象。 C.指张君祈祷许久让大雨落在西南三里之外这一举措。 D.指张君祈祷的虔诚之心引来白鹤为其止雨这件事情。 28.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相去岂不远哉”的内涵。(3分)

答:

【参考答案】

24.(2分)答案示例:介绍南泾道院的地理位置和建造缘起(由来)。 25.运用整句(排比)。以殿堂为中心,细致罗列了道院的设计布局,突出其清幽养性的特点。富有节奏,增强文势。(评分说明:写出特点2分,作用1分)

26.答案示例:1.投入之巨;2.建筑之多;3.时间之长 27.(2分)D

28.(3分)答案示例:人生一世大多时候总是被生活中功名利禄所驱使,与如今今世人汲汲于名利,为了养育妻子与孩子在名利场上匍匐前行。这与张君追求的道教处世方式,清静寡欲,自然无为(去除外在的牵绊追求内心的恬淡、自我安适,即使最终无所作为也罢)差别大也。(评分说明:世人特点1分,张君特点2分)

徐汇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①大致天之生才,虽不能众,亦不独绝,至为文词,有成有不成者三:儿时多慧,裁识书名,父师迷之以传注括帖,不得见古人纵横浩渺之书,A ,一也。乃幸为诸生,困未敏达,蹭蹬出没于较试之场,久这气色渐落,B何暇议尺幅之外哉?二也。人虽,亦视其所生,生于隐屏,山川人物,居室游御,鸿显高壮,幽奇怪侠之事,未有睹焉,神明无所练濯,胸腹无所厌余,耳目既吝,手足必蹇, C三也。凡此三者,皆能使人才力不已焉,D ,才力顿尽,而可为悲伤者,往往如是也。 ②若季重者,五岁遍受《五经》,十岁恣为文章二十而成进士,盖一代之才也。而天亦若有以.

异之者。大越之墟,古今冠带之国也,固已受灵气于斯。而世籍都下,往来燕越间,起禹穴吴山,江海淮沂,东上贷宗,西迤太行,归乎神都,所游目,天下之股脊喉思页

好之所辅;咸在矣。于以豁心神,纡眺听者,必将郁结乎文章。而又少无专门,承学之间,灵心洞脱,孤游皓杳,早为贵公钜人所赏,闻所未闻,出见少年,裘马弓剑,旗亭陌道之间,顾而乐之,此亦文心之所贻佇也。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名字所至,赞叹盈瞩,故其为文字也,高广其心神,亮浏其音节,精华甚充,颜色甚悦,缈焉者如岭云之媚天霄,绚焉者如江霞之荡林樾;乍翕乍辟,如崩如兴;不可迫视,莫或殚形;大有传疏之所曾遗,著录之所未经者矣。嗟夫,以一代之才,而绝三者之累若此,不亦宜乎。

【注】①王季重:即王思任,明末作家 ②括帖:科举范文 ③诸生:通过县试或府试、院试的.生员 ④贻佇:停靠,驻留。

21.将下面这句话填入①段的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处的是( )(2分)

一食其尘,不复可鲜

22.第①段中的“不成者三”可概括为 ,科场之累和 。(2分)

23.下列对“身复早达,曾无诸生一日之忧”分析正确的一项使( )(2分)

A.与作者“困未敏达”受累“较试之场”对比 B.说明“身复早达”没有诸生困顿科场的忧愁。 C.王季重因“早达”而无“诸生”的生计之忧。 D.因为“身复早达”,王季重成为“一代之才”。

2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3分)

答: 25.作者在序中阐释了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作者的观点作评价。(4分)

答:

【参考答案】

21(2分)A

22(2分)答案示例:读书不广 游历不广 ,见闻太少 23(2分)B

24(3分)答案示例:先以短句赞美王季重作品见解之独到音韵之华美,后用整句长句形容其文思的精妙和文采的绚烂,参差句式的音律与王季重的文学美相得益彰。

评分说明:短句分析2分 长句分析2分

25(4分)答案示例:作者以王季重的经历及其文字为例阐释了读书多、游历广、见闻感受丰富,才能见识独到,文辞畅达,这一观点揭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规律,但王季重的天才和“早达”只是例外,不少愚钝或困顿科场但勤奋的人也能写出经典作品。

评分说明:作者观点2分 评价2分

长宁、嘉定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 而庶绩之业兴矣。

②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③④

祇庸之德;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 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

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 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③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

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 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注】①庶绩:各种事功。②爻象:《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③祇庸:恭敬恒常。④南面:

指帝王之位。⑤二八:指八恺、八元,高阳氏和高辛氏时期德才兼备的人。⑥不试:不被任用。⑦为:同“伪”。

2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莫美乎聪明 B. 则众材得其序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 而庶绩之业兴矣 D. 尧以克明俊德为称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23.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4.概括第②段的两层意思。(4分)

(1) (2) 25.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目的可以判定其德性品行. B.了解他人内心课观察其与人的交往,行事态度等外在行为. C.通过分析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做事动机可以推测其日常行为. D.了解他人品行可观察其选择的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方面. 26.本文是刘邵《人物志》的自序,请分析其写作意图。(3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B

23.(2分)第一段开宗明义,指出鉴别人才与百业兴旺息息相关,总领下文关于辨识人才、使用人才的议论。(内容1分,结构1分)

24.(4分)⑴明君圣人的用人之道是成就大业的关键;⑵明君圣人选拔和任用杰出人才获得了美誉。

25.(2分) A 26.(3分)【示例1】作为全书的序言,本文明示了《人物志》一书的主要内容:记述辨识人才使用人才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弥补前人在品鉴人物方面的缺失和遗漏,帮助圣人明君做到“知人善任”。

【示例2】作为全书的序言,本文对自己写作《人物志》一书的动机进行了合理化说明:既然有了孔子等先贤品评人物在先,那么刘劭本人对各类人物加以分类品鉴,以帮助国君识别人才,也是非常适宜的。

评分说明:“序”的特点1分,具体内容2分。

金山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4-27题。(13分)

楮亭记 〔明〕袁中道

①金粟园后,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焉。予欲置一亭纳凉,或劝予:“此不材木也,宜伐之,而种松柏。”予曰:“松柏成阴最迟,予安能待。”或曰:“种桃李。”予曰:“桃李成荫,亦须四五年,道人之迹如游云。安可枳之一处?予期目前可作庇阴者耳。楮虽不材,不同商丘

之木,嗅之狂醒三日不已者,盖亦界于材与不材之间者也。以为材,则不中梁栋枅栌之用;以为不

材,则皮可为纸,子可为药,可以染绘,可以颒面,其用亦甚夥。昔子瞻作《宥老楮诗》,盖亦有取于此。”

②今年夏,酷暑,前堂如炙,至此地则水风泠泠袭人,而楮叶皆如掌大,其阴甚浓,遮樾一台。植竹为亭,盖以箬,即曦色不至,并可避雨。日西,骄阳隐蔽层林,啼鸟沸叶中,沉沉有若深山。数日以来,此树遂如饮食衣服,不可暂废,深有当于予心。自念设有他树,犹当改植此,而况已森

森如是,岂惟宥之哉?且将九锡之矣,遂取之以名吾亭。

【注】①楮(chǔ)树:落叶乔木。叶似桑,皮可制纸。②枅:柱上的方木。栌:大柱柱头承托

栋梁的方木。③颒(huì):洗脸。④九锡:传说古代帝王尊礼大臣所给的九种器物。

24.(3分)第①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条理由反对他人的提议?

答:

25.(3分)第①段结尾处提到《宥老楮诗》,有何用意?

答:

26.(3分)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答:

27.(4分)有人认为,文章到第①段成文也可结束,为何还要写夏天的一段?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24.(3分)松柏长的很慢,很久才有阴凉,等不及。

桃树李树成阴,也需要等四五年,道人云游四海,像云一样游走,不能滞留于一处。 我需要的是现在可以用来乘凉的。楮树不仅成长地快速,而且用处很多。(1点1分,共3分) 25.(3分)用苏轼写了酬答楮树的诗歌,也对楮树赞赏有加,(1分)来印证作者认为的楮树用处很多的观点,更有说服力。(2分)

26.(3分)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而细致地写出了楮树成荫后的种种好处,表现了作者对楮树的认可和喜爱。(表达方式1分,内容和表达效果2分)

27.(4分)理由:题目为《楮亭记》,第一段已经写出了作者种植楮树的目的,以及楮树的种种好处,并且用名人苏轼也赞同楮树的诸多益处,表明了建造亭子的部分理由。但是仅仅停留在作者的想法阶段。(2分)第二段写到夏天时候楮树成荫的种种现状,再次印证前文作者的观点:楮树虽不被其他人认可,但是它符合我的意图和目的,更具有说服力。(2分)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2.B(3分) 23.作者肯定虚词的作用:虚词用得充分,能够精神情态完全显现出来;而古人用实词,倒也另显出古朴厚重和简洁。故合理运用两者各有其利,反之则过犹不及。(3分)(虚词的作用1分,诗词的作用1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1分) 答题示例:文章必备了虚词而有神态,因实词而具有厚重之气,应当是两者兼备,不可偏于一方,才能做到情韵并美,文采照耀。(3分) 24.①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得古人之神气,模仿古人说话的样子、神气)(2分)②诵读之烂熟(1分)(3分) 25.(《庄子·秋水》:“物以明理”;《史记·廉蔺列传》、《鸿门宴》《李将军列传》:“事以寓情”。)(4分) 秋水:通过寓言阐明哲理;史记: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中孕育褒贬之情。 答题示例:1、《史记》事以寓情,如《李将军列传》之中,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