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一模试题汇编之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第一段:筑巢 第二段:□□
第三段:□□
25.以第②段为例,赏析本文的铺陈手法。(3分)
答: 26.宋朝诗人楼钥在《林景思雪巢》中有“四时不皆雪,陆居本非巢,高人兴寄远,表此一把茅(雪巢)”的诗句。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高人兴寄远”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22.(1分)玉妃(或天花或六出) 23.(2分)D
24.(4分)观雪(2分)、述志(2分)
25.(3分)从听觉、视觉、触觉等角度展现雪巢四周的雪景,隐喻了雪巢主人高洁的品格。 26.(3分)从雪巢的地点选择、建筑材料、用雪命名以及交往等方面分析。林景思筑巢在险远的森林高处,远离世俗,保持精神上的独立。选择“辛夷”、“桂”、“兰”等材料,暗示自己精神上的追求。用雪命名居所来明志。
普陀区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6题(13分)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汉】司马迁
①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②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①。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丰耗矣。网②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③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混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①淫嬖:滥施宠幸。②网:法网。
21.文章中的“高祖”指的是_____________(人名)。(1分) 22.文章第①段中与“枝叶”意思相同的词语是□□。(2分)
23.文章第②段中“异哉所闻”使用了倒装句式,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历代帝王给予功臣不同的礼遇,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成就的功业。 B.历代帝王治国的方略各有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功业。 C.历代帝王各自设立不同的礼仪,最重要的是把成就功业作为目标。 D.历代帝王做事都喜欢标新立异,把成就功业作为统治国家的目的。
25.对于司马迁撰写这篇序文的目的,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介绍历朝历代君王分封功臣的原则和依据。 B.剖析高祖时封侯功臣后代迅速衰亡的原因。 C.告诫功臣世家要遵守法度,切莫骄溢忘本。 D.记录可资借鉴的史实,供后世人推究考证。
26.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21.(1分)刘邦 22.(1分)苗裔 23.(2分)强调现实与《尚书》、《春秋》记载情况的不同,表现作者对此的惊讶和惋惜 24.(2分)B 25.(2分)A 26.(4分)通过封爵誓词中封国永宁、代代传承的美好期望和现实事与愿违、后裔衰微的对比,引发疑问,为下文分析史实、推究原因作铺垫;以《尚书》、《春秋》中所载夏商周时期受封的侯伯传承千年和汉朝最初被封的侯爵百年间只余五家对比,突出功臣后代不笃仁义、不遵法度的后果。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菊隐记 唐寅
①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之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
①
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验之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
②
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伦: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22.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3.对第①段的论述,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人如果随波逐流地去追求显和隐,就不会被世人看重。 B. 在世上,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看重,就连草木都不如。 C. 一个人如果连草木都不如,是值得羞愧的。
D. 一个人于显隐之间全无自觉,会在纷纭世间消声没迹。
24.作者将隐者与显贵之人与草木的关系远近对比,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_____。(2分) 25.对朱君,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他并非官位显赫的贵介,而是一个隐于民间的君子。 B. 他自称“菊隐”,包蕴了内心孤高清芬的意味。 C. 他因为疲于治病而深受其累,所以不愿意出仕。 D. 他与菊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他人有益。
26.唐寅在《桃花庵歌》写到“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本文却说“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这两种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22.(2分)存心济物 23.(3分)A 24.(2分)只有隐士才能精通这些草木,明白延年增寿的学问。 25.(2分)C 26.(4分)第一句将显和隐鲜明对比,强调了做官的忙碌和隐居的闲适自由,表达了看破官场的豁达洒脱。第二句表达了不论隐居和做官,提倡要存心济物,都要对世人有补益,即使避世逃名,但也要独善其身。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第一句中作者鲜明地强调了归隐的观点,从“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可以看出唐寅仍然提倡归隐。本文是将归隐后的做法更加具体化了,强调了归隐后仍要有所作为,即使归隐,仍然胸怀济物之心,超越了隐居和做官的表面。
虹口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祭欧阳文忠公文 (宋)王安石
①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冥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②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③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迪困踬①,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如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②。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欺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④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屯迪困踬:指受挫不进,颠沛窘迫。 ②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尧帝知许由贤德,欲
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
23.概述作者认为欧阳修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2分)
答:
2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欧阳修的文章积累丰厚 B.欧阳修的文章感情奔放
C.欧阳修的文章声律和谐 D.欧阳修的文章文辞雄浑有力 25.第③段赞美了欧阳修□□□□和□□□□的品行。(2分) 26.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一句概括颂扬了欧阳修的成就。 B.不同于一般的祭文,本文作者抛开了悲伤,这样做是为了更公正。 C.宋仁宗晚年将后事委托给欧阳修,欧阳修从容决策,稳定了政局。 D.用许由典故的目的是欧阳修与许由品格相似,“英魄灵气”将长存。 27.第②段和第③段的内容能否对调?为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
23.欧阳修秉赋深厚、见识高远、学问精深(错一处扣1分)(抄写原文不得分)(2分) 24.B(2分)
25.果敢剛正和功成不居 (功成身退) (2分〉 26.B(2分)
答案示例:不能。首先,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是进进关系.第②段主要讲欧阳修的文学成就,第③段则是颂扬他的品行和功业。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世人比较熟悉而了解欧阳修的品行功业则必领建立在对欧阳修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二者的顺序是对欧阳修认识的逐渐深化。因此不能对调。其次,从结构上看,第②段的“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引出第③段内容,第③段 称扬欧阳修的人品则为文章最后的抒情做了铺垫,这个行文顺序不能颠倒。(内容方面3分,结构方面1分。理由可以另写,如第②段谈的是欧阳修的个人成就,第③段谈到的是他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对调。或:第②段侧重讲欧阳修之才,第③段讲到欧阳修之德,由才进到德,符合古人的价值观。……)(4分)
黄浦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名实篇
颜之推
①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个名於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於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②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於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而尝於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