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力。将研究对象看作为一个系统,,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系统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是企业、城市或国家。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出来以后,作为系统的管理者、经营者必须根据核心竞争力来调整系统的功能,确立发展战略, 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发展与发挥。
3.3 各种识别方法的比较
李轶敏(2007)[29]总结出了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七种方法,文字性描述法、技能树法、层次分析法、过程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价值分析法以及基于资源论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法,并对这七种方法的优缺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比较,总结得出了下表:
方法 项目 定性识别方法 典型代表 文字性描述法、技能树法、层次分析法、过程分析法 定量识别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建立数理模型,比定性方法更具操作性 其指标不能显示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优劣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识别方法 价值分析法 结合了定性识别与定量识别两者的优点 没有考虑顾客的认同与同行业企业间的指标比较 基于资源论的识别方法 基于资源论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模型 结合了企业的资源、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顾客的认同和专家的评价及相关统计数据 没有严密的数理模型 企业内部各项能力间重要程度的比较 企业内部某方面技术或技能的识别 特定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优点 简单、表达了大致的思路 缺点 缺乏定量的说明,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适用范围 大致描述企业的能力 4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培育
在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之后,任何一个企业都希望能够拥有核心竞争力,学者们便开始了对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路、方法和模式
的研究。
陈通、张国兴(1999)[30]在明确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之后指出,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途径,大体包括自我发展和外部购并两个方面。自我发展是从“路径依赖”的视角考察。管理当局应动态地审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识别现有的核心能力,重新部署和完善核心能力,并通过对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持续改进, 获取竞争优势。外部购并是从“环境依赖”的视角考察,企业可以引进互补性的技术, 与拥有互补性优势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 也可以收购兼并拥有某种专长的企业及资源。
李兴旺(2003)[31]认为,核心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战略意图为理念,以竞争战略为方向,在战略环节上培育核心技术,围绕核心技术形成组织能力,在企业文化的作用下使组织能力具有独特性、难以替代性和不可交易性,最终形成核心能力。在该过程中,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始终对战略环节、核心技术和组织能力产生着影响作用;战略环节的选择要符合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的要求;核心技术的方向要与战略意图和企业战略方向相一致;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培育也与组织的雄心、战略实施的要求相吻合。
廖志溶和章征文(2006)[32]在文章中指出,企业培育核心能力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确立企业发展战略意图;加强企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与其他企业或机构建立知识联盟;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创建企业自身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和组织的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企业)。
李学荣、刘小利(2008)[33]则从权变观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构建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要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的是不断创新,做好技术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从权变观出发,及时培育和更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维护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二是组织的虚拟化,通过将大量经营职能外包出去,给企业带来经营成本的降低。最后,企业要在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及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努力方向,特别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的优势分析及核心产品的技术实现形式。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中可以总结得出,构建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企业首先必须
明确的是战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应用学习、创新、文化机制,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如组织的虚拟化、创立管理信息系统等,以产品和技术为核心,结合竞争环境,培育出契合自身优势、符合发展方向的核心竞争力。
5 近年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新热点
近年来,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要素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已越来越少,尽管观点有所偏颇,但也算是各有千秋,从多个角度对核心竞争力有了基本的认识。学术界和社会界关注的焦点逐步转移到了对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文化、学习、创新和绩效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研究上,以期明确组织内部要素和绩效与核心竞争力的联系和作用机制。
谢恩、李垣(2001)[34]是国内较早开始研究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组织学习和核心竞争力之间作用关系的学者。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经验和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有效的缩短创立新的战略性资产所需的时间和成本。通过缩短关键资源的创立时间,不断的创建新的关键资源,企业就通过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获得了持久的竞争优势。并且,核心竞争力在由竞争力基因到竞争力体系的发展过程,与在组织中三个不同层次上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组织学习是核心竞争力的生成、发展和更新的源泉。
谢洪明、王成和葛志良(2006)[35]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证实了以下结论:组织文化通过影响组织学习进而影响核心能力;组织学习影响核心能力进而影响组织绩效;核心能力对组织绩效有正向影响;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组织学习和核心能力的构建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通过核心能力的构建间接影响组织的绩效。虽然本研究的结论会受到样本结构、调查数据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对组织文化、组织学习以及核心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谢洪明、罗惠玲、王成等(2007)[36] 文基于战略的资源基础观,整合学习理论、创新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首先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再以华南地区
202 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明确了学习并不是企业绩效提升的直接影响因素,学习也不能直接带来企业的核心能力,学习导向必须通过创新才能提高核心能力,并进而提升绩效;创新并非直接提升组织绩效,而是有一个培育核心能力的中间过程。
此外,一部分学者开始了对行业、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展开了分析和研究。毛艳华(2004)[37]、李晓敏等(2009)[38]、陈昊雯等(2009)[39]、戴雯(2010)[40] 等人分别分析和探讨了电信、医疗器械、烟草、铁路客运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相关问题和对策。还有一些学者利用核心竞争力的思想来对不同地区的战略发展路线进行规划,如吴帮模(2010)[41]。
6 结束语
仅仅是自90年以来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就遍及了基本理论、结构分析、识别、培育和构建等各个方面,可见核心竞争力对战略理论和企业实际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深化,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企业现实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从研究核心竞争力与组织各要素(如学习、创新、文化、信息、技术等)、竞争优势、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到分析探讨不同行业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发展路线,核心竞争力从一个单纯的理论概念发展成了组织决策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也正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暂,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一,目前有很多学者都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做了界定,但是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括全面的定义;二,虽然已有多个理论对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提供了思路或者构建了模型,但在现实中,有很多管理者仍然很难回答他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对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也模糊不清;三,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遍及的方面很广,研究的角度也多种多样,但是,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四,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发展的新重点,在企业中已经得到了足够的关注,但对于在实际运作中该如何应用核心竞争力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笔者认为,该理论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