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渤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考试题
第I卷(选择题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百姓一词含义在东周前后的变化;东周以前,百姓多指贵族、帝族;东周后,百姓多指平民布衣。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宗法制的逐渐瓦解,C符合事实和题意,正确;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BD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B. 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 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 D. 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故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内容
3.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
A.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说明不利于增强地方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的弱化有利于中央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控制,形成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因此这种构成客观上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社会的两极分化,故D项错误。 4. 黄宗羲指出:“……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为此,他主张( ) A.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B. “天下为主,君为客”
C.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可知,题干主旨,即在强调“建立‘天下之法’”“由‘公法’取代“私人之法””。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 。D项符合史实和题干主旨,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黄宗羲的“天下之法” 5. “哲学史的真正发展地是古希腊。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句话说明( )
A. 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关系密切 B. 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缺乏原创性 C. 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 德国人对传统文明的深刻眷念 【答案】C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联系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解答。
6. 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中写道:“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参与祭祀,他不能相信只有一个神……”由此可知,当时雅典的( ) A. 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 B. 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 C. 良性的政党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D. 法律和宗教与社会习俗关系密切 【答案】A
【解析】通过归纳概括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强调了雅典公民对城邦的义务和雅典公民所受的约束,而自身权益却没得到应有的保护,故A项正确;从“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可判断出,根据城邦规定,雅典公民有义务在被抽中签时,捐献个人财产,但并不意味着财产实际被城邦所有,故B项错误;雅典的民主是直接民主,没有政党政治,故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律和宗教与社会习俗的关系,D项错误。
7. 古罗马某法律规定,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面四个条件:(一)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二)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人;(三)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四)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宣述。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法律是( ) A. 自然法 B. 十二铜表法 C. 公民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
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内容可知该法律有具体的规定,所以不是自然法,排除A。由第二项条件内容可知,证人和“司秤”都应是罗马人,那么交易的双方可能不是罗马人,说明该法律是为了适应罗马帝国扩张,处理外邦人之间和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关系的法律,所以排除BC,故应该是万民法,故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罗马的法律·万民法
8.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 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 追求道德和正义 C. 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D. 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可知苏格拉底主张探讨人类社会,追求道德和正义;由“都是神安排的”可知他的思想中存在神秘主义色彩,故ABD符合苏格拉底的思想,但不符合设问内容,故排除。C项无法反映苏格拉底的思想,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9. 马列主义史观认为: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在描写主人公鲁滨逊的种种经历的同时,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鲁滨逊的形象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对这一精神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
A.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B. 法国的启蒙思想 C. 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性,以“人文主义”为核心,肯定人的欲望和价值,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对18世纪初的《鲁滨逊漂流记》产生直接影响,故A项正确;法国的启蒙思想强调理性,主张以人权反王权,以民主反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鲁滨逊漂流记》成书于18世纪初,故C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0),主要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