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学教程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2.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是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
主体性:人可以主动采取自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即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是积极的行动 客体性:每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受他人行为影响。 客体性主要是表明相对于他人行为的对象性,不只意味着被动性。 3.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个别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抽象、概括) vs. 人际关系(具体)
—社会关系是指角色之间的关系:
社会关系是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社会关系为扮演某种角色的人提供了行为的模式,而这种行为模式反映了社会对这两种人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合理性的认可。
形式社会学: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的纯粹形式 4.文化: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5.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具体的、物质的;抽象的、精神的。 6.文化丛:
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文化丛是相关文化元素按照内在的功能逻辑进行整合的产物。 例如: 茶文化; 婚嫁礼仪/文化; 农民的一套耕作工具; 7.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例如: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 8.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9.文化中心:
指站在本民族、本群体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 常常导致文化冲突。 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者,人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创造性。
10.相对主义: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
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要评判或解释他人
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
(1) 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2)从个体发展趋势和比较意义上来说,社会化过程是人的生物性冲动被抑制,社会性性以增强的过程。 (3)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社会化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广义社会化指伴随一生的过程)。 2.基本社会化:
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少年期社会化(12-15);青年社会化(14.15-20左右) 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心理断乳 、价值多元与自我迷失 、理想丰满与现实骨感
社会极速变迁:“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代沟。 3.再社会化:
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再社会化有如下两种原因和情况:
一种是主动的再社会化,就是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接受、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主要出现在社会急剧变动之后的社会生活中。
另一种是强制性再社会化,即采取强制的方式,通过特殊的机构(如监狱、教养所)来实行,以改变他的原有的世界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接受社会规定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如违法犯罪者) 4.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
新问题与新变化 、不同的新角色 、同一角色内的学习 5.个性/人格:
也称人格,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 个性的形成以生理素质为基础(性别、体质、智力),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1.社会化的含义,有哪几种理解的角度?
度: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化实施的场所/机构? (1)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 (2)同龄群体
它是由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家庭背景相似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又称为游戏群体。
环境特点: 自由平等的交往
(3)学校
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传播主流价值观
环境特点: 组织严密 、教化内容全面系统;群体、规范、严格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 环境特点: 科层化 (5)大众传播媒介
环境特点 :开放、全面; 生动形象; 无强制性,潜移默化; 单向度; 4.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哪些?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5.社会化与个性/人格之间的关联?
个性的形成以生理素质为基础(性别、体质、智力),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
父母经常鼓励孩子自主性地选择及行为可以增强其自信; 一个自认为能力不强且内向的人在成为小组负责人后,经过锻炼可能会成长为外向的、有较强能力的领袖; 一个性格开朗的人遭遇一系列人生挫折后可能会变得忧郁。
6.如何理解和看待中国人的性格?
西方人以集团生活为本,有公共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与法治精神,而中国人伦理本位,向里用力。
第四章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
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间、个人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2.集体行为:
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动称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3.镜中我: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5.先赋角色:
指建立在人们的先天性或生理性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且其中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得角色6.角色冲突:
扮演左右为难的现象。 7.角色紧张:
一个人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复式角色),在没有基本的间、精力和能力的情况下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8.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也称社会关系网络、关系网,指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
1.关于社会互动、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1)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1.马克思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交往”概念,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是人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2.出于阐明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目的,而非分析日常社会生活,马克思更多地关注了劳动这一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
3.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个体生存的需要; 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 社会交往建构着社会。 2.理解社会角色、复式角色和角色丛:
复式角色:即多重角色,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就叫做复式角色,这些角色虽然互不联系,但都集中到了一个人的身上。
举例:一个男性可能扮演丈夫、父亲、教师、党员、系主任、小区篮球对长、人大代表等各种角色。 角色丛:当一个人处于某一特定位置上时,他必定要与其他一系列与该位置相关的角色发生关系,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角色丛。
举例:大学教授的角色丛:教师、导师、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作家、企业或政府的顾问、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等多种角色。 3.角色扮演过程中常常出现的几种问题?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 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 角色混淆:人们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从而使其角色行为与角色要求发生混淆的现象。 角色紧张:一个人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复式角色),在没有基 本的时间、精力和能力的情况下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角色冲突:一个人承担了多种角色,且其中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者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得角色扮演左右为难的现象。
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 之间产生了矛盾的现象。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没有完成角色 任务或者不得不终止承担角色的现象。 4.试分析社会网络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意义:
社会网络是人们互动和交往的产物,人们的交往建构着自己的关系网络; 已有的网络也对拥有者的行动发挥作用,或激励或限制其进一步的社会交往。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
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团结感、共同的期待。 2.初级社会群体:
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又称为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3.参照群体:
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决定自己行为与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4.内群体/外群体:
内群体:“我们的群体”,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 外群体:相对于内群体,那些不属于“我们”的群体;
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凝聚在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表现
5.群体凝聚力:
为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团结。 6.核心家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