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边塞战争诗四首》研学案(教师版)

《边塞战争诗四首》研学案(教师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22:22:28

石北中学高二语文研学案 编号:4 课型:新授课 日期:2013年3月8日_ 6.《边塞战争诗四首》(1课时)

主备人:陈丽娜 协备人:阴迎新 高___级___班 第___组 学生姓名:_______ 【研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四位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四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规律,学会鉴赏边塞诗。

【自主研学案】

一、导入:

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二、边塞诗的产生:

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高适)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三、边塞诗人介绍: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刃山”

1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 石北中学高二语文研学案 编号:4 课型:新授课 日期:2013年3月8日_ ——王之涣《凉州词》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李颀《古从军行》 四、赏析方法 (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 抓住意象特征 时间意象:秋天、黄昏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州、长城、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辕门 人物意象:单于、吐谷浑、戍卒,将军、征夫、闺中思征夫的少妇 事物意象: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

三、整体感知,结构巧解

《从军行(其一)》

前两句内容上描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描摹了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后两句写征人思念妻子,而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

《蓟中作》

开篇以“沙漠”、“塞垣”构定塞外特定环境,三、四句写登上塞垣所见的一片萧条荒漠景象,五、六句以“征战”与“胡虏”对举,既见对胡虏反叛之忧患,更显对边将黩武邀功的批判。后四句直抒怀才不遇之愤懑。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前八句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描写了热海的奇异景象。“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

《塞下曲》

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 石北中学高二语文研学案 编号:4 课型:新授课 日期:2013年3月8日_ 前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后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

【合作探究案】

一、小组合作,分析鉴赏艺术特色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抒写的是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从表达方式来看,这首诗前三句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后一句抒情,宕开一层,虚写(想象)征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总结: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

《蓟中作》

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感情基调)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总结: 叙事写景,形象逼真, 议论抒情, 语含讥讽。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水咸不冻的伊塞克湖,借助传闻和想象,以奇崛的语言和夸张手法,写出了一个斑驳陆离的童话世界,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给人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岑参的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以侧面描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再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

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 石北中学高二语文研学案 编号:4 课型:新授课 日期:2013年3月8日_ 使全诗真实可感。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 总结:浪漫主义的手法

《塞下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甘愿马革裹尸而还;引用班超的典故说明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呢?这里含有讽刺意味。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现了唐军将士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薛仁贵在与九姓突厥在天山作战时,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 总结:绝妙的用典

二、小组合作,探究诗歌主旨

《从军行(其一)》

1.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

2.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闺中少妇念远之愁。

《蓟中作》

1.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

2.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 《塞下曲》

1.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2.全诗真实地反映了戍边将士为国立功的强烈愿望和必胜信念。

4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 轼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石北中学高二语文研学案 编号:4 课型:新授课 日期:2013年3月8日_ 6.《边塞战争诗四首》(1课时) 主备人:陈丽娜 协备人:阴迎新 高___级___班 第___组 学生姓名:_______ 【研学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四位诗人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2、分析这四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四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规律,学会鉴赏边塞诗。 【自主研学案】 一、导入: 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二、边塞诗的产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