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
1、 SBR法:
SBR(sequncing batch reactor)法是一种序批式生物反应器间歇运行的活性污泥水处理工艺。一个典型的SBR工艺的运行过程包括进水、反应、沉淀、排水及必要的闲置等5个阶段。
SBR工艺特点是流程简单,可省去沉淀池,耐水量和水质负荷冲击,运行方式灵活多变并可组成多种工艺路线。增加生物选择池、创造厌氧/缺氧环境,具有储存性反硝化,同时性反硝化等除氮脱磷功能,强化生物吸附作用,净化效率高,处理能力强,效果稳定。
工艺流程示意图:
SBR法工艺流程示意图
2、 OCO污水处理工艺:
OCO得名于生物处理装置的几何形状——OCOC池呈圆形,里圈、外圈隔墙为圆形,中圈为半圆形。OCO工艺是一种A2/O活性污泥工艺。
OCO污水净化工艺流程由OCO曝气池及二沉池组成。曝气池由3个相互连接的圆形结构及带有半圆形隔板的结构组成,它分为厌氧区(第1区)、缺氧区(第2区)、好氧区(3),每个区中有一个放在水中的搅拌器,使水产生水平流动。在无隔板区,可以做到控制水流混合的程度。
工艺原理:如图所示,原污水经与处理系统(格栅、沉砂除油)等物理处理后首先进入OCO生物反应池的厌氧区与回流污泥混合,由于1区是厌氧区,回流的污泥在此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并进行磷的释放。随后混合液进入2区,2区是缺氧区,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反硝化并进行部分好氧氧化。2区不是一个闭合区域,其形状像一个开口的C,口内为缺氧区,口外为好氧区,开口处即形成一个混合区。在混合区来自耗氧区3的污水和来自缺氧区2的污水进行混合后重新分配,一部分进入好氧区3进行好氧氧化、硝化和磷的吸收后进入后续的沉淀池,另一部分则在回流至缺氧区进行反硝化。混合液在缺氧区2和好氧区3之间循环一定的时间,流入到沉淀区,澄清液排入处理厂出口,污泥一部分回流OCO,另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予以处理。
OCO工艺流程示意图
3、 ICEAS污水处理工艺:
ICEAS是间歇循环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的简称。该工艺是传统SBR法的改进型,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先进污水处理技术。ICEAS工艺是一种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并对生物脱氮除磷具有显著效果的水处理工艺,也是一种完全自动化、基于“时控”的、可以有效防止流量和冲击负荷的工艺。
ICEAS工艺特点:在反应池的进水端增加一个与反应区,运行方式为连续进水,间歇排水,没有明显的反应阶段和闲置阶段,经与处理的污水连续不断的进入反应池前部的预反应区,在该区内大部分可溶性BOD5被活性污泥吸附,并从预反应区内按照“曝气、闲置、沉淀、滗水”程序周期进行,完成BOD5的去处。同时在反复的“好氧——厌氧”中完成脱氮除磷。该工艺改造中充分的利用原有的设备,投资省,运行费用低,采用PLC控制,管理方便。
工艺流程:
来水——格栅——调节沉砂池——提升泵房——水解池——ICEAS池——消毒池——出水
4、 二段A/O污水处理工艺:
采用A/O生化处理流程 ,同时考虑脱碳和除磷处理,其中A/O系统为前置反硝化工艺,目的是充分利用进水中的有机物满足反硝化所需要的碳源,避免碳源浪费,产生碱度中和O段硝化反映的部分酸度。
各段的作用描述如下:A/O工艺分为A1段、O1段、A2段、O2段,在 O段,微生物处于好养状态,O1段根据亚硝酸和硝酸菌适应的条件不同,通过控制溶解氧、PH值、污泥龄,形成亚硝酸菌优势,将NH3-N主要硝化至NO2-,实现短程硝化,产生酸度。O1段混合液部分回流至A1段池,在A段,微生物处于缺氧状态,利用来水碳源进行反硝化脱氮,A2段通过补充甲醇作为碳源实现反硝化脱氮,并产生碱度。O2段控制较高溶解氧,对残留甲醇和污水中剩余有机无机一步氧化,对残留的NO2-—N进一步硝化,提高活性污泥的性能。O2池的出水进入二沉池,在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二沉池的出水经提升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如果经过以上工序,出水C0Dcr达不到要求时则启动臭氧活性炭装置。
二段A/O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5、 A/O污水处理工艺:
6、 倒置A2/O污水处理工艺:
即分点进水倒置A2/O工艺,是将缺氧池置于厌氧池前面,厌氧池后设置好氧池。来自二沉池的50%~100%回流污泥和30%~50%的进水,100%~200%的好氧池混合液回流进入缺氧段,停留时间为1~3h;50%~70%的进水直接进入厌氧段。回流污泥和混合液在缺氧池内进行反硝化,除去硝态氧,在进入厌氧段,保证了厌氧池的厌氧状态以强化除磷效果。再根据不同进水水质,不同季节情况下,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所需要的碳源的变化,调节分配
至缺氧段和厌氧段的进水比例,使反硝化作用和除磷效果均得到有效保证。
倒置A2/O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7、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 8、 低温SBR法污水处理工艺:
寒冷地区的低温条件的应用SBR法进行污水处理的工艺,与常温下污水处理工艺有很大的差异。结合不同地区的水质特点,培养驯化出活性好的耐低温菌,是研究低温SBR工艺运行的前提条件,通过生产实践不断的改进低温SBR工艺,通过采取各种工程措施不断提高低温条件下SBR工艺的污染物除效能。(注: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初级阶段) 9、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
活性污泥工艺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废水好养生化处理技术,其主要由曝气池、二次沉淀、曝气系统以及污泥回流系统等组成。
工艺原理:废水经初次沉淀池后与二次沉淀池底部回流的污泥同时进入曝气池,通过曝气,活性污泥呈悬浮状态,并与废水接触。废水中的悬浮物被活性污泥吸附,而废水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用作自身繁殖的营养,代谢转化为生物细胞,并氧化成为最终产物。非溶解性有机物需先转化可溶性有机物,而后被代谢转化和利用,废水由此得到净化。净化后的废水与活性污泥在二次沉淀池内进行分离,上层出水排放;分离浓缩后的污泥一部分返回曝气池,以保证曝气池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其余为剩余污泥,由系统排除。
10、
CAST污水处理工艺:
循环式活性污泥处理工艺(CAST)是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先进性工艺之一,是基于常规活性污泥法、间歇活性污泥法、Passveer和Carrousse氧化沟等工艺在去除氮磷方面不断改进而研发的新工艺。
CAST工艺原理:CAST工艺在主反应区(SBR池)的前面设置了生物选择区和接触区。生物选择区可在厌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运行,能有效抑制丝状菌的膨胀,经与处理的污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首先进入这里进行混合;接触区具有明显的基质浓度梯度,活性污泥能快速吸附和水解水中的有机物,同时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氮经反硝化去除,聚磷得到释放,达到了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CAST反应池的末端安装了可升降的自动装置——滗水器,整个工艺的曝气、沉淀、排水三个过程都在一个池子内周期循环运行,
省去了常规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各池体交错运行,可间断出水、排水,而总的生产线则保证连续进水、出水。
CAST工艺流程:
CAST工艺流程示意图
11、
UNITANK~污水处理工艺:
UNITANK~技术是比利时史格斯公司(Seghers Keppel Technology Group NV)开发的污水处理专利技术,是SBR法的一种变型和发展,集合了SBR法和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优点的一体化工艺设计,不仅具有SBR系统的主要特点,还可以像传统活性污泥法那样在恒定的水位下连续运行。
UNITANK~工艺原理:
UNITANK~技术主体是一个被间隔成数个单元的矩形反应池,典型的是三格池,三池之间水力连同,每池都设有曝气系统,可用鼓风机进行供气,也可进行机械表面曝气及搅拌,外侧的两池设有出水堰及剩余污泥排放口,它们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污水可以进入三池的任意一个。采用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通过调整系统的运行模式,可以实现处理过程的时间及空间控制,形成好氧、缺氧、厌氧条件,以完成具体处理目标。UNITANK技术有两种典型运行方式:好氧处理系统和脱氮除磷系统。
UNITANK~好氧系统流程:
UNITANK~工艺好氧系统流程示意图
12、
生态型组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
生态型组合人工湿地系统是指综合现有人工湿地各处理工艺的优势,充分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建构一个高效、稳定的复合生物群落,并具有生物多样性、生态结构复杂性和景观价值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它将克服目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生物种功能单一,生态结构简单,处理效率低、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等特点。
工艺流程:
生态型组合人工湿地工艺流程:主要由A(生物调节池)、B(好氧降解与微生物培养池)、C(潜流湿地)、D(表流湿地)4个单元组成。污水首先进入生物调节池,经过沉淀、生物吸收与转化后进入好氧池进行快速曝气反应,然后通过潜流湿地的介质吸附和植物吸收后进入表流湿地,在水生植物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污水被净化达到排放标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