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作者:李振奇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经过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冲击。高校教育有必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高校应该将教育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进行了讨论,旨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高校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世代承袭的产物,是民族记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相应的冲击,面临着艰难的处境,所以相关部门要予以重视,加强保护工作。高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文化传承与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在教学中要充分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化保护活动的结合,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努力。高校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作用。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能够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文化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活动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保护的作用。将当代教育与民族文化进行融合,有利于形成全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方式
1.设立专业,在课堂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概念。课堂教学是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高校教育,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要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主要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设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专业,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的专业性人才。但是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体系来看,还需要加强教育专业的设置。在文化底蕴较为浓厚的地区,要将当地非物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