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 图文
2.《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真爱无言,大爱无疆。走进第四单元,让我们一次次感受着爱的沐浴。《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美散文。课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
作者借助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抓住几件平常的小事,以简淡而又厚重、朴实而丰美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母爱?的内涵、?爱母?的思绪,在秋天的回忆中感动感悟着。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母亲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我?百般抚慰;第二部分写母亲在准备带?我?去看菊花时却永远离开了人世;第三部分写?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去世前没有说完的话。
文章用大量笔墨写母亲对?我?的关爱。当?我?发脾气时,母亲总是?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过来?的动作,还有那小心委婉的话语,像春风一样抚慰着?我?受伤的心灵,尤其母亲那含泪帯血的话语:?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更是凄楚动人。
接着,作者又详细描述了母亲准备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情景。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被描写的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个一心为孩子,坚毅刚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为了增强文章的感人力量,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比如?我?的暴怒与母亲的体贴,?我?的绝望和母亲的坚强……多重对比,不仅使母亲的形象更加无私、坚强、伟大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及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心态,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评价,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动情读文,读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动;感受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爱,回报爱。用心生活,感受平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
教学重点: 品读感悟,体验作者对母亲的愧疚、热爱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品读感悟,体验作者对母亲的愧疚、热爱与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作者史铁生的介绍资料。 (2)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我与地坛》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师: 21岁,对于所有人来说,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本该拥有着太多梦想,然而命运竟是如此的残酷:突如其来的重病使史铁生失去了行走的权利,不得不终生与轮椅为伴。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 他曾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的严重时,49岁的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此后,史铁生一直用文字在与母亲进行着尘世与天堂的交流。请同学们默读下面这段话,说一说你又从中读到了些什么。 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学生谈感受(简单感悟理解即可) 生:读出了母亲生前活得很辛苦。 生:读出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师:同学们,作者的这种情感在他的好多文章中都有所表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秋天的怀念》(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课文,并把文中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标示出来。 2.指名读,检查朗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3.默读思考,总体感知。 思考: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检查交流。(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大致意思即可) 课文写了四件事: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母亲的临终嘱托。 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怀念。 4.再读课文。 抓住文中对母亲的相关描写,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母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三、布臵作业。 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动自己的地方做批注) 第二课时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作者,营造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对于文本,每个阅读个体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读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个性化朗读更有助于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谈话导入: 读过《秋天的怀念》,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这节课让我们再进一步走进文本,品悟课文,更多地去感悟 ?我?对母亲的怀念。 二、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出示中心话题: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那些地方感受到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再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 1.自读领悟。 2.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谈对母亲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师生交流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母亲形象的伟大和对儿子的至爱。 三、预设:重点感悟的句、段。 1.每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生:从?偷偷地??悄悄地?可以看出母亲面对脾气暴躁无常的?我?,非常小心谨慎。 师:为什么要这样小心呢? 生:因为母亲懂得双腿瘫痪的儿子内心的痛苦,她理解儿子,在她心里只有儿子顺心才是最重要的。 生:母亲对?我?的包容,对?我?的体贴,这出自一个母亲爱孩子的本能,是一种默默的爱。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母亲默默的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活……? 生:从母亲?扑?过来,?抓?我手的动作,可以体会到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生:母亲的话语更是令我感动。?咱们娘俩儿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活……?这句话看似是很平常的劝慰话,让我不要失去勇气,其实她也是在给自己打气。她知道儿子需要她。 师:儿子当时懂母亲?好好儿活?的意思吗? 生:没有。儿子因为自己双腿瘫痪的原因,只是一味发泄自己的内心苦闷,当时根本没有仔细想过母亲的感受,一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才知道母亲已患重病。 师:当时母亲的情况怎样呢? 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自己身患重病,却依然用?好好儿活?来劝慰儿子,支撑自己,从这儿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坚强、无私的人。 中心话题中学法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研读文本,品读关键词、关键句,既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的手法,同时感受作者对?母爱?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感受作者?爱母?的思绪。 3.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生交流时,抓住?挡??央求??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絮絮叨叨??敏感?等词语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 从小心翼翼地?央求?到得到儿子答应后的?喜出望外?以致于不知如何?坐、站?,又引发出?絮絮叨叨?对?我?童年的回忆,到因?敏感? ?跑、踩?一类的字眼而将谈话戛然而止。在这里作者将母亲的神态、语言、动作刻画的形象细腻,既表达了母亲内心的快乐,又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无处不在,甚至延伸到说话使用怎样的词语上,可见母亲的爱是深深的。 4.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母亲一生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儿女,生命垂危的时刻,呼吸艰难的她,想到的也只有儿女。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 师:母亲的话没有说完,你能想象一下母亲还有那些话要说吗? 四、情感升华,体会怀念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我?没有满足母亲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愿望,母亲就永远地走了。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那里的菊花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句子?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波波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思考:读一读句子,想一想从盛开的菊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懂得了究竟应该怎样好好活了吗?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五、适度拓展,感受思念 师:如今菊花依旧,可儿子心中留下的是对母亲的歉意和怀念。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文字再来感受那份深深的思念。 师生对读《我与地坛》有关段落。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溯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 本段的交流主要是借助关键词语来感悟母爱的无处不在 交流感悟后,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母亲深深的爱 读中感悟,悟中品读,有针对性地朗读指导更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母爱的体会。 展开想象,结合理解表达自主情感。 烂漫菊花是对?我?成功人生的写照,是对?好好儿活?的见证。品读感悟,激发对伟大母亲的思念与敬意。 由教学文本走向课外读物,透过具有极强穿透力的文字,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宽阔的情感天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