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常识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常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0:03:35

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孟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清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仪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一)名山

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念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佛骨圣地。南宋宁宗时,由于史弥远的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以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为五山;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为十刹,成为禅徒游方参请集中之地。到了明代,这些山刹久已衰歇,当时佛教界中也少有可以指导诸方的尊宿大德;于是在佛教徒中出现了参拜名山的习惯。一般佛教徒集中参拜的地方是四大名山:一是山西五台山,二是浙江普陀山,三是四川峨眉山,四是安徽九华山。四山之中以五台山为最有名。明代曾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除四大名山之外,还有宁波的阿育王寺和云南的鸡足山等。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四十里。有东西南北中五峰对峙,相距各数十里,峰顶平广如台,所以叫作「五台」。又叫作清凉山,因为山中盛暑时不觉炎热。相传此山是文殊菩萨示现之处。不仅中国汉藏蒙族如此传说,即在印度和尼泊尔等国也同样有此传说。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卷二十九)中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在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又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元魏孝文帝时,此山即有盛名,建有寺院。唐仪凤元年(676)罽宾国僧佛陀波利来唐,就是专为人山求见文殊菩萨的。据说他来到山中进入金刚窟、不再出来了。山中寺院甚多,有汉僧寺院,也有喇嘛寺院、各有十大刹最为著名。

普陀山为浙江定海县东一百五十里海中的一个岛。「普陀洛迦」是梵语。义为小白花或光明,原是印度南方秣罗矩吒国海中山名,相传是观世音菩萨住处(見《大唐西域记》卷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梵僧来浙江,于此岛潮音洞中见观音菩萨瑞相,因建茅而居,并取以为名。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慧锷于五台山得观音像,取归日本,舟行至此,因筑庵奉之。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王舜封出使三韩,遇风涛,舜封望潮音洞叩祷,得平安济渡。事还,以事奏闻;赐名宝陀观音寺。自此以后,凡往来三韩、日本、阿黎、占城、渤海,取道放洋的人,多望山归命,祈求平安,遂成为名山中的观音圣地。山中有普济寺(俗称前寺)和法雨寺(俗称后寺)二大刹。其余寺庵甚多。有元代修建的多宝佛塔,传为元宣让王建,所以俗称太子塔。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西南,两山对峙如峨眉故名。相传古时有蒲翁入山采药,得见普贤菩萨瑞相,其实是宋人的附会。原因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嘉州屡奏普贤显相,因遣内侍张重进前往庄严瑞相。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0),又造普贤铜像,高二丈余,建大阁安置。其后屡加装饰,增修寺宇。于是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的圣地。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唐天宝中,新罗王子金乔觉出家为僧,名地藏,航海至此。至德中(755一757),诸葛节为购地建寺。贞元十三年(797),金地藏寂,年九十九。明代因以金地藏为地藏菩萨化身而崇祀之。山中现有金地藏塔(俗称肉身塔)。此山便成为地藏菩萨的圣地。

阿育王寺在浙江宁波。相传印度阿育王于一日一夜造八万四千塔,供养释迦佛舍利,布置于南赡部洲各地。中国有十九处(见《法苑珠林》卷三十八),现在唯存此一处,为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慧达(原名刘萨诃)在此处掘得。其塔非金玉铜铁,又非岩石,作紫黑色。塔身四方形,每面刻一佛本生故事:萨埵王子变、舍眼

17

变、出脑变、救鸽变等。上有露盘,塔中有悬钟。佛舍利在钟内,因建寺供奉,名阿育王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寺。历代以来,佛教徒来寺参拜舍利,未尝中止。

鸡足山在云南大理洱海东北一百里,地属宾川县。印度摩揭陀国有鸡足,是佛弟子迦叶遵奉佛命,持释迦佛的僧伽黎衣(袈裟)入灭尽定,以候将来弥勒佛下生处(见《佛国记》、《大唐西域记》卷九)。此山原亦名鸡足山,明人因附会此山即是摩诃迦叶入定处,兴建许多寺院。滇、川、康的佛教徒多来此山参拜。 (二)祖庭 1.三论宗祖庭

栖霞寺在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摄山。刘宋明帝泰始中,处士明僧绍住此。时有法度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僧绍殁后,舍宅为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僧绍子仲璋秉父遗志,于山崖雕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像。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及《华严》,来师事法度,称为三论宗初祖。朗殁,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继住山寺。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现有佛舍利塔,是五代时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饰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门外有唐高宗制《明征君碑》。

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县。三论宗僧诠传弟于法朗,朗传吉藏,藏居此寺讲学,世因称之为嘉祥大师。唐初吉藏入长安,其学说有所改变,世称其学派为新三论宗。 2.天台宗祖庭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三里。晋宋时名僧多在此山修习禅定。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三祖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来居此山,大弘祖业。世因称此学派为天台宗。山下国清寺是天台宗根本道场。寺前岗上有九层砖塔,是隋代所建,宋代重修。寺门前有宝塔七座。山上真觉寺是智者塔院,祖殿中有六角智者大师真身宝塔。正面有龛,内奉大师像。拱壁间原雕大师生平事迹。山中寿院甚多,宝相寺是大师入灭处,有弥勒像及智者大师入灭塔。国清寺门前有唐天文家一行禅师墓塔。

王泉寺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东南麓。智者大师,在此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今寺大殿前有隋大业十二年(616)造大铁锅及元代铸钹钟、铁釜各二。寺左有观音像碑,相传是唐吴道子画,碑高七尺。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六年(1061)建十三级铁塔,高一七·九米,形式优美。

延庆寺在浙江宁波市。北宋时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于至道二年(996)居此,世称之为四明尊者。明永乐中列此寺为天下诸宗名山的第二山。 3.慈恩宗祖庭

慈恩寺在陕西西安市。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所以名为慈恩寺。寺极宏大,总有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延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弟子窥基秉承其学。玄奘卒后,窥基继任此寺,所以世称其学派为慈恩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仿西域制,造五级砖塔,高一百八十尺,面方一百四十尺,以安置梵箧,名曰「雁塔」(印度摩揭陀国昔有伽蓝,住小乘僧,食三净肉,后时求三净肉不得,会有台雁飞翔。有僧戏曰:「今日僧供不充,菩萨应知是时」。时有一雁应声自堕而死。群僧惭愧,更不食三净肉。乃建塔埋之,名曰雁塔。见《大唐西域记》卷九)。武后长安中改建为七级,其后屡经重修。原有四门楣尚是唐初原物,刻有佛像。塔外壁有褚遂良书《大唐圣教序》碑。

兴教寺在陕西长安县。寺有玄奘三藏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塔。玄奘塔在中央,南面五层,约高七十尺。塔后有唐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窥基塔在玄奘塔东,面西;圆测塔在西,面东,皆三层,高约十七尺。有《大慈恩寺基公塔铭)及《大唐西明寺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二碑。二塔初层中有木雕窥基及圆测像,皆宋代作品。今不存。 4.贤首宗祖庭

法顺和尚塔在陕西西安市南樊川岗上,是贤首宗初祖法顺和尚墓塔。

五台山清凉寺贤首宗初祖法顺,二祖智俨均住终南山至相寺。三祖法藏,号贤首,世因称其学派为贤首宗。法藏殁后,澄观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以竟法藏未竟之志。世称澄观为清凉大师。

草堂寺在陕西户县东南圭峰下,相传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之处。贤首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称宗密为圭峰禅师。寺有鸠摩罗什塔。宗密葬于东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书圭峰禅师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楼内。 5.律宗祖庭

道宣律师塔在陕西长安终南山。印度的律学有五部不同:一、摩诃僧祇部《僧祇律》;二、萨婆多部《十

18

诵律);三、昙无德部《四分律);四、弥沙塞部《五分律》;五、迦叶遗部律:未传汉地。姚秦以后,《十诵律》甚弘南北;《僧祇律》行于江南;元魏以后《四分律》大盛。入唐又分为三家:一、法砺住相州(今河南安阳)同光寺,著《四分律疏》,为旧疏,称为相部宗。二、怀素住长安崇福寺东塔院,著《四分律疏》,为新疏,称为东塔宗。三、道宣住终南山丰德寺,著《四分律行事钞》,称为南山宗。其后新旧二家失传,南山一宗独盛。

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原名栖灵寺,唐称大明寺,清改名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像回国巡礼,恢复大明寺名——编者)。唐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在此寺讲律。后赴日本,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鉴真塔即在该寺后院。

宝华山隆昌寺在江苏句容县北七里。元代律学废绝,明末寂光居此寺,中兴律宗,为宝华第一世。其后读体、德基、真义、常松、实泳、福聚相承,为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场。 6.真言宗祖庭

大兴善寺在陕西西安市。唐天宝中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三藏居此,屡设灌顶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并译出众经。寺有徐浩书不空三藏碑。真言宗的传承是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龙猛为第三祖,龙智为第四祖,金刚智为第五祖。金刚智于开元七年(719)来华,传弟子不空为第六祖。

青龙寺在陕西西安市,原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唐不空三藏弟子惠果住此寺东塔院,世称为真言宗第七祖。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从惠果受灌顶,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并受传法阿阇梨灌顶。回日本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后日本僧圆仁、圆载、圆珍、真如、宗睿先后入唐,皆在此寺受学真言宗法。此寺宋时己圯废,今立碑其处以为纪念(按:今于遗址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7.净土宗祖庭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为慧远建。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寺东岗石室中有八角覆钵形慧远塔。塔右方有石造圆窦、藏骨室。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元魏昙鸾在此依《十六观经》修净业,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唐初,道绰于玄中寺见昙鸾遗迹,因专修净业,并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记数。善导从道绰学,后至长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宋人奉善导为净土宗二祖。在净土法门的传承上,昙鸾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日本净土宗亦尊此寺为祖庭。

灵岩寺在苏州灵岩山。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馆西施处,叫作「馆娃宫」,梁天监中始建为寺。其后为禅寺,近代印光法师住此寺,改宗净土,专修念佛法门。 8.禅宗祖庭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佛陀禅师建。菩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了禅宗。历代以来屡经重修。现存鼓楼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筑,柱石雕刻甚为富丽。禅宗的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在少林寺西北二里许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题字。寺西南八里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县。二祖慧可于此说法,相传达摩为二祖说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三祖山。有三祖僧璨大师塔。宋黄庭坚居此寺,因自号山谷。

真觉寺在湖北黄梅东北二里冯茂山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禅宗至五祖始盛,门徒常过千人。世称之为东山法门。

南华寺在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犹存,供于六祖殿内。六祖以下分为南岳、青原二支。南岳支下分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临济宗后又分为黄龙、杨歧二派。杨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两派。 沩仰宗

唐灵佑居沩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伪仰宗,但是流传不广,自晚唐以至宋初,约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沩山在湖南宁乡县。山顶为广野,平田千亩。古来住僧耕作,人称「罗汉田」。山有密印寺,即灵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县南八十里。山有栖隐寺,宋时改名太平兴国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

19

唐良价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间,良价住此,世称其禅风为洞上禅风。 曹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三十里,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禅风。

天童山在浙江宁波。晋初创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其后寺屡有兴废,唐代复兴。宋建炎三年(1129),正觉禅师住此,为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为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禅」。宝庆元年(1225)如净住持(曹洞宗第十三世)此寺。日本道元入宋,从如净受学,回国后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为始祖。明代以此山为天下禅宗五山的第二山。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来此寺为首座。雪舟善绘画,名振艺坛。 云门宗

大觉寺在广东乳源县北云门山,原名光泰禅院。五代时文偃住此,大弘禅法,建立云门宗。在北宋时极为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传约二百年。 临济宗

临济禅师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正定城南二里临济村有临济寺。唐义玄住此,建立临济宗。此寺于抗日战争时被毁,今唯存临济禅师塔。

黄龙山在江西宁州西南八十里。山有永安寺,一名黄龙院。宋仁宗时慧南(临济宗八世)住此,大振禅风,建立黄龙派。

杨歧山在江西萍乡县北七十里,是战国时杨朱泣歧之处,寺名普通禅院。宋时方会(亦临济宗第八世,与慧南为同门)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杨歧派。

虎丘灵岩寺在江苏苏州虎丘。春秋时吴王阖闾葬此。晋竺道生说法处。宋绍兴四年(1134),临济宗杨歧第五世绍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径山在浙江余杭县,寺名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宋绍兴七年(1137),杨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与绍隆为同门),立话头禅,世称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号)。

黄檗山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里,有寺名万福寺,唐希运禅师(临济义玄之师)曾居此。明崇祯九年(1636)隐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县建万福寺,创日本黄檗宗。

金山寺在江苏镇江。东晋元帝时创建。宋时以修水陆法会知名,一度为云门宗道场。苏东坡相熟的佛印禅师(云门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后便成为临济宗的主要寺院。 法眼宗

清凉寺在江苏南京城内。五代时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号)。流传大约百年,便衰歇了。 第五章 佛教文化艺术

(一)佛画中国佛画,创始于三国时的曹不兴,他见到康僧会所设佛像,便仪范写之。到东晋时,其弟子卫协,时称画圣,画有七佛图。卫协的弟子顾恺之,在瓦官寺壁画维摩像,时人捐十万钱争取一观。刘宋时有陆探微,梁时有张僧繇。旧时画法多系平面而无阴阳明暗之分,僧繇创为没骨皴法,不先以笔墨钩研而以色渲染。齐时著名佛画家有曹仲达,隋有展子虔,唐初有尉迟乙僧等。到开元中吴道子集诸家之大成,为古代佛画第一人,其弟子以卢楞伽为最。中唐德宗时周昉创作水月观音之体。五代时贯休以画罗汉知名。其他如王资翰等亦为名家。五代以前绘画佛教图画,都能庄严妙好,从形容仪范中体现佛菩萨清净端严,慈悲静穆的道德品质。宋代以后文人画兴,于是佛教画分为两种流派。其一继承隋唐规矩,不失尺度,如宋李公麟、马和之,明丁云鹏、仇英、商喜,清禹之鼎、丁观鹏等;其一则不拘绳墨,以古朴奇谲为高,如宋梁楷,明陈洪绶,清金农、罗聘等是。若就佛法言之,诡谲形态是画佛菩萨像所不应取法的。 (二)版刻

中国是发明造纸和印刷术最早的国家,公元前一世纪已有纸张出现。二世纪初,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此后书籍全靠人们在纸上抄写来传播。到了八世纪前后,又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几百部几千部书可以一次印成,比过去手写时代,向前踏进了一大步。

寺院和佛教徒们很旱就利用民间新兴的刻版印刷术,作为宣传佛教的工具。除了捺印的小块佛像以外,有时刻些大张佛像和律疏。唐末司空图为洛阳敬爱寺僧惠确写的雕刻律疏文,曾说印本共八百纸,可见那时寺院已有施舍用的律疏印本了。敦煌发现的公元868年(即唐咸通九年)王玠出资雕刻的卷子本《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印书,用纸七张缀合成卷。第一张扉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刀法遒美,神态肃穆,是一幅接近版画成熟期的作品。这卷举世闻名的唐代刻本佛经,已于五十多年前被英国人斯坦因窃去,真令人切齿痛心。

20

搜索更多关于: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常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孟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清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云全卷见《兰盆会纂》中。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仪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一)名山 自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