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常识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常识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0:08:17

六百三十六函,通六千三百六十一卷,缄毕刊印,式遂流布。」卷数较南藏微增,编订亦互有出入,实有1621部。板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二字或十七字。至神宗万历间,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万历十二年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续凡677函及目录一函,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六百七十八函」是也。

明武林方册大藏经此藏今不传,详清无考。仅据嘉兴藏《刻藏缘起》中所载道开《募刻大藏文》中有云:「太祖高皇帝既刻全藏于金陵,太宗文皇复镂善梓于北京??后浙之武林仰承风德,更造方册。历岁既久,其刻遂湮。」又《杭州府志》余杭县化城寺纪云:「万历中僧法锁主刻藏议,藏置化城,募金恢复。英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余间。」武林为今杭州,化城又称恢复,此者是一是二,均难考定。

明嘉兴楞严寺方册本大藏经世简称嘉兴藏,又称万历藏或径山藏,是密藏、道开等发愿,于万历未年于嘉禾(今浙江嘉兴)楞严寺所创刻,刻板地址多分在杭之径山。万历八年(1580)道开南游,始发刻藏大愿,十四年春于长安与居士十人商募缘事,自定北、南、旧三藏对校之则。初与幻予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开始,真可、德清及诸居士援助之。嗣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南迁杭之径山寂照庵。继而道开示寂,幻予代之。又二年,幻予亦示寂,后继其事者交迭相代,至弘光元年(1644)刻成。《刻藏缘起》中万历十四年冯梦祯《刻大藏缘起》云:「宋元间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碛砂,吴兴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国朝仅有两京之板而诸方之板尽废。北板稍精而藏于禁中,请印甚难。今江南诸刹所有皆景泰间敕赐物也。南板印造虽易而讹谬颇多,愈改愈甚,几不成读。然印造装璜,其价亦百金以上。以故山陬海隅,穷乡下邑,终年不见藏经者,可叹也。时密藏、开师、尚书五台陆公与梦祯等,商及此事,不觉慨然堕泪,因记碛砂藏板缘始于弘道尼断臂募化。弘道化后,其徒复断臂继之,更三世其愿始满。吾侪丈夫不能深心荷担大法,镂板流通,反一女子之不若,即生清世,遇佛乘,空手入宝山,宁不愧死。遂合掌向佛,愿尽命为期,了此一段公案。又念梵夹烦重,愿易为方册。可省简帙十之七,而印造装璜之费不过四十余金。」全藏编次全依北藏,未附北藏缺而南藏所收者四部。总有210函,1654部,6930卷。板式每页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其目录名曰《藏经板直画一目录》,于每经名下注明每部流通价值。后至清康熙五年,又续集明清两代大德撰述如经疏、宗典、语录、史传、杂集等书,印雕成绩藏经95函,248部,约3800卷。又续藏经47函,239部,约1880卷。续藏第84函《颛愚和尚语录》卷七有《刻方册藏经目录序》,文中称初发手于五台妙德庵,已刻就数百卷。顾冰雪积岁,恐侵及板,移于杭之径山。自紫柏老人去后,四方刻资亦微。因就施者之力,任力刻之。于是四方有道力者随讨未刻目录,同式就梓。自癸卯岁(万历三十一年)至壬午岁(崇祯十五年)将四十年,梓未虚日,其事犹未竟。已刻者不及归山、未刻者懈不速完。时有利根上座遍讨径山、嘉兴、吴江、金坛诸处已刻成某某经律论、某某传疏记,录其名目卷帙板数一一查明。已刻者十之八九,未刻者十之一二,由此可知此藏原是散在各地所刻。

清大藏经世简称龙藏。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5)敕刻,至高宗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竣工。全藏总计1669部,自天字函至机字函凡724函。始自《大般若经》以迄西士贤圣撰集,全依明北藏编次,此土著述互有增减。板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七字。据《大清三藏圣教目录》所载,当时主持其事是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画,以及校阅官三八,监督九人,监造六十四人,总率四人,带领分析语录三人,带领校阅藏经三人,分领校阅六人,校阅三十八人。

铅印频伽精舍大藏经此藏是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二年(1913)春,上海外商哈同出资所印,依据日本弘教书院缩刷藏经,而稍省略纂集音义等书约十部。字体较弘教藏稍大而排植错误甚多,且略去其校勘注,可谓取舍失当。全藏40函414册,凡1916都总8416卷。

商务印书馆影印续藏经此是1922年用日本藏经书院续藏经影印。

影印宋碛砂本大藏经此是据陕西西安开元、卧龙两寺所藏宋碛砂藏影印,凡593册,1532部,6362卷。原藏有残缺则取北京前松坡图书馆之宋思溪藏、番禺叶氏所藏宋景定陆道原本、南海康氏所藏元普宁藏、福州涌泉寺之元亦黑迷失本以及江苏南通狼山之明南藏补足之。自1931年10月创始,至1936年2月完成,原藏有三种板:(一)自菜字至感字,又自约字至烦字是延圣院所募刻,始于宋雕四年(1231),迄元至治二年(1322)。(二)自天字至奈字是元至顺三年(1332)吴县妙严寺据延圣院及他藏《般若经》本复刊。(三)自武字至遵字是元松江僧录管主八所刊,始于元大德十年(1306),迄翌年十二月。其中有缺本11卷,因无补本,未曾补足。

国外刻本

37

高丽本大藏经世简称高丽藏,先后开雕板本有三:

(一)原刻高丽官板大藏经。其开雕年代传说不一,一般认为高丽显宗时所刻,《大觉国师文集》卷一五所载《诸宗教藏雕印疏文》有云:「显宗雕五千轴之秘藏」。蔡忠顺撰《玄化寺碑阴文》亦云:显宗十一年(1020)顷,雕刻《大般若》、《华严》、《金光明》及《妙法莲华》四部大乘经。又《东国李柏国文集)卷七有重雕板,时之《大藏刻板君臣祈告文》称,显宗二年(1010)契丹兵来袭,为借佛力以攘斥之,开雕大藏经。嗣后经德宗、靖宗二代,以迄文宗末年方始完成,其板式即是复刻宋开宝藏。

(二)高丽续藏经。高丽宣宗七年(1090)义天由宋请来诸宗章疏三千余卷,旁求日本及契丹诸作、编纂成《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住兴王寺,从而刻板,刊行四千卷,是为高丽续藏经。其板与大藏经板同藏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罹元兵燹,被烧毁。

(三)高丽再雕板大藏经。高麓高宗二十三年(1236)李奎报等为祈折伏蒙古,重兴雕板之业。总十五载,至高宗三十八年(1251)刻成。即是用原板复刻,是为高丽再雕板,特建板堂藏之。《高丽史》卷二四云:「壬子年城西门外大藏经板堂,率百官行香。显宗时,板本为壬辰蒙兵所毁,王与重臣更愿立都蓝,十六年功毕。」其板本后藏禅源寺。朝鲜太祖七年(1398)五月迁支天寺,翌午正月再移海印,以迄至今。全藏639函,1524郡,6558卷。

日本弘安本大藏经此藏雕刻之详情不明。据现存弘安本《传法正宗记》有跋云:「日本国相州灵山寺续先师宴海未终愿,劝进沙门宝积,沙弥寂惠等谨题。今上皇帝,大皇太后,皇太后祝延圣寿,关东大将军家息灾延命,国泰民安,开镂大藏经印板副纳内。弘安十年(1287)丁亥九月日谨题。」又正安本《观无量寿经跋》云:「在弘安年中行圆上人承敕愿之旨,欲开一切经印板,而正安第二之历,林锺下旬之天,不终大功,遂归空寂。今十年依第三回之忌,知真为谢彼恩德,三部之妙典,五部之要义,抽恳棘开印板,是偏所备破追贲也。虽弘一部于秽界之内,期再会于净刹之月而已。正安四年(1302)壬寅六月二十一日沙门知真。」此二跋所叙人名先后不同。疑在当时发愿刻藏,未必遂完成其业。

日本天海本大藏经世简称天海藏或宽永寺藏、东睿山藏。日本僧正天海受德川家光之请,于日本明天皇宽永十四年(1637)至后光明天皇庆安元年(1648)在江户宽永寺开雕,先后历十二年始成。全是活字板,板式大体仍仿思溪藏。装璜是梵夹式。全藏665函,1453部,6323卷。

日本黄檗山大藏经世简称铁眼藏或黄檗藏。是铁眼道光禅师于日本宇治黄檗山自灵元天皇宽文九年(1669)至天和元年(1681)所刻。全藏凡1618部,7334卷。初在黄檗山创刻,隐元禅师请于寺内建筑宝藏院,为贮经板之所,别于京都置印房,从事刻工,广募有缘。时值饥馑,以所募财救济贫民,重更新劝募,先后三次,方始达成。今板存万福寺。此藏是复刻明万历嘉兴方册藏而有所增补,行式完全相同,因此错误脱落亦仍其旧。京都法然院忍微曾于宝永三年(1706)至七年,历时五载,用高丽藏三次复勘。又越前之顺艺亦于文政九年(1828)至天保七年(1836),经时十一载,亦三次用高丽藏校勘之。

日本弘教书院大藏经此简称缩刷藏经或弘教藏。是日本明治十二年(1880)至十八年(1885)用铅字排印。以增上寺所藏高丽藏为底本,与宋、元、明藏校勘,标注其异同,加以句读,并互补遗缺。全藏40函1916部,8534卷。校勘尚称精审,可为研究之助。

日本藏经书院大藏经此藏简称卍字藏,是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至三十八年(1905)日本京都藏经院铅印,凡有36函,1622部,6992卷,原本是日僧忍微所校日本黄檗藏,加以训点;铅字较弘教藏为大。书成未久,藏经书院不戒于火,存书被毁,因此流传不多。

日本藏经书院续藏经又称卍字续藏,共150函。是藏经书院于铅印黄檗藏完成之后,为纪念日俄战争阵亡将士,于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印行。内分一编、二编、二编乙共三编。总有十门:印度撰述有经、律、论、密经仪轨四部;支那撰述有大小乘释经、大小乘释律、大小乘释论、诸宗著述、礼忏、史传六部。收集约九百五十余人之著作,为书1756部,7144卷。支那撰述中,多是南北朝以至隋唐以来各宗名著而汉地久佚之本。但印行未久,藏经书院不戒于火,存书悉成灰烬,因此流传甚少。商务印书馆曾用原本影印,再次流通。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是日本高楠顺次郎与渡边海旭同发起,成立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主持其事,自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至昭和九年(1934)完成。初次出版55函、为印度与支那撰述,即是正藏全部及选收藏经书院续藏经中一部分要籍。后又续出45函,其中日本著述30函、图像12函、目录3函。总成100函。前55函中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律、释经论、毗昙、

38

中观、喻伽、论集、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目录等部。后30函中分续经疏、续律疏、续论疏、续诸宗、悉昙、古逸、疑似等部。总有3493部,13520卷。敦煌经卷古逸之本亦多收录。图像之中尤多名作。所惜者错字错句颇多,收续藏经中名著亦不完备,分类方法尚欠斟酌,此其缺点。 (二)少数民族语文大藏经

元刻西夏文大藏经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西夏国王元昊得宋本大藏经,设蕃汉二字院,造西夏文字,请回鹘僧翻译全藏。当时有无刊本,不可知。而世传列本则是元成宗大德中所雕。现存碛砂藏《大宗地玄文本论》卷三后有题记,略云:「管主八誓报四恩,流传正教,累年发心印施汉本大藏经五十余藏??钦睹圣旨,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大藏经板三千六百二十余卷,华严诸经忏板,至大德六年(1302)完备。管主八钦此胜缘,即造三十余藏及华严大经、梁皇宝忏,华严道场忏仪各百余部,焰口施食仪轨千有余部,施宁夏永昌等路寺院永远流通。」所云河西字即西夏字。现今西夏文全藏已不可得,各地所发现之残卷约可得经论数十种而已。

西藏文大藏经西藏于唐初,即第七世纪末,端美三菩提造西藏文字,译出百拜忏悔经,是为翻经之始。至第八世纪以后,吃 奴提赞王、乞 倈巴瞻王时代,大夏及印度等地僧侣,积那弥多、湿连怛罗菩提等学者,相次入藏。加以西藏翻译官宝护等从事翻译梵语经典,并且统一译语,改订旧译,梵本所缺,则由汉文、于阗文中重译补足。以后继续译业,前后印、藏译师凡350人,译出佛教典籍四千四百余部。第八世纪末,穆地赞布王时,嘎瓦巴哉最初造作目录,其后至十二世纪末又有察巴和布顿各编定目录。全藏总分为两部:(一)丹珠尔,义为佛部,亦称正藏,其中为经律及密经等。(二)为甘珠尔,义为祖部,亦称续藏,其中为释经论、中观瑜伽诸论传记及西藏重要撰述。其刻板元皇庆二年(1313)至延佑七年(1320)却丹热尺之弟子,江阿嘎布由汉地获得资财,与罗萨桑结绷、松南窝塞、江楚绷译师搜集各地经律并秘经,校勘付刻,是称为奈塘古板,其板及印本今均不传。其后相次雕刻有:理塘板、德格板、奈塘板、卓尼板、巴那克板、塔尔寺板、昌都板、永乐板、万历板、北京板、拉萨板等。

1.理塘板是释迦坚赞等在江峪所刻,但有甘珠尔。1908年毁于兵燹。 2.巴那克板在不丹首都巴那克,但有甘珠尔。今佚失。 3.塔尔寺板在青海塔尔寺,但有甘珠尔。今佚失。 4.昌都板在昌都寺,但有甘珠尔,今佚失。

5.永乐板是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在汉地据奈塘板复刻。

6.万历板是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刻永乐板,此二板久已毁失,印本亦极少。

7.北京板是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北京所刻。先依西藏霞卢寺之底本刻甘珠尔,至世宗雍正二年(1724)更刻丹珠尔。以是硃印。故世简称赤字板。板毁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役。

8.卓尼板存青海卓尼,是玛色尔衮普王于康熙六十年(1721)至乾隆十八年(1753),在甘肃临潭县南卓尼大寺开雕,其中丹珠尔是复制德格板。本世纪四十年代毁于火。

9.奈塘板正续藏是1730年(清世宗雍正八年)和1742年(乾隆七年)第七世达赖所造,依古板为底本,据察巴、布顿等目录增补而成。其板今存臧洲之奈塘寺。

10.德格板正续藏是1730年(清雍正八年)和1737年(乾隆二年),西康之德格王所刻。其中甘珠尔依理塘板,丹珠尔依霞卢金殿藏本为底本,增补布顿目录所载诸典。其板今存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 11.拉萨板是第十二世达赖所刻,刊于1933年,仅有甘珠尔。

12.库伦板是1920年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复刻德格板。

蒙文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是第十四世纪初(元成宗大德间),西藏萨迦派大德法光大师与西藏、蒙古、汉、回鹘诸僧自西藏文译成,后在西藏雕板。至十七世纪时(明神宗万历间)又有所补译。现存蒙文大藏经是清代所整理。据其汉文序中所说,甘珠尔是清康熙中译,丹珠尔是乾隆六年(1741)到十四年(1749)所译,亦即同时所刻。

满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是清康熙中善慧法日大师自蒙文、藏文中译出甘珠尔,其后渐次翻译。至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时雕板,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成。

总计以上所述,汉文大藏经板中凡卷子本有二,梵夹本有十六,方册本有二,铅印本有五,影印本有二,都有27种,而少数民族语文大藏不在其数,每部藏经的刻板都在十万以上。当时雕刻所费的功力实在是浩大的。现在除《龙藏》板尚存,余皆消失而遗留下来的印造经本,完全无缺的也不多见了。

39

在宋元时代,由于大藏经部帙浩繁,刊刻不易,各地又有刊刻或印造四大部小藏之举,就是以《大般若经》600卷,《大宝积经》120卷,《华严经》81卷(唐译80卷附《普贤行愿品》1卷),(大般涅槃经》40卷,总841卷为一小藏。《佛祖统记》卷四七说,绍兴二十三年冯楫以俸资造大藏经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数。住云:「世以《华严》、《涅槃》、《宝积》、《珠林》为四大部。」《珠林》是当时用来代替《般若》大部的。辽代房山石经有《四大部成就记》,即指《华严》、《涅槃》、《宝积》、《般若》。

元福建建阳县后山报恩万寿堂毗卢藏,也是指此四大部而论。后山报恩万寿堂是元代白莲教的根据地。据现存《华严经》卷28题记,此藏是延佑二年(1315)报恩万寿寺嗣教陈觉琳募众雕刻,而推吴国公亦黑迷失为都大劝缘,题记中自称为毗卢大藏。但据现在福州鼓山涌泉寺存有毗卢藏《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大般涅槃经》,山西太原崇善寺有毗卢藏《华严经》残卷,此外更无他经发现,似当时只刻四大部而止。 元湖州吴兴妙严寺,据牟献《湖洲妙严寺记》(赵孟頫书),为宋嘉熙间(1237一1240)是庵住上人所创,曾刊《华严》、《法华》、《宗镜》诸大部。宝佑五年(1257)是庵卒,古山道安继之。元至元间道安两至阙廷,凡申请皆为法门及刊大藏经板,悉满所愿。此中所称大藏经板虽不知指何板,但可知元代刊藏是与道安的申请有关的。现存妙严寺本《华严经》末有至顺三年(1332)妙严寺经坊题记云:「曩因《华严》板行于世,继刊《涅槃》、《宝积》、《般若》等经。」是道安继是庵之后,刻成了四大部,而且是据大都的弘法藏、南山的普宁藏、福州的东禅藏、吴兴的思溪藏、平江的碛砂藏重复校勘而刊行的。 第八章 漫谈变文的起源

中国的小说起源于唐时佛教俗讲的变文,这是现代研究民间文学者所公认的。但是变文之兴并非偶然,必定还有其根源。为了研究变文的兴起,第一须明白佛经的体例,第二须推求六朝时期佛教通俗化的方式。佛经的体例有十二种,就是所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中从文体来分的有三类:(一)长行:又叫做契经,即是经中直说义理的散文;(二)重颂:又叫做应颂,即是重复叙述长行散文所说的诗歌;(三)伽陀:又叫做偈颂,即不依长行而孤起直叙事义的诗歌。从内容来分的有九类:(一)因缘:即是叙述当时事实的文字;(二)本事:即是叙述他人过去生活中事实的文字;(三)本生:即是佛陀自说过去生中事实的文字;(四)未曾有:即是叙述种种奇特事实的文字;(五)譬喻:即是用浅近的譬喻阐明深奥的哲理;(六)论议:即是往返问答法理的文字;(七)自说;即是佛无问而自说法的文字;(八)方广:即是叙述广大真理的文字;(九)授记:即是叙述他人未来世中成佛事实的文字。从文体上来说,佛经为了反覆说明真理,多半是长行与重颂兼用的,这些重颂与偈颂是可以歌唱的。但是歌唱的音韵与印度一般歌曲的音韵不同,而是须要用梵音的。《毗尼母经》中说:「有一比丘去佛不远立,高声作歌音诵经。佛闻,不听用此音诵经。有五过患同外道歌音说法:(一)不名自持,(二)不称听众,(三)诸天不悦,(四)语不正难解,(五)语不巧故义亦难解,是名五种过患。」梵音的声调,据《长阿含经》中说:「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为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梁慧皎《高僧传》卷一五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这都是关于佛教诵经是有声调而又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明证。佛经的重颂与偈颂既然是能歌唱的,但是译成汉文以后,因为限于字义,便不可能歌唱了。《高僧传》卷一五中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缺点。所以在佛教传来不久之后,便有人创造了「梵呗」,用印度的声律制成曲调来歌唱汉文的偈颂。《高僧传》卷一五中说:「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转读与梵呗同是有声调的,但是转读不入曲,而梵呗入曲。最初创造的梵呗,是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所制成的鱼山呗。《高僧传》说其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一契便是一个曲调,四十二契是四十二个调子联奏。同时在吴国有支谦,依《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为一代模式。东晋建业建初寺支昙籥制六言梵呗。梁时有西凉州呗,源出关右而流行于晋阳。据《高僧传》卷一五说:「凡此诸曲并制出名师」。但是又说:「后人继作多所讹漏。或时沙弥小儿互相传校,畴昔成规殆无遗一」。从以上所引《高僧传》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六朝时,佛教通俗之法有咏经与歌赞二种方式。做这种工作的称为「经师」。此外还有「唱导」一种。梁慧皎作《高僧传》时,原只拟有八科,后来又增加经师与唱导两科。在卷十二《唱导篇论》中说:「经、导二伎虽云为末,而悟俗可崇。」在《经师篇》中记载各传,如晋中山帛法桥「少乐转读」,「作三契经,声彻里许,远近惊嗟,悉来观听。尔后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咏。」又有建初寺支昙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裁制新声,梵响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弄。」他的弟子法平、法等「共传师业,响韵清雅,

40

搜索更多关于: 寺院殿堂佛像释名常识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六百三十六函,通六千三百六十一卷,缄毕刊印,式遂流布。」卷数较南藏微增,编订亦互有出入,实有1621部。板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二字或十七字。至神宗万历间,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万历十二年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续凡677函及目录一函,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六百七十八函」是也。 明武林方册大藏经此藏今不传,详清无考。仅据嘉兴藏《刻藏缘起》中所载道开《募刻大藏文》中有云:「太祖高皇帝既刻全藏于金陵,太宗文皇复镂善梓于北京??后浙之武林仰承风德,更造方册。历岁既久,其刻遂湮。」又《杭州府志》余杭县化城寺纪云:「万历中僧法锁主刻藏议,藏置化城,募金恢复。英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余间。」武林为今杭州,化城又称恢复,此者是一是二,均难考定。 明嘉兴楞严寺方册本大藏经世简称嘉兴藏,又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