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问题一:儒学自诞生到西汉期间发展演变轨迹: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 秦朝时候——→ 西汉初年——→
问题二: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问题三:儒学在西汉的复苏的社会原因?董仲舒的学说哪些可体现相应的解决之道? 问题 王国 土地 边境 阶级矛盾 原因 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学说思想 限田、薄敛、省役 问题四:汉武帝“独尊儒术”采取了哪些措施?或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思想:
1
政治: 教育:①规定教科书和教官(内容和名称):
②兴办太学: ③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问题五:试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积极可取得的意义,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消极影响?
积极:①
② ③ 消极:①
② ③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3、(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4、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A.“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6、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7、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8、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2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9、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 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
1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1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最主要是由于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12、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4、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上书说,火灾是天意的表达,应诛杀不法诸侯和不法大臣。很多重臣愤怒地建议处死董仲舒,但武帝却赦免了他。这个故事说明
A.董仲舒借题发挥,武帝宽宏大量 B.汉武帝内心不反对君主借天机行事 C.董仲舒言者无罪,诸大臣量刑不当 D.汉武帝相信天意,不反对火灾天意说
15、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6、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17、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之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
儒家经典《诗》《书》(1) 上述两则材料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礼》《易》《春秋》
(2)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该思想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