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吕洞宾祖师《道德经》解
佳兵不祥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此与上章皆一时之言,三句乃一章之纲领。佳兵犹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处之。
居,平居恬淡镇静而不扰,左为阳,右为阴;兵,凶器,故尚右,同于丧礼;杀人过
多,非禁乱之本心,虽胜必戚,见仁慈之无已。此承上文反复申明之,欲人惩不祥而广好生,贱武勇而崇仁义,其丁宁之意至深切矣。而后世且以申韩刻薄之学,归咎于道德,不亦谬哉。
道无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如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也。
朴字解见二十八章。不敢臣,无有加乎其上,侯王守朴,则可以恭己而理,故万物宾
服。天地相合,以下推无名之道所由来,言天地以一气而均,万物氤氲化醇,各正性命,始制有名,]既有名矣,万殊一本,物各有当止之处,推知于至善,则以一贯万,所以不殆,江海为川谷之王,大道为万物之本,侯王舍是,将安所守哉。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胜人,外惊者也;自知、自胜,内省者也;知足则常觉其有余,强行则日新而
不已,不失其所,得主而有恒也,死而不亡,与天地同休也。
大道泛兮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泛,如水之泛滥而满也;其可左右,言不可以一偏限。下文正言泛之实也,不辞,能
容受;不名有,无迹象。衣被,以衣被入借,以言覆冒之意。不为主者,万物本道以生化,而道实无为也。以其常清常静而言,其小无内,以其翕辟万物而言。其大无外,盖无微不入,是以能无物不包也,惟圣人为能体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用之不可既。
道本无象,而凡有象者,莫能加。执之以驭天下,则天下归往万姓,时雍共安于泰,
运之天彼务缘饰以快目前者,如乐与饵,非不悦于目耳,然移时辄忘,如过客之去而不留,大道不然,所以视听不可穷,而取揣无有尽也。
将欲翕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
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张翕,强弱,废兴,与夺,往复相因,有自然之理势,烛其机于未萌,则贞其守于勿
懈,惟知微知彰者能之,柔弱胜刚强,所谓不战而屈人也。利器,国之事权示人、与人,太上此言为竞意气而昧知几者发也。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以欲静天下自正。
道体无为,而其用至广,《中庸》所谓费而隐也。侯王能守之,则全体大用具矣。物
有不化焉者乎,欲作谓太平,久而燕乐兴镇以无名之朴,而民果返朴还淳,则欲作者,亦将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不以一己之欲强民,而天下自正也。
德经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
以为,尚仁为之而无以为,尚义为之而有以为,尚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其德不失。德常自见,为德无为,为之以主治者言,无以为,有以为,
以在下者言,攘臂忿争之状,仍执固乱治也。《书》曰:乱臣十人,道该全体大用德,则有浅深分量之不同,仁义礼专指,其用之及人者,言上德无为,而民亦无由测其所为,荡荡难名者也。下德为之,而民亦知其有以为,形格势禁者也。仁义礼皆治世之具,而其用各殊:仁主于慈爱,故尚仁则百姓日用而不知,义主于断制,故尚义,则天下服教而畏神。若夫礼,周乎人官物曲,而其制严密,故礼之至者,民莫之应,或反攘臂而自是其见,盖世运递降,人心因之,仁义礼今古不易,而其播为政教,则详略损益之分,理势所趋,不能强齐,由太古逮于今,政教有加,而风气未必古,若而后云者言,天人气数之适然,非谓仁义礼之可以偏任也。礼以忠信为本,故忠信薄而礼教尤先前知,亦道之发皇而偏尚,则反陷于愚诬,宁厚毋薄,宁实毋华,去取之间,必务其本,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胜而反复推言之,欲人本道德仁义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贵高将恐蹙,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也、非乎。
昔太初之始。一,太极也,不贰之意。谷,江海之属;贞,正也。致之,所以致此者。
发,决坼。蹙,危踬也。言天地万物无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物,必得一而后可正天下,不可恃贵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致与致之之致,同言推极其至也。数车,玑轮天之所以旋运也;无车,无车之真形。
碌碌,主角。落落,不同群也。承上文言至一之道,非可泥象滞形。夫至一者,莫如天,天运旋枢,数度无忒,然究其所以然,实惟一气运行,非实有车之形器也,人惟不能如天之纯
一,是以执贵贱之形,自高则碌碌如玉,自贱则落落如石,致一者,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复也。人知以动为动,而不知反本还元正道,之所以动而无动也。弱,致柔也,
人知以强为用,则不知专气致柔,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穷也。有者,道之迹;无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若存若若亡,犹言可有可无,道本中庸,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质直若渝。
建言,古之立言者;若昧,暗然而日彰;若退,敛拥而自下;夷,平也,易也,诗曰:
有夷之行;若类,混俗和光;若辱,含垢纳污,本广德也。而若不足,本建德也;而若偷,安澡历在神明,不务外以求知也;质,直忠信也;若渝,变化不拘。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之士所能知也。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夫惟道,善贷且成。
此六句又推广上文之意,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大方随时处中而无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故晚成。希,歇寂也。大音、大象以未发之中言,参诸物情,稽诸道体,隐微不可见者,实充周不可穷,隐于无名,本无可名也。善贷给万物而不匮也,且成化功成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自虚无生一气,又从一气产阴阳,三元剖而万物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
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人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