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
一、国外文献综述
1968年,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 F.linowes)发表为题为《社会经济会计》 (Social Economic Accounting)一文,首次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一词,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内涵,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随着现代社会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责任会计受到理论界、会计职业团体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本等,建立了社会责任会计,并作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社会责任会计仅有30多年历史,但国外研究仍取得了丰硕成果,具体概括如下:
1、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1980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SC)出版了《公司报告》一书,鼓励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之外,还需增编增值报告、就业报告、公司前景表、公司目标表等一系列社会报告,以满足股东以外的关心企业的社会各界的信息需要。1982年,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小组(GEISA)提出了《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准则草案》,该草案就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披露提出了较广泛的建议,在建议中要求跨国公司提供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诸多信息。1987年,在欧洲财经会计联合会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就建议企业应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1997年,西蒙等人编著的《构建公司受托责任》一书,以企业实施社会报告程序的案例形式全面介绍了社会和道德会计、审计与报告(social and Ethic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Reporting, SEAAR)的理论与实务,初步建立了一个社会和道德报告的五步骤模型。2001年12月12日,经济优先权委员会(council on Economic
Priorities, CEP)作为一家长期研究社会责任及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发表了关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准则,这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通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该标准主要内容包括:禁止使用童工、强迫劳工和安全卫生、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及管理体系等九个要素。当然,关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国外文献还很多,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托尼·蒂克著的《企业社会会计》一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模式进行了系统论述。
2、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会计组织机构和个人对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及范围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早在1975年,法国政府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并提出了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Social Balance Sheet),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美国会计人员协会成立了企业社会绩效委员会,于197年2月在《管理会计》杂志上发表一篇专题研究报告,报告中将社会绩效分为四个主要范围:社会关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贡献等。国外许多企业也参与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艾布特公司发表了一个连续的社会会计成本—效益报告.该报告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社会服务的认定:(2)社会绩效评估;(3)社会责任审计;(4)经常性营业的社会评价;(5)社会政策对服务绩效冲突的分析等.
然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国在具体实施时差异较大。
3、关于社会责任会计计f等。1972年,戴利教授在所写的学位论文中,较早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目标及计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1981年,杰佛里·S·阿潘和李·H·瑞德堡两位教授在他们合著的《国际会计与跨国公司》一书中,对社会责任会计计量问题作了详细阐述.20世纪80年代末,乔治斯坦纳教授进行了一个关于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广泛调杏,提供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情况的最佳标准,同时指出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中,需要适当的计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李皎予宋献中,1989)。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成立了社会计量委员会机构,专门从事调查社会责任会计的情况和有关问题,出版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论文。1974年4月,AICPA在美国查理斯敦举行了社会计量会议,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计量的深入研究。随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研究报告,建立了一个初步的计量系统。此外,美国会计学会先后成立了各种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委员会,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如美国会计师协会专门成立了“企业社会行动会计委员会”,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范围、目的、程序和沟通方式。英国的特雷佛·干布林著的《社会会计学》一书,对未来社会责任会计方向进行了预测.阿伦·肯尼迪著的《社会责任计量》对社会责任会计计量进行了系统阐述。 虽然,国外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研究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各国就社会责任内容等方面认识并不统一,分歧较大。目前,国外社会责任会计还没有形成系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计量方法、服务对象、会计目标等方面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二、国内文献综述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步就较晚,仅有十余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仍处于理论研究状态,且这种研究也主要是以概念性的探讨、重要性的分析、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为主,在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尚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尽管如此,我国学术界对社会责任会计研究作了有益尝试,有关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1、社会贵任会计信息披称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选择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但认识尚不统一,有的认为我国应采用文字叙述模式,有的主张采用独立报告模式。代表性的有:(1) 1996年,刘明辉主编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会计》一书,从会计的国际接轨以及企业的需求角度,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2) 2004年7月,黎精明同志在《对外经贸财会》上发表了“关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一文,该文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披露形式、披露工具等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我国实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对策建议:(3) 2004年1月,刘建红等人在《西安财务学院学报》发表了题为“西方国家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的论文。作者对西方国家的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概括,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2、社会责任会计内容。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我国学者大多以借鉴发达国家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为主,进行比较与选择研究,但就有些社会责任内容是否应当核算还存在争议。代表性的有:(1)刘秀琴同志在2003年第5期《上海会计》上发表了“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设想”一文。作者认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应包括: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职l福利情况、对所在地区的贡献、改善自然环境的贡献、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情况、对政府履行的义务等;(2)文硕教授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一书中,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即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环境效益与自然资源成本及环境污染成本、人力资源效益与成本、参与社会活动效益与成本、社会保障与教育效益与成本、产品质量效益与费用、其他社会效益与成本。 (3)张亚梅在2001年6期《经济问题探索》上发表了“论社会责会计”一文。作者认为,企业有必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在收益、人力资源、所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反映提供产品和维修服务等五个方面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以利于人们了解其在经营活动期间对全社会履行上述职责的情况:(4)1999年第1期,高雪莲在《长春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社会责任会计探微”一文,作者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内容进行研究,并认为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人力资源情况,包括企业招募、录用人才、技术培训、职务轮换和扩展、提高工薪水平、改进职工福利、改善劳动保护条件以及增进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信任、促使职工和企业目标的协调一致等等:(5)蔡昌同志在1998年第10期《四川会计》上发表了“论社会责任会计”一文。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应该具体反映和揭示企业在处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时所应承担的义务及其履行情况。
3、社会责任会计计量问题等。目前,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多只是对人力资源会计、资源会计等学科的计量方法进行介绍,缺乏必要的比较与选择,没有规范相关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的计量方法。另外,就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性、会计目标和理论结构等方面,有的学者也作了有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代表性的有:(1) 2003年1月,阳秋林在《企业经济》上发表了题为“当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一文,该文对国外相关的会计计量方法进行了介绍;(2) 2002年3月,巩海霞与尹同舟合作,在《河北财会》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责任会计鱼待实施”一文,该文对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性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他们认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阳秋林与曾娇益同志在《广西会计》上发表了题为“从企业新概念谈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然性”一文。作者认为,从企业新概念角度出发,企业社会责任目标与企业基本目标是一致的:(4) 1999年,喻小明和万玉兰同志在《华东经济管理》上发表了“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儿点思考”一文,对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意义及其对策作了一定的探讨;(5) 1997年,宋献中在《财会通讯》上发表了“论社会责任会计目标”一文,对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的历史演变进行了阐述,并构建了新的社会责任会计目标;(6)文建平在《财会研究》(1999年12期)上发表了“浅谈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结构”一文,作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是以社会责任会计假设为前提,围绕社会责任会计对象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日标、原则、基本概念和方法体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社会责任会计假设、社会责任会计对象、社会责任会计目标、社会责任会计原则、社会责任会计要素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
在借鉴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较广泛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没有取得重大研究进展,还存在着研究不系统、研究不深入、研究成果应用性差等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核算办法、会计确认、披露形式等方面。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如果按控制对象或主体进行分类,则可将社会责任会计划分为两类,一是企业为主体和控制对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二是国民经济为主体和控制对象的社会责任会计。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者都习惯将社会责任会计特指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在此,本文也沿用这一提法。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企业的微观社会责任会计,而不是以国民经济为主体和控制对象的宏观社会责任会计。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企业行为存在外部性,如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损害工人健康和利益等问题,这些外部性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会导致各种资源配置偏离社会最优利用水平。要解决企业的外部性问题,必须要对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加以衡量和反映,而如何衡量企业的外部性,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反映和监督,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因为,社会责任会计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开展会计活动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果,从而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的正确决策,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和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使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有会计制度没有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核算,致使不少企业忽视其社会责任,造成工人权益得不到保障、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应如何适时推进社会责任会计,并建
立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使上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成为我国会计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所以,本文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为研究对象,对于丰富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和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运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西方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却更加突出。这导致社会公众强烈谴责企业不顾各种社会公共福利的掠夺式经济行为,他们强烈要求企业协调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当多的企业家逐渐认识到,企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的目标应是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同社会对抗,企业只有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才能够长期而稳定地发展。所以许多企业家都自觉主动地检查公司的社会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从主观上想去做好社会工作、从而借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在社会公众的谴责、企业家观念的转变、国家宏观管理的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