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题材 - 教师
(1)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 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
是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提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
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
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现出了山的宁静,以景结情,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强化练习】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写景手法有哪些?
————色彩 触觉视觉 通感 以动写静
●●●●●【方法积累】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 、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或细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 ② 、通用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③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鉴赏练习
一、对抒情主体形象(人物形象)的认知理解。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全诗塑造了一个对黑暗现实不满、倔强、孤傲、清高的诗人形象。“众鸟”和“孤云”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九、讽喻诗 1.诗歌的内容:
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
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
任感。如《江上渔者》《蚕妇》。
2.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
体顺而肆。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
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这些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哲理诗以宋诗居多,这主要是程朱理学在大宋广泛衍播且推为至尊,这又渐染了宋代文坛,从而使以文学形象、意境见长的古代诗歌又融入了哲学、理趣的内容。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
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