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题材 - 教师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 柳永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
情,更与何人说。
【例题鉴赏】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1、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①景物:“春江渺茫”“日暮” 。
②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
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1、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衬;哀景衬壮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 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
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
1. 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
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
“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
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
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七、写景诗 (————一切景语皆情语) 1、写景诗歌常用的手法
①、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远、近景象的
变化。
②、从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分析。如 绘形、绘声、绘色,即所见、所闻、所感;嗅觉、
听觉、视觉、味觉,感觉的转移(通感)等;如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化静为动等。 2、 “景”“情”关系及派生出的手法
景情关系: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①、反衬: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②、正衬: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 倍增其哀乐。
3、鉴赏写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描写对象及其特征。 ②、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④、分析诗歌的写景技巧和语言特色。
4、试题易考查方向:
① 、对抒情主体形象(人物形象)的认 知理解 ②、对诗歌意象(景象和物象)的识别理解 ②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5、“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题目该答什么?
————梳理意象(写进诗歌的典型事物都有哪些?)+概括意境(构成了一幅什么特点的画面?)
6、思考角度:考点:“写景”考查内容
①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② 、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③、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
总结:三个考察点的回答一个比一个内容要丰富一些。后一个要包含前一个。
A—B—C—(景情关系答题三步走):
A 通过 几个意象,营造了何种氛围, B运用了哪些手法C寄寓了什么感情。
【鉴赏练习】 2、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问:该诗一反杜甫诗歌的沉郁,请问他笔下的景物有何特点? ————意象: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 意境:清幽、静谧 的夜景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问:本诗二三联写景有何主要特色?
————①、第二联上下结合。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
很强的完整画面。
③ 、第三联以“喧”来反衬“静”
▲▲▲▲▲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有
声)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有声)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密切关联。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