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陈向明2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4-
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
第四.如何分析质性资料?
总的思路是用类属法的化约的思路;可以采用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作话语分析。
类属法:化约的思路 扎根理论中的三级编码:
1)开放式:建立代码,尽量使用行动性的本土概念,推测隐含的假设 2)聚焦式:形成主题,不仅关注结构,而且关注过程(如“做中学”)。 3)轴心式:在主题间建立联系,提升出最重要主题,形成理论思路(鱼网),把第2级所有的主题都形成一个大的主题,象一串粽子能拎起来。
我自己做过这样一个博士论文。我是研究中国学生到美国以后跟美国学生交朋友过程中被同化的经验。我先在中国访谈他们,到美国追踪了一年,在波斯顿地区,他们会谈到很多在中国交朋友的规范和在美国是不一样的,通过他们不同的经验,有很多冲击,他们会问自己,我还是中国人吗?或我交的这个朋友和我在中国的铁哥们一样吗?会发现不一样。在情感交流上、在行动规范上不一样,会造成这群人在文化认同上有困难,有的人说我还是中国人,有人说我已经变了,西化了,有的人说我半是中国人,半是美国人,情况不一。
在第1级编码时出现很多词,中国的学生会说,我们中国人很讲人情,美国人不讲人情,或者说我们很注意情感交流,他们好像不太注意情感交流。但我去问美国同学,他们会说,你们中国人没什么情感交流,因为我看不见你们有任何表情;你们坐在那儿,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愤怒,而美国人的表情是非常外露的。通过分析,我发现,我们说的情感交流不是指向自己的,是指向他人的,我在和你交流时,我会想你是什么感觉,我要和你共感;美国人讲的情感交流是自我导向的,我要表达出来。所以都是情感交流,但导向不同。一个是自我导向,一个是他人导向,这和文化有关联。
在第2级编码时会形成如中国人很关注人情,关注情感交流,关注交往,等等。
到第3部分就会说不同的跨文化的人际交往会改变你的文化认同,有的人就
会认为自己不怎么象中国人了。前面可能会有很多很散的代码,但你慢慢要形成主题,最后把它拎起来,变成一个整体。这样写报告就有思路了。
陈向明:怎样用质的研究方法来做课题(9)
请大家看例子:
语伴关系研究
原始资料 开放编码(一级) 聚焦编码(二级) 朋友有很多种,有可以一块儿去玩朋友有多种、不一朋友相处关键看自己如何定的,有可以说知心话的,有可以什么事样的类别 儿都帮你的,相互帮忙的,还有学业上交友成功的关键位 与外国人相处的朋友,还有学术交流的,不太一样,是定位 很多种,应该是很多种。交朋友两个人如果定位错误,结应该只做学习交流的普通朋能否处得很好,关键是看你把这个朋友局就不好 定位在哪里。定位错了的话,肯定结局每个位置都有标友 是不好的,关系不好。如果你定位好了,准,按标准要求双方就“亲密”产生你就用那个标准去要求你的朋友,或是没有问题 要求你自己呀,那就不会有问题。我觉得我跟ST的错误就是出于我把他定位的朋友太高了。应该其实只做一个很普误导 交友失败归因于分寸带来和谐 自己定位不准确 交友需要有安普通朋友的定义:全感 与外国人交往通的朋友,那种在学习上交流一下就可学习交流 以了,而不是说作为跟同学之间的,或 普通朋友与同学、后更加看重自者是什么好朋友之间的关系。 是我定位得太高了。 好朋友是不一样的 己的文化生活 语伴之间应该有 他本来是应该是有距离的,你把他距离 靠得太近,肯定就不好。 心口不一会导致因为他会随时表现得跟人很亲密的误会 样子,就会给人误导。 通过对比认为是
以前第一个语伴他是彬彬有礼,但对方不够有分寸 是什么事都很有分寸,不会让人觉得有与有分寸的人相什么误导你,就是觉得,哎,一个好朋处容易明白自己的定友,挺好,很懂礼貌;很绅士的一个人,位 但是你不会胡思乱想啊,或者什么别的,是吧? (小声地)我觉得我不会跟一个外国人去说自己不开心的事情。 那你就看你跟这个朋友在一起你心里的那个安全感是怎么定义的,是吧?你要觉得你跟这个人在一起说有安全松 放松后就会减弱感 有安全感就会放与外国人之间是有距离的 交友需要有安全感,你说了之后觉得放松,然后你就会自控力 不自觉地什么都说。 与外国人建立安我见的外国人里面还没有让我可以全感需要时间 说(不开心事)的,现在还不知道,不知道。 愿意交朋友 更明确自己的文我觉得交朋友挺开心的,我就是觉化归属 得,然后我就更加坚定地觉得,哎呀,有中国血统的人真好(因为可以教外国人汉语),当时就这么想的。
情境法(把资料打碎后又放回去,把它重构,形成一个故事) ☆ 还原(重构)的思路
☆ 核心故事线,关键人物,事件,关系等 ☆ 叙事分析、生活史、个案研究 ☆ 三维生活空间:
为做中国人感到骄傲 1)地点(个人所处的位置)
2)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连续性原则) 3)空间(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交互性原则)
如一个老师说了一段故事,评选三好学生的故事,他心里想好要选两个好学生,但他的同事要把他的孩子塞到他的侯选单里,这样的故事,他所处的位置是一个学校的场地,他过去的经历,过去和老师的关系,和同学的关系,会决定他怎么行动,还有他对未来的期待,我今后怎么和同事相处。我怎样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正派的老师这样的形象,都会形成他的行动。另外,他是一个个人,他的行动反应他学校的结构和我们社会大的结构的互动。所以你分析一个故事可以从一些维度来看这个人为什么当时这么做,同他所处的地点、时间、空间都有关系。还有一种做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
社会现实的语言建构 ☆ 言语行为 ☆ 话轮,对话分析
☆ 权威话语和内部说服性话语 ☆ 多重声音 ☆ 语气
我们做的访谈较多,观察也是用语言记录下来,实物最后也要变成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我们有红色、黄色、绿色这么多词,但在五六十年代,有人在菲律宾的岛国做研究,发现那里的人只有红的,绿的这样的词,他看的黄啊,粉啊都是红的,蓝的就都是绿的。关于雪,我们就是雪,飘着的雪,干的或湿的雪,爱斯基摩人就是每一种雪的形态有几十种词来描述,不是加形容词,飘着的雪,固体的雪,飞舞的雪,都有词的。他们对雪的概念分辨特别细。
我们发现语言对我们认识现实有建构作用,而我们的社会现实也会建构语言。如原来我们没有“素质教育”这个词,怎么会有的?是我们的现实到了一定程度,发现很需要这样一个词,就出来了。所以社会和语言是相互建构的,因此才会有很多分析。如:我有点口渴。我说这话有意思吗?可能我确实口渴,但是马上有老师给我倒水。这就叫言语行为。我不仅仅用语言表意,我还在以言行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