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高三下学期(4月)适应性测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
的多少由y/x或氢的质量分数来决定,该值越大,耗氧量越多。 6.【答案】B
【解析】已知负极采用固体有机聚合物,甲图是电子传向固体有机聚合物,图甲是电池充电原理图,则图乙是原电池工作原理图,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I3-+2e-= 3I-,结合原电池工作原理分
析作答。
【详解】A. 甲图是电子传向固体有机聚合物,电子传向负极材料,则图甲是电池充电原理图,图乙是原电池工作原理图,A项错误;
B. 放电时,正极液态电解质溶液的I2也会得电子生成I,故电解质溶液的颜色变浅,B项正确;C. 放电为原电池工作原理,
向负极移动,从左向右通过聚合物离子交换膜,C
-
项错误;D. 放电时,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过程,故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D项错误;
【点睛】易错点: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注意不要记混淆。 7.【答案】D
【解析】横坐标为OH-浓度的负对数值,从左到右OH-的浓度越来越小,越能促进N2H4电离,纵坐标为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δ(X),故Ⅰ对应的微粒为N2H4,Ⅱ对应的微粒为N2H5,Ⅲ对应的微粒为N2H6。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A. 图中Ⅲ对应的OH-的浓度最小,N2H4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的程度最大,则Ⅲ对应的微粒为N2H6,A项正确;B. 从图象可得B点N2H5、N2H6物质的量分数相等,说明它们的浓度相等,此时根据横坐标可知c(OH)=
-2+
+
2+
2+
+
,则===, B项正确;
C. 由电荷守恒可知:c(OH-)+c(Cl-)=c(N2H5+ )+2c(N2H62+)+c(H+),从图象可得C点c(OH-)
【详解】从基态跃迁吸收的能量至少为?13.6eV-(-13.6)eV=10.2eV才可以从基态跃迁到处22于第二能级的激发态,AD错误;一个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最多可以发出3种光子(4-3,3-2,2-1),B错误;要求发生上述现象时B原子的碰撞之前的速度最小,则两原子应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损失的动能最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C正确。
8.【答案】 (1). Fe2(SO4)3、CuSO4 (2). CuO、Cu(OH)2、CuCO3、Cr2O3等(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3). 3.3 (4). 2Cu2+ +HSO3- +2H2O== Cu2O↓+ SO42-+ 5H+ (5). 产生SO2,
污染环境(或Cu2O与H+反应)(其它合理答案亦可得) (6). Cr(OH)3 + OH—== CrO2—+ 2H2O [或Cr(OH)3 + OH—= Cr(OH)4—] (7). Cr2O3+2Al120 【解析】
试题分析:(1)在浸出过程中Fe2O3、CuO、Cr2O3与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CuSO4、Cr2(SO4)3;(2)根据流程图“第一次调节“pH”后溶液中含有Cu、Cr,除去Fe后不能引入新杂质;根据Ksp[Fe(OH)3]可计算Fe离子浓度小于或等于1×10时OH的浓度;(3)还原步骤中Cu
3+
-5
—
2+
2+
3+
3+
Al2O3+2Cr (8). 稀硫酸 (9).
被HSO3-还原为Cu2O;NaHSO3与酸反应生成SO2;(4)Cr(OH)3是两性氢氧化物,Cr(OH)3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rO2;(5)Cr2O3与铝反应生成氧化铝和Cr;(6)①硝酸是氧化性酸,K2Cr2O7能氧化盐酸;②根据电子守恒 ,1mol K2Cr2O7相当于1.5molO2。
解析:(1)在浸出过程中Fe2O3、CuO、Cr2O3与硫酸反应生成Fe2(SO4)3、CuSO4、Cr2(SO4)3,所以除生成Cr2(SO4)3外,主要还生成Fe2(SO4)3、CuSO4;(2)根据流程图“第一次调节“pH”后溶液中含有Cu2+、Cr3+,除去Fe3+后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加入的试剂可以是CuO、Cu(OH)2、CuCO3、Cr2O3等;Fe离子浓度小于或等于1×10时OH的浓度是
3+
-5
—
,c(H)=
+
,所以PH=3.3;(3)还原步骤中Cu2+被HSO3-还原为Cu2O,离子方程式是
2Cu+HSO3+2H2O== Cu2O↓+ SO4+ 5H;若NaHSO3过量,NaHSO3与酸反应生成SO2,污染环境;(4)Cr(OH)3是两性氢氧化物,Cr(OH)3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rO2,反应离子方程式是Cr(OH)3 + OH== CrO2+ 2H2O;(5)Cr2O3与铝反应生成氧化铝和Cr,反应方程式是Cr2O3+2Al
Al2O3+2Cr;(6)①硝酸是氧化性酸,K2Cr2O7能氧化盐酸,所以最好选用稀硫酸酸化水样;②根据电子守恒 ,1mol K2Cr2O7相当于1.5molO2,10mL0.025 mol·L K2Cr2O7溶液相当于
O2,该水样的COD为
-1
—
—
2+
-
2-+
mg·L-1。
9.【答案】 (1). N2 + O2
2NO (2). —746.5 (3). 0.35(或) (4).
温度升高 (5). N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反应进行 (6). 870K(只要在850-900K均可) (7). A (8). 2NO3+10e+12H==N2↑+6H2O 【解析】
试题分析:(1)氮气与氧气在高温、放电条件下生成NO;(2)根据盖斯定律计算2NO(g)+2CO(g)=N2(g)+2CO2(g)的△H;(3)①根据
计算9-12 min时的平衡
--+
常数;②根据图1,第12 min时NO、CO浓度增大、N2浓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4)①N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反应进行;②n(NO)/n(CO) =1的条件下,850-900K时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几乎达到100%;(5)根据图示,右池中NO3-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氮气,
所以右池是阴极,阴极NO3-得电子生成氮气;
解析:(1)氮气与氧气在高温、放电条件下生成NO,反应方程式是N2 + O2
(2)①N2(g)+O2(g)=2NO(g) △H=+180.5kJ?mol-1;②2C(s)+O2(g)=2CO (g) △H= -221.0kJ?mol;③C(s)+O2(g)=CO2(g) △H= -393.5 kJ?mol,根据盖斯定律③×2-①-②得2NO(g)+2CO(g)=N2(g)+2CO2(g)的△H= —746.5 kJ?mol;(3)①9-12 min时c(NO)=0.16mol/L、c(CO)=0.06 mol/L、c(N2)=0.02 mol/L、c(CO2)=0.04 mol/L,
0.35;②根据图1,第12 min时NO、CO浓度增大、N2浓度
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4)①N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利于反应进行,所以当温度超过775 K时,NO的分解率降低;②n(NO)/n(CO) =1的条件下,850-900K时NO转化为N2的转化率几乎达到100%,为更好地除去NO,应控制的最佳温度应在870K左右;(5)根据图示,右池中NO3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氮气,所以右池是阴极,B是电源负极、A是电源正极,阴极NO3得电子生成氮气,电极反应为2NO3+10e+12H==N2↑+6H2O;
点睛:根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与反应途径无关,所以可以根据盖斯定律计算2CH4(g)+H2O(g)= C2H5OH(g)+2H2(g)的△H。
10.【答案】 (1). 将浓硫酸缓慢倒入乙醇中,边加入边振荡 (2). 防止暴沸 (3). 温度计水银球部分没有插入反应溶液中(或烧瓶下未垫石棉网) (4). C (5). F (6). C→B→C (7). 第一次用的品红溶液褪色 (8). 除去SO2 (9). 判断SO2是否被除尽 (10). 装置③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装置E中溶液褪色 (11). 乙烯、SO2、CO2 (12). F→C→E→C→D
【解析】Ⅰ.乙醇与浓硫酸混合要防止液体沸腾、飞溅;加入碎瓷片可以防止在加热过程中液体暴沸;乙醇和浓硫酸的温度达到170℃生成乙烯气体,制取乙烯气体需要测液体温度;Ⅱ.SO2能使品红褪色;乙烯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1)乙烯和二氧化硫的性质的相同点是都能使溴水褪色,不同点是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乙烯不能;二氧化硫能溶于烧碱溶液而乙烯不能.所以应该先确定二氧化硫的存在后确定乙烯的存在,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灵敏度很高,品红溶液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很小,所以在确定了二氧化硫的存在以后,还要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溴水中检验乙烯气体;(2)二氧化硫气体能使品红褪色;(3)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4)装置③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不含二氧化硫,装置E中溴水褪色,说明一定有乙烯气体;乙烯、CO2、SO2三种气体中只有乙烯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先用溴的CCl4溶液检验乙烯,乙烯、CO2、SO2三种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再用平衡检验二氧化硫气体,CO2、SO2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用溴水除去二氧化硫,用品红溶液验证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解析:Ⅰ.乙醇与浓硫酸混合放热,浓硫酸的密度大于乙醇;所以混合乙醇与浓硫酸的操作是将浓硫酸缓慢倒入乙醇中,边加入边振荡;碎瓷片可以防止在加热过程中液体暴沸,所以在圆底烧瓶中加入几粒碎瓷片的作用是防止暴沸;制取乙烯气体需要测液体温度,装置A图中明显的错误是温度计水银球部分没有插入反应溶液中;Ⅱ.SO2能使品红褪色,若要检验A中所得气体含有SO2,可将混合气体直接通入品红溶液中,选C;乙烯能使溴的CCl4溶液
--+
---1
-1
-1
2NO;
褪色,若要检验A中所得气体含有乙烯,可将混合气体直接通入溴的CCl4溶液中,选F;(1)乙烯和二氧化硫的性质的相同点是都能使溴水褪色,不同点是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乙烯不能;二氧化硫能溶于烧碱溶液而乙烯不能,所以应该先确定二氧化硫的存在后确定乙烯的存在,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的灵敏度很高,品红溶液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很小,所以在确定了二氧化硫的存在以后,还要除去二氧化硫并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通入溴水中检验乙烯气体,所以设计2中①→②→③装置对应的装置分别是品红溶液、浓氢氧化钠溶液、品红溶液,装置代号是C→B→C;(2)二氧化硫气体能使品红褪色,能说明二氧化硫气体存在的现象是装置①中品红溶液褪色;(3)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使用装置②的目的是除去乙烯中的SO2;(4)装置③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说明不含二氧化硫,装置E中溴水褪色,说明一定有乙烯气体;所以装置③中品红溶液不褪色,装置E中溴水褪色,能确认乙烯气体存在;乙烯、CO2、SO2三种气体中只有乙烯能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先用溴的CCl4溶液检验乙烯,乙烯、CO2、SO2三种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再用平衡检验二氧化硫气体,CO2、SO2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先用溴水除去二氧化硫,用品红溶液验证二氧化硫是否除尽,最后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所以若要一次性将乙烯、CO2、SO2三种气体全部检验出来,气体被检验出来的先后顺序是乙烯、SO2、CO2,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为A→F→C→E→C→D。
11、[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
【答案】 (1). [Ar]3d或1s2s3p3s3p3d (2). O>N>C>H (3). sp杂化 (4). 平面三角形 (5). 分子 (6). ABD (7). 减少 (8). NA(或6.02(9).
(10).
10)
-23
5
2
2
6
2
6
5
2
【解析】
【详解】(1)Fe为26号元素,基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失去3个电子生成Fe,则F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或1s2s2p3s3p3d;Fe(H2NCONH2)6](NO3)3中所含非金属元素为H、C、N、O,通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则所含非金属元素C、N、O、H中O的非金属性最强,H最弱,四者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O、N、C、H;Fe(H2NCONH2)6](NO3)3中尿素分子的结构简式为
2
-3+
3+
5
2
2
6
2
6
5
,C原子形成3个σ键,
-
无孤对电子,所以是sp杂化;NO3中N的价层电子对数是3,且不存在孤对电子,所以NO3
5
2
2
6
2
6
6
2
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答案:[Ar]3d或1s2s2p3s3p3d5;O>N>C>H、sp、平面三角形。
(2)卤素单质属于分子晶体,铝原子簇A113的性质与卤素相似,则原子簇A113也属于分子晶体。Na[Al(OH)4]属于离化合物,存在着离子键,铝是缺电子结构,能接受氢氧根离子给与的孤对电子形成配位键,氧氢之间可以形成极性键。所以Na[Al(OH)4]属于离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极性键、配位键。答案:分子,ABD。
(3)每生成1mol氯吡苯脲,需要1mol2-氯-4-氨基吡啶、1mol异氰酸苯酯,反应过程中每个2-氯-4-氨基吡啶分子断裂一个σ键、每个异氰酸苯酯分子断裂一个π键,所以当σ键增加了1 mol时,π键减少了NA(或6.0210-23)个。答案:减少;NA(或6.0210-2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