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公式汇总
云台中学2015年高考政治复习资料(三)
《经济生活》计算题“常用公式”汇总
一、求价值(格)总量(或总额)的公式
①.国家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额(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商品数量(或使用价值量) ②.价格总额(总量)=单位商品的价格X商品的数量(使用价值量) ③.求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
a、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价值量×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使用价值量或者个别劳动生产率)
b、假设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x%,那么现在企业商品价值总量=企业原产品数量X(1+X%)X单位商品价值量=原价值总量X(1+X%)
注意: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国家/行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提示: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有区别吗?
虽然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但是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价格与价值都相符。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而价格总额不仅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而且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例题:(08四川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它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 )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解法:价值总额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所以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100(1+10%)=11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总额不仅与劳动者的数量成正比,而且跟社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所以2008年M商品的价格总额为:100*(1+10%)(1+10%)=121亿元。故选C。
练习:某国2010年甲商品的总产量为100万件,每件商品价值为货币表示为10元,2011年生产甲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同期通货紧缩率为20%,则2011年甲商品的价值总量和单位商品的价格应分别为( A )[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Z。xx。k.Com]
A.1000万元,4元 B.2000万元,6元 C.2000万元,5元 D.1000万元,6元
- 1 -
二、求单位商品价值量、单位商品价格与价格变化的公式
①、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商品数量(静态)
②、当前单位商品价值量 =原有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减幅度)=原有单位商品价值量/(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 注意:上面公式②可以细分为三个公式
a.单位商品价值量=上一年度商品价值量∕1±社率提高或降低幅度(动态)
b.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X%时,该商品的现在价值量为=原价值量×(1+X%)。 c.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X%时,该商品的现在价值量为=原价值量×(1-X%)。) ③、单位商品价格=价格总额∕商品数量 ④、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⑤、已知通胀率时, 如何求商品现价? 商品现价=商品原价×(1+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涨幅) ⑥、已知货币贬值率时, 如何求商品现价? 商品现价=商品原价∕1-货币贬值率 ⑦、已知货币升值率时,如何求商品现价? 商品现价=商品原价∕1+货币升值率 注意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纸币本身的升值或贬值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三、已知劳动生产率,劳动者数量,如何求现在商品数量?
①、现在商品数量=上一年度商品数量×(1±本年度劳动者数量增加或减少幅度)×(1±本年度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幅度)(注:劳动生产率包括个率和社率, 劳动者数量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②、现在的商品数量(或使用价值量)=企业原产品数量X(1+X%)
四、关于互补品、替代品的变动量的计算(关于需求交叉弹性的计算问题)
理论依据 :需求交叉弹性指的是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程度。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甲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乙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如果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则表明二者为替代关系,数字越大,替代关系超强;反之,小于零为互补关系,数字越小,互补程度越强。
关键要把握两个因素:第一,对于原商品,互补品变动比例与之成正比、替代品变动比例与之成反比;第二、要注意价格对供(生产)、求(消费或需求)的影响。根据价值规律,价格与生产(供应)成正比,价格增加或降低,生产者同比扩大或缩小生产;价格与需求(消费)成反比,价格增加或降低,消费者会减少或扩大消费需求。
a.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负相关关系,即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b.一种商品和其互补品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需求量降低,其互补品的
- 2 -
需求量也会随之降低。
c.一种商品和其替代品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需求量降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也会随之上升。 例题:
例: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商品的需求数量(B)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解析:本题可以分三步计算。第一步,计算互补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互补商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同时造成互补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成正比例关系变化。所以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20单位的变动量也应是下降趋势。第二步,计算替代商品需求变化带来的本商品变化。互为替代商品的两种商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上升,造成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见二者成反比例关系变化。所以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30单位的变动量应是下降趋势。第三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A商品的需求量应该是减少20+30=50单位。所以答案应该是B。
五、如何求货币量、通胀率、贬值率、升值率和货币购买力?
1、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 =
商品价格总额单位商品价格?商品数量 =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注意:在商品价格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应该与次数相适应。如果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加,就要求要减少货币流通次数,反之亦然;货币流通次数增多,同样也要求减少流通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如果货币流通次数增多而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未变,货币本身就会贬值。
2、已知通胀率和实际的货币量,求纸币量=实际的货币量X(1+通胀率) 3、求通胀率
公式一、通胀率(物价上涨率)=超发(即已发纸币量-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00%[或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率=(纸币发行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1)×100%];
公式二、通胀率(物价上涨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注:通胀是由低到高,从过去开始算起,故要除以上期指数。 价格指数就是CPI PPI。
- 3 -
注意:通胀率与物价上涨率是完全一样的。 4、 贬值率
公式一、货币贬值率=已发纸币量-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已发纸币量 ×100%
纸币贬值率=(1-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发行量)×100%
公式二、货币贬值率=本期价格指数-上期价格指数/本期价格指数 提示:贬值是从高到低,由现在开始算起,故要除以本期指数 5、货币升值率=(原价/现价)-1
提示、升值率→是由于货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升值的现象。
6、货币实际购买力=(本金+利息)/(1+CPI)
六、有关汇率的计算公式
1、货币升值、贬值与汇率的变化:
例如:假设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n,
(1)、若M国币值不变,N国币值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n/(1+x%) (2)、若N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n/(1-x%)
(3)、若N国币值不变,M国货币升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1+x%):n (4)、若M国货币贬值x%,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1-x%):n
2、通货膨胀与汇率的变化(三种情况) 例如:假设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n
(1)、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N国币值不变,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1+x%):n (2)、若M国币值不变,N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n×(1+Y%) (3)、若M国通货膨胀率为x%, N国通货膨胀率为Y%,则现在M国与N国的汇率比是m×(1+x%):n×(1+Y%)
3、假定1单位本国货币=M单位外国货币。
(1)、若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贬值X%,则1单位本国货币=(1-X%)M单位外国货币。 (2)、若本国货币汇率下降X%(即本币对外币汇率下降20%),假定本币对外币汇率下降20%时1单位本国货币=N单位外国货币,可知,(M-N)/M=20%.由此得到N=0.8M,即1单位本国货币=0.8M单位外国货币。
(3)、若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升值X%,则1单位本国货币=M×(1+X%)单位外国货币。 (4)、若外国货币对本国货币贬值X%,则1单位本国货币=M÷(1-X%)单位外国货币。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