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地理学作业
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204-217)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均质平原”;统一的交通系统――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经济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K值(有3种K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
六边形网络――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体系,即六边形网络;
城镇等级体系――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
3种原则下的K值――市场原则下的K值:K=3;交通原则下的K值:K=4;行政原则下的K值:K=7。
[论述题]
2.简述核心――边缘理论的基本内容(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图及说明)
3.当代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有哪些?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2题答案要点(教材P221-226)
――均衡增长论: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等,认为落后国家容易产生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此这些国家应当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
不均衡增长理论:赫希曼等人是代表,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缺乏资金。不发达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当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从而产生压力,压力推动发展;
生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1950年提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内,而是以不同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具有成长和空间集聚意义的“点”就是生长极;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好发动型工业;
核心-边缘模式图(见教材P224图8-21)的说明:该图反映的是区域(或国家)经济地域结构与演变的一般模式――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空间系统可以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两个次系统部分组成,该系统的发展动力是核心区产生的大量革新,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该模式包括了革新扩散、决策过程、人口迁移、投资过程等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核心向边缘区和边缘区向核心区的动态过程的作用力是不相等、不对称的,从而决定了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是控制与依赖的不平等关系,还存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关系,进而在空间系统组织中产生出一系列不平衡;核心-边缘模式系统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初期、中期、晚期和衰落期等4个阶段。
3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323-351,并结合当前党和政府的有关法律、政策以及你所在地区城市政府采取的治理措施进行阐述)
――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老年人问题、城市种族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改造与空间资源占有问题等等;解决的措施-发展城市及整个社会生产力、法律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改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协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论述题]3.试评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参考答案:
3.答:由克里斯泰勒等人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中心地理论对城市地理学乃至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及运用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导致“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中理论研究和数学方法应用的热潮。中心地理论标志了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不过中心地理论也有不足之处。(1)某些假设或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损害了该理论的现实性。(2)中心地理论仅较适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于城市
密集区。(3)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4)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处于不同区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名词解释: 1.城市 2.城市化 3.规模经济 4.集聚经济 5.地方化经济 6.城市化经济 7.CBD 8.社会区
9.基本/非基本比率 10.消极型城市化 11.级差地租Ⅰ 12.级差地租Ⅱ
参考答案:
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聚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4.集聚经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5.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6.城市化经济:指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
7.CBD:中央商务区,是指城市中心的地价峰值区,白天车流、人流量大,以零售、贸易、金融和办公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核心区。
8.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 10.消极型城市化: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所造成的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11.级差地租Ⅰ是指经营较优等土地(肥沃、位置)的土地使用者获得的并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12.级差地租Ⅱ是指由于土地连续追加投资(单位土地产出增加)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