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工程毕业设计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毕业设计:10万吨/天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AAO工艺) (5) SBR工艺独特的运行工况决定了它能很好的适应进水水量、水质波动。 (6) 其最大的缺点就是操作复杂,难以管理。首先,大部分SBR工艺采用间歇进水、排水,为实现连续进出水需在几个SBR反应器之间频繁切换;其次,SBR循环出现厌氧、好氧、缺氧环境,环境边界变化范围大,特定环境下优势菌属的生化反应是渐变和滞后的过程;此外,脱氮和除磷在同一反应器中进行,相互之间的影响在所难免[3]。
3. 适合于中型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工艺的比较
上述适合于中型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工艺比较多,为了选择出经济技术更合理的处理工艺,以下对上述适合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工艺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表1-1 适合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工艺的比较[5]
工艺名称
氧化沟工艺
AAO工艺
SBR工艺
1.处理流程简单,构筑物
1.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功能;2.
1.流程十分简单;2.合建式,占地省,处理成本底;3. 处理效果好,有稳定的除P脱N功能;4.不需要污泥回流系统和回流液;不设专门的二沉池;5.除磷脱氮的厌氧,缺氧和好氧不是由空间划分的,而是由时间控制的。
少,基建费用省;2.处理效果好,具有改善污泥沉降性能的作用有稳定的除P脱N功能;3.对高浓度的工业废水有很大稀释作用;4.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5.能处理不容易降解的有机物;6.
优
污泥生成量少,污泥不需要消化
点
处理,不需要污泥回流系统;7.
的能力,减少的污泥排放量;3.具有提高对难降解生物有机物去除效果,运行效果稳定;4. 稳定性高,受到冲击负荷恢复时间短,约为3~4天;5. 缺氧段污泥沉降性能好,污泥沉降性好,具有颗粒化现象,不会发生污泥
技术先进成熟,管理维护简单;膨胀;6.技术先进成熟,运行稳8.国内工程实例多,容易获得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9.对于中小型污水厂投资省,成本底;10.无须设初沉池,二沉池。
1.周期运行,对自动化控制能力要求高;2.污泥稳定性没有
缺 点
厌氧消化稳定;3.容积及设备利用率低;4.脱氮效果进一步提高需要在氧化沟前设厌氧池。5.占地面积大。
妥可靠;7.管理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8.沼气可回收利用;9.国内工程实例多,容易获得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
1.处理构筑物较多;2,污泥回流量大,能耗高。3.沼气利用经济效益差。
1.间歇运行,对自动化控制能力要求高;2.污泥稳定性没有厌氧消化稳定;3.容积及设备利用率低;4.变水位运行,电耗增大;5除磷脱氮效果一般。
8
第一章 概述
综上所述,可得比较适合本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是AAO工艺。因为这种工艺具有较好的除磷脱氮功能;具有提高对难降解生物有机物去除效果,运行效果稳定;技术成熟,运行稳妥可靠;管理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国内工程实例多,容易获得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技术先进成熟,最为重要的是该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少于其他同类工艺,节省基建费用,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该工艺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1.5 AAO法脱氮除磷工艺
1.5.1 原理:
生物池通过曝气装置、推进器(厌氧段和缺氧段)及回流渠道的布置分成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
在该工艺流程内,BOD5、SS和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氮和磷将一一被去除。AAO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活性污泥中,菌群主要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聚磷菌组成。在好氧段,硝化细菌将入流中的氨氮及有机氮氨化成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化成氮气逸入到大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除去。
1.5.2 AAO工艺流程图
9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毕业设计:10万吨/天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设计(AAO工艺) 事故超越管格栅沉砂池池二沉池消毒池垃圾,砂渣外运处理污泥回流污泥泵房浓缩池上清液浓缩池污泥脱水机出水储泥池,脱水间干泥外运图1.6 AAO工艺流程图
出水10
城市污水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及计算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及计算
2.1 设计流量
2.1.1设计规模
本设计设计规模Q=100000m3/d,属中大型污水处理厂,这种设计流量一般用来计算污水厂的栅渣量、沉砂量、耗药量、处理总水量、总泥量等。
2.1.2 设计最大流量与总变化系数(m3/h或L/s)
污水厂进水管设计用此流量,污水厂各构筑物(另有规定除外)及厂内管渠都应满足此流量。由设计流量乘以总变化系数而得到设计最大流量。设计最大流量用来计算各构筑物工艺尺寸及厂内管道的大小。
(1)总变化系数的确定
Q =100000 m3/d=4166.7 m3/h=1.16 m3/s Qmax=5600 m3/h
Kz= Qmax/ Q=5600/4166.7=1.34
2.2 格栅设计计算 2.2.1 已知条件
设计平均流量Q=4166.7 m3/h=1.16 m3/s, 总变化系数Kz=1.34
2.2.2设计计算
(1) 栅槽宽度 ① 栅条的间隙数n,个
n=
Qmaxsin?
bhv式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a——格栅倾角,(°),取α=60°; b——格栅间隙,m,取b=0.02 m; n——栅条间隙数,个;
1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