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7年秋学期教育学B卷
2.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 、 和教学目标。
3.教师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公民权利外,还有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自主权,包括教育的权利、 、 。
4.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等三级课程类型。
5.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括: 、 、 、表现水平或标准。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 的课程、 的课程、 的课程和 的课程。
4.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力主张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其教学的本质含义是 。
5.教育学的价值在于:它能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和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的是 。 8.学生中心论的著名代表是 ,他曾说过:“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3.全面发展教育: 4.形成性评价: 5.综合课程:
1.简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异同?
2.你是怎样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及其二者关系的。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4.简述学生的本质特点。 四.论述题:
1. 教育目的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述评。 2. 试述讲授法的优缺点。
1.为什么说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和途径有哪些? 2.试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2.教育目的从其要求的特点看,可分为 教育目的和 教育目的。 4.课程组织涉及五个部分: 、课程内容、课程类型、 和课程评价等。 6、 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7.新一轮基础教程改育课革实行国家、 和 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5.校本课程
4.健全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试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并谈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2、试论讲授法和谈话法的优缺点,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 8.1986年颁发的《 》,是我国首次将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的教育法。
9.学生中心论的著名代表是 ,他曾说过:“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二.名词解释题: 3.综合课程 四.论述题:
3. 教育目的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述评。
教育学 试题 第1页(共2页)
4. 论述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2.1966年发表的《 》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视为一种专业。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对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揭示。 4.“温故知新”出自《 》,我国最早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为《 》。 5.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等三级课程类型。
6.一个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包括: 、 、 、表现水平或标准。
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 的课程、 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 的课程。
8.班风是班级组织的 、士气、组织结构等班级气氛。
二.概念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5.教育行动研究
三.简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2.简析核心课程的优缺点。 3.简述教学设计的泰勒模式。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论述教育学的价值。
2.试述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和班主任专业化。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内容包括: 、 、 和美育。
6.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专业理想的建立、 、 和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四个方面。
7.当代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 和情感教学理论等。 二.名词解释题: 3.综合课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哪些?
2.什么是学生的发展?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5. 论述校本课程的优缺点。
6. 论述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育学 试题 第1页(共2页)
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夸美纽斯曾经写道:“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所以,假如他发现了某门学科与某个学生的天性不合,他决不应强迫他去学习;因为在某一方面缺少的东西多半会由另一方面去补足。……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教学思想?应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种思想?
答:合各种课程设计取向的中心,学科与社会应该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转变课程设计取向的关键,也是一个国际趋势。同时,在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实现课程设计取向整合的策略应有所差异。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不是最大限度地谋求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工具”,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谋求学生的自然性之发展。在中学阶段,课程的设计应以社会为中心,但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工具”,而是要最大限度地谋求学生的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到了大学教育阶段,课程的设计才开始以学科为中心,以谋求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发展,因为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强调专业发展便成为必然。应当指出的是,课程设计取向的阶段性整合策略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很少有采取某一极端的课程设计取向的,课程的设计往往是各种理论取向的结合。
2.有一次,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散步,一个穷人来乞求:“请给我一点吃的东西吧!”屠格涅夫伸手到口袋里去掏,可是没有带一点东西。于是他对穷人说:“兄弟啊,对不起!对不起!我没带吃的东西出来。”突然,那个穷人紧紧拉住屠格涅夫的手,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屠格涅夫又惭愧又惊奇,就问:“你谢我干什么?”穷人回答:“你救了我的命,我正想吃点东西然后去自杀,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温暖,你称我兄弟,你给了我勇气。”
这“救命的称呼”给广大教师什么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感想。 答:
1、\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句话给那位乞丐带来什么影响?生(1):得到了了尊重。生(2):感受到了真情,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2、它体现了屠格涅夫怎样的交往风格?生(1):对人有礼貌。生(2):待人真诚,尊重他人。 ]3、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生(1):对一个人的尊重可能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生(2):与人相处要尊重对方,要讲礼貌。
教育学 试题 第1页(共2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