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庄子故事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霎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死去才
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侯亮出宝剑;他和林间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
一口水就行了,不用引来大海。
庄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份,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
而不象孔子,有腐烂的气息。
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
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是猫头
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地爬动吧,这样,我
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
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
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与骷髅头骨的生死对话
庄子到楚国去,路过某处,见到一个死人的头盖骨,空空的骨骼,露着黑洞洞的眼眶,样子有点恐怖可怕。 庄子用马鞭敲打着这个头盖骨,问道:“老兄,你如今这番样子,是贪生纵欲而至此的呢?还是亡国破城受斧钺之诛而至此的呢?还是有不良行为、为家族丢了丑而至此的呢?还是受不了冻挨不了饿、倒毙街头而至此的呢?还是年事已高、寿终正寝而至此的呢?……”说完,庄子提起这个头盖骨,也不讲什么
忌讳,回家将它当作睡觉的枕头。
半夜,这个头盖骨托梦来见庄子:“听你白天的那番话像个能言善辩的人,不过,听你所说,都是活着的忧患——活,才有死亡的恐惧,不管是非常死亡还是正常死亡。如果死了,还有什么死亡的恐惧呢!你
想听听关于死的哲学吗?”“好,我洗耳恭听。”庄子回答。
头盖骨于是侃侃而谈:“死亡王国既无在上的君,也无在下的臣,也没有四季代序炎凉轮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能与天地同存。这份
快乐呵,虽然人间的帝王也不可伦比的。”
庄子怎么会相信死要比活快乐?便对头盖骨说:“老兄,我可以叫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形,还长出骨肉肌肤,让你回到父母妻儿邻里朋友
那儿去享受人伦之乐,愿意去吗,你?”
“别,别。”头盖骨蹙着额嚷起来了,“我怎能放弃死亡王国的快乐而
再回到人间来备尝辛劳?真是曲士不可语于道!”
嚷着,头盖骨一溜烟地从梦中跑了。
庄子语录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名是相互
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
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
很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
想体现。) 注:原句全部: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句读由人,残句戕人。古文最好上
下连读。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
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夏虫不可以语冰者(对于只在春夏两季活着的虫子不必讲冬天的事,意
思是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8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对于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不必对它讲大海的广阔,意
思同第7句: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庄子哲学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
是天道,是
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
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
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
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
“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
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