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慢慢走 - 欣赏啊 - 教案doc

慢慢走 - 欣赏啊 - 教案doc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3:07:51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1960)这篇重要论文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朱光潜认为“艺术掌握方式”与“实践精神掌握方式”的联系,是马克思的美学观点的中心思想;坚信“实践观点就是唯物辩证观点,它要求把艺术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大轮廓里去看,要求把艺术看作人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然的组成部分”(注:同上书,第10卷,213页)。随之,朱光潜发表了《美感问题》(1962)一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美和审美所做的历史发生学的论证,并结合自己对西方美学史的系统考察和总结,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体系的构架。《美感问题》可视为朱光潜经过美学大讨论后,在审美实践论基础上的一个学术总结,特别值得重视。

从70年代末开始,朱光潜更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与美学有关的经典著作,从而实现了美学思想的第三次超越。如果说早期朱光潜美学重在心理学建构,中期重在哲学建构,那么晚期的朱光潜美学重在深化和完善哲学和心理学双重建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是这位美学老人留赠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最后的重要美学遗产。他在这两部著作中以精深的思辨和渊博的学识,对实践观点作为美学的方法论基础、劳动生产与“美的规律”、美感与艺术起源于劳动、形象思维作为美感的特征,以及实践观点作为历史发展观点与人道主义理想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发。 2.重点作品 《谈美》

《谈美》是作者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渗透了其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五、创作背景

《谈美》一书是朱先生早期的作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朱先生由文学走向心理学,又由心理学走向哲学,从而为美学的研究奠立了雄厚的根基。在刚刚到达英国的数年中,他大量接触的是浪漫主义文学,并深深地为它们那种被称为“世纪病”的忧郁感伤的情调所感染。他感到从华兹华斯、夏托白里安、施莱格尔兄弟身上找到了知音。后来,为了探寻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对诸如想象与情感、创作与鉴赏、文艺与自然、审美与人生等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进一步接触了许多文艺批评、心理学与哲学方面的书,于是发现,“在基本的世界观上,文艺上的浪漫主义与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是一致的”,浪漫主义作家相信有所谓超自然的力量,或多或少带有“泛神主义的色彩”;德国唯心主义也或明或暗地维护神权信仰,因而也都带有一些“神秘主义”。他读了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尤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深信尼采讲的以酒神精神融合于日神精神之中,以审美的解释代替道德的解释是达到自己过去的“魏晋人”理想的方便法门。尼采成了他的奥林普斯神。他按照尼采学说的精神将康德——克罗齐派形式主义美学,英国经验派联想主义美学以及黑格尔、席勒、斯宾塞、托尔斯泰等的道德论美学贯通在一起,为自己构想了一个广大的理论网络。

为了构筑这个理论网络,朱先生花费了艰苦的努力。他的生活是清苦的。官方费用往往接济不上,因此不得不因陋就简,节衣缩食。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求学的志向。他把全副心思用在读书和写作上。除了在大学听课、写论文之外,其余的时间几乎全消耗在大英博物馆或学校图书馆里。也许只是到了斯特拉斯堡之后,生活的节奏和基调才为之一新。在这里,他与正在学习数学的奚今吾女士相识并结了婚。奚今吾女士是四川南充人,小朱先生十岁,对文学颇具素养,从此之后成了朱先生身边必不可少的助手。

朱先生返归祖国不久,就接到了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的聘书。胡适是听了朱先生好友徐中舒的介绍,并看了他的《诗论》初稿后做出这一决定的。朱先生到北大后,除了给西语系讲授西方名著选读和文学批评史之外,还先后在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及中央艺术学院兼讲文艺心理学及诗论。从一九三三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边讲课边修改讲稿,终于完成了《文艺心理学》、《诗论》两部书稿,同时也完成了《谈美》的写作。当时国内由于新文艺运动的兴起,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一部分作家中却滋蔓

着轻视理论的倾向。朱先生感到有必要通过这两部书的写作向人们申明,忽视理论对于文艺是一种不幸。文艺要继续前进就必须从理论上搞清这样的问题:一、固有的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二、外来的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朱先生的书成了中国真正系统介绍和研究美学理论的开始。

按照朱先生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倾向,他是属于与左联对立的“京派”的。事实上,朱先生到北大后也很快成了“京派”的重要成员。当时胡适、杨振声等人筹办了一个《文学杂志》,设立了八人编委会,其中除了朱先生之外,有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林徽音等,朱先生被推作主编。朱先生主编了两期,因抗日战争爆发就被迫停刊了。当时为这个杂志撰稿的除了“京派”人物外,尚有闻一多、冯至、李广田、何其芳等人。

六、课文讲解

1. 课文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分析

本文第一自然段就开宗明义提出了“艺术和人生的关系”这一主题,并在第二自然段回顾了自己以前的论述,说明“美感态度和实用态度的区别以及艺术和实际人生之中所应有的距离”并不意味着艺术和人生是漠不相关的两件事。第三自然段则可以看作对艺术和人生关系的综合论述,提出了“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并在第四自然段进一步提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接下来,进入具体论述的层面,作者把生活与艺术放在一起对比,将艺术的特点于生活中一一印证。他提出了几个艺术上的特点与生活相对照:第一,一篇好文章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第二,“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个好的艺术品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而这种至性深情流露于人的言行,就是一个美满的人生。第三,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和谐自然才是艺术,生活也如此。第四,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艺术要有现实的根源,人生也需要真实,拒绝虚伪。第五,艺术的创造之中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我们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第六,艺术家评估事物的价值,全以能否纳入和谐的整体为标准,而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

接下来,作者又进一步深入思考,探讨了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美感与实用、人生的限制与最高自由等艺术领域的终极问题,虽然着墨不多,但却精辟独到。在从哲学角度看待艺术之后,作者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作者用阿尔卑斯山口的路标作为格言奉赠给读者:“慢慢走,欣赏啊!”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3.课文难点讨论

1. 结合你对艺术、人生的体验,谈谈你对艺术与人生的看法。

2.讨论“慢慢走,欣赏啊”这句格言所蕴含的哲理,谈谈它给予你的人生启示。 4.相关评论

网友的《谈美》笔记

《谈美》一书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以下是我从每篇中摘得的笔记。其实,任何“看书”的动作,都不只是看书上的字,看“书”的背后一定是看“人生”,“书”和“人生”理应是贯通的;虽然此刻我能贴上Blog的,只是这些平面的“字”而已——

1、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2、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3、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

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而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4、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在聚精会神之中我们既忘去自我,自然不能觉得我是否欢喜所观赏的形象,或是反省这形象所引起的是不是快感。我们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欣赏的浓度愈大,就愈不觉得自己是在欣赏它,愈不觉得所生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自己觉得快感,我便是由直觉变而为反省,好比提灯寻影,灯到影灭,美感的态度便已失去了。——《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5、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6、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7、(恋爱时)你在理想中先酝酿成一个尽美尽善的女子,然后把她外射到你的爱人身上去,所以你的爱人其实不过是寄托精灵的躯骸。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与自然》

8、法国画家德拉库瓦说得好:“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部字典中的字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9、欣赏和创造的距离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远。??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艺术虽伏根于游戏本能,但是因为同时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它逐渐发达到现在,已经在游戏前面走得很远,令游戏望尘莫及了。——《“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10、艺术和游戏都是臆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11、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警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功夫虽从点睛见出,却从画龙做起。??晋以后的诗和晋以后的词大半都是细节胜于印象,聪明气和斧凿痕迹都露在外面,这的确是艺术的衰落现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12、从历史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13、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14、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之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才有深厚的修养。鱼跃鸢飞,风起水涌,以至于一尘之微,当其接触感官时我们虽不自觉其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它们都会涌到手腕上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15、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最后想说的是,在与一本好书厮磨之际,阅读过程中总有些许微妙的、独特的体验,是我在事后觉得难以以文字化的方式来反刍、来纪念,以及来分享的。除了文字功力到底有限之外,也因阅读体验的本身实在有难以言传的部分。尽管如此,自己写“散漫读书”的心得,也还是兼带有一点推荐的意思在。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美》书,可贵处在于“下决心写得让大家都能看懂”,同时根基很深、品位很正,言近

而旨远,有心者可找来一看。

七、练习

1.选择题

(1) 《“慢慢走,欣赏啊!”》一文,其主题是讲( )的关系。 A.文学与艺术 B.艺术与人生 C.善恶与美丑 D.美感与实用 答案:B

(2)我国现当代齐名的两位美学大家分别是 ( )。 A. 朱光潜、宗白华 B.朱自清、宗白华 C. 丰子恺、朱光潜 D.丰子恺、宗白华 答案:A (3)《“慢慢走,欣赏啊!”》一文,是《谈美》一书的( ) A.序 B.前言 C.中间一章 D.终章 答案:D 2.填空题

(1)《“慢慢走,欣赏啊!”》一文,节选于( )一书。 答案:《谈美》

(2)晚年的朱光潜先生任教于( )大学。 答案:北京 3.简答题

(1)请简要谈一下艺术与人生之间的相似点。 答案要点:请参考课文分析里的六点。

(2)请谈一下你对“慢慢走,欣赏啊”这句格言的理解。 答案倡导自由开放,只要言之合理就可得分。

八、研习与思考

1. 理解美学家所说的“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

答:艺术和“实际人生”隔了一层,但却关乎整个人生,“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因此,完美的生活、艺术化的人生应该像“上品文章”一样具有和谐、至情、本色和情趣的“美点”。 2. 结合作品,规划自己实现“人生的艺术化”的道路。

答:要实现“人生的艺术化”必须做“生活上的艺术家”。按照美学家所说的,“生活上的艺术家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3. 在《谈美》的首篇《开场白》中,朱光潜先生写到:“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来‘谈风月’么?是的,我现在讲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我紧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紧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另有较高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一段话使我们了悟美学家“谈美”的用心,回过头,“慢慢”“欣赏”美学家的美文,而去设想自己“艺术化的人生”。 答:略。

搜索更多关于: 慢慢走 - 欣赏啊 - 教案doc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观点》(1960)这篇重要论文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朱光潜认为“艺术掌握方式”与“实践精神掌握方式”的联系,是马克思的美学观点的中心思想;坚信“实践观点就是唯物辩证观点,它要求把艺术摆在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大轮廓里去看,要求把艺术看作人改造自然。也改造自己的这种生产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必然的组成部分”(注:同上书,第10卷,213页)。随之,朱光潜发表了《美感问题》(1962)一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美和审美所做的历史发生学的论证,并结合自己对西方美学史的系统考察和总结,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体系的构架。《美感问题》可视为朱光潜经过美学大讨论后,在审美实践论基础上的一个学术总结,特别值得重视。 从70年代末开始,朱光潜更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与美学有关的经典著作,从而实现了美学思想的第三次超越。如果说早期朱光潜美学重在心理学建构,中期重在哲学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