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2:05:45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 怡鞍

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是同一韵,因为古今音是不尽相同的。在中古时期的格律诗词中,甚至连声调不同都不能算同一韵,如“山(shān)”和“扇(shàn)”、“心(xīn)”和“信(xìn)”、“河(hé)”和“贺(hè)”,这三组字之间的声调不仅在现代不同,在中古时期也是不相同的(这里不多说声调,在本文后面再继续讨论),所以,在中古时期它们分别是属于不同一个韵部的。

说到韵部,什么叫做韵部呢?韵书中把许多同韵的字编排在一起就叫做一个韵部,也简单地叫做韵。前面文字中的同一韵也就是说同一个韵部。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韵目,所谓韵目,就是在一个韵部中选出一个字作为代表给整个韵部命名,平常所见到的“三江”、“六麻”、“十三元”等等,这些都是韵目,如前面所举的“花”、“麻”、“家”这三个字(还有很多其它字,如“巴、沙、霞??”)是同一个韵部的,编写韵书的人选“麻”字作为整个韵的韵目,因为“麻”这个韵部编在下平声的第六部份,因此在前面加个序数“六”以方便记忆等等,其它韵部也是如此。另外,不同时期的韵书对韵部的编排方式也有所不同,“平水韵”是根据中古时期律诗用韵情况,以《切韵》、《广

韵》为基础编排的,一共有106个韵部:平声30个韵部,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

至此,可知什么是韵、韵和韵母的区别了。

下面说一下押韵。何谓押韵呢?吕叔湘先生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押韵”的词条作如此解释: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其实这样的解释是片面的、含糊的。从其“末一字”之说便可知道它的片面性和含糊性所在。虽然诗词歌赋大部分都是在句末押韵,但是,除了句末押韵还有句中押韵、整句押韵等等,这些押韵方式虽然少见,但也不可以忽略,后面将举例说一下这些押韵方式;另外,“末一字”在古诗中很多情况都是语气词,一般语气词是不作韵脚的,比如“兮”、“矣”等字,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句末代词,如“之”字,一般也不算押韵的,这类情况在《诗经》、《楚辞》中特别常见,这里的“末一字”也并没有指明说是除语气词以及某些代词以外的“末一字”。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全面而且含糊的。

这里所说的押韵(在近代的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指的是诗词歌赋乃至于一些俗语、谚语以及某些散文等等中,为了声韵和谐,在句子的相应位置使用同一个韵部的字(在韵书出现之前使用口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在句子中除语气词之外的最后一个字,也有很多语气词也入韵的情况。这里说的相应位置一般也指两个句子相同或者相对的地方。也正因为一般都是把韵用于句末,所以押韵的字又叫“韵脚”。

押韵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中间换韵等等,这些都很常见,不作详谈,下面举例说一下前面提到的句中押韵,整句押韵(字字押韵)。先来看一下句末押韵的例子,以作比较:

浣溪沙①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 ?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小园香径独徘徊。 ?

词句中,文字下面标出“?”的“杯”、“台”、“回”、“来”、“徊”等字就是押韵的字,虽然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读起来它们的读音相差很大,但在宋代这些字都是同一韵部“十灰”中的字,按照当时的读音,这些字读音应该都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些押韵的字都用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这种方式就叫做句末押韵。

下面看一下句中押韵和整句押韵,这些情况出现在诗经中,在后来的诗词曲中都很难见到。例如:

例一: 邶风·匏有苦叶②

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A B C A B C D E D E

例二: 豳风·九罭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A B A B B

上面两例中,文字下面所标的A、B、C、D、E代指诗中分别押不同的韵:A韵、B韵、C韵、D韵、E韵等,如例一中“瀰”与“鷕”押韵,“济”与“雉”押韵,“盈”与“鸣”押韵,“轨”与“牡”押韵,例二中“飞”与“归”押韵,“渚”、“所”与“处”押韵。例一中的A所标的“瀰”与“鷕”,D所标的“盈”与“鸣”,例二中A所标的“飞”与“归”都是句中押韵。例一中“一、二句认为字字协韵,亦可” ③。字字协韵,亦即整句押韵。当然,这类情况是很少见的,而且最主要还是句末押韵。语气词或某些代词作句末而在倒数第二字押韵的情况,我认为不应属于句中押韵的情况,而应该属于句末押韵的另一种形式。

押韵是使诗歌声韵和谐的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从《诗经》到现在的歌词,都是讲求押韵的,西方也一样。押韵有着悠久的历史,“韵

文以韵语为基础,而韵语的产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这是毫无疑议的”

。可见,押韵在文字产生前在人们的口头中已经盛行,最主要原因

就是可以使得声韵和谐,它与音乐的联系特别密切。古代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像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传唱的,所谓吟诗、唱诗,而宋词则完完全全就是当时的歌词,所谓倚声填词,而押韵能起到增添音乐美的效果,理所当然风行几千年经久不衰了。不过,现代诗坛却出现大量

不押韵的诗歌,这是我个人不提倡甚至有所反对的,这是题外话,不提。

二、平仄四声

平仄是建立在四声的基础上的,说平仄就得先来了解四声。 所谓四声,指的是汉字的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有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中古时期的四声,则与现代的四声有所不同,那时候的四声指的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声调。至于上古时期有多少个声调,这倒不得而知,但有平声和入声这两种声调是毫无疑问的。在本文中,主要说一下中古时期的四声,特别是入声。

中古时期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有着很多地方的不同,中古时期平声只有一个,而现代汉语中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中古时期有入声,而现代汉语中没有;而且很多字的读音声调从中古流传到现代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要去研究中古时期汉字的读音以及四声,就必须借助方言和古籍,很多地方方言中保存着大量的古代读音,特别是入声;而古籍中有很多专门对当时汉字读音的记载,如韵书。因此,我们在分辨一些汉字在中古时期的声调时,同样可以借助方言或者韵书。在很多方言中,声调甚至不只四种,如:闽方言有八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亦即是将平、上、去、入四声分阴阳;广东梅州的客家方言有六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入、阳入;粤方言有九个声调,即时平、上、去三声分阴阳,入声分为上入、中入和阳入三类??我个人家乡说的是粤西客家方言,受粤、闽等方言影响,形成一种只有五个声调的客家方言,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方言中,不论有多少个声调,基本上都是在平、上、去、入的基础上细分的;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则因为没有了入声,把古代的入声字都归入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去了,给分辨中古时期的入声字造成了困难。一些没有入声地区的人要分辨入声字最好的方法就是查韵书,《切韵》、《广韵》、《平水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等古韵书都是

搜索更多关于: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诗词音韵格律浅谈 百度用户 怡鞍 一、韵及押韵 首先先来明确什么是“韵”。在现代汉语拼音中,有声母和韵母两种单位,一个音节中(这里指一个汉字的读音,儿化音节除外),除声母或者零声母以外,剩下的就是韵母,比如“花(hua)”、“麻(ma)”、“家(jia)”这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ua、a、ia,可见韵母是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的;而“韵”则不同,韵是不管作为韵头的“i”、“u”、“ü”这些个介音的,“花”、“麻”、“家”三个字在现代乃至于中古时期(唐宋时期)都是同一韵的(至于上古时期是不是同一韵则没有去考查过,以下也只以中古时期为例)。另外,现代汉语中相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也不一定是属于同一韵,如:“江(jiang)”和“香(xiang)”、“包(bao)”和“刀(dao)”、“丹(dan)”和“山(shan)”,这三组字在中古时期都不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