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概复习提纲 2(1)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提纲
考试时间:2014年6月28日
第一部分:题型及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1题1分,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1题2分,共10分) 三、简答题:(1题5分,共30分)
四、分析题:(1题论述,3题材料分析,每题1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简答题、论述题、多选题范围
第一章第一节二、三 第四节二、三 第二章第二节一 第三节二 第三章第三节一、二 第四章第二节一、二 第五章第一节二 第二节二 第六章第一节一
第三部分:材料题范围
1、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反腐倡廉问题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问题 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4、核心价值观问题
5、“用工荒”与“就业难”问题 6、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简答、多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1)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中实现具体化;(2)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3)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第三节三 第七章第一节一、二 第八章第一节二 第三节四 第四节三 第五节一 第十一章第一节二 第十二章第二节一、四
第 1 页 共 1 页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5(简答、多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1)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2)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两者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简答、多选)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断定。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9(简答、多选、论述)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言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
第 2 页 共 2 页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38(简答、多选)
总路线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对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2)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3)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4)性质和前途: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49(简答、多选)
(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
7、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P69(简答、论述)
确立的标志:1956年底对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确立这个制度的理论依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论述:P69 8、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71(简答、多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1)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3)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4)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9、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P85(简答、多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0、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86(简答、多选)
第 3 页 共 3 页
淮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P96(简答)
(一)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指出):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二)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强调):P98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第 4 页 共 4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