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语文八下语文形成性测试题参考答案
勇于献身的胆识、勇气和力量。(2分)
3. (4分)雄心勃勃的黄河得到了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答出“得到了释放的舞台”,得2分;答出“造就出”和“伟大和不朽”,得2分。)
4.(5分)象征。 “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每一滴水珠,每一朵浪花都不分彼此,都争先恐后”“前仆后继地、毫不间歇也毫不犹豫地继续疯狂朝前”等生动可感的壶口黄河水流形象,象征了人们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三)(17分)
1.(5分)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每一点1分。)
2.(4分)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的想象差别很大,“我”很失望,但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答其中的两项内容,各给1分,作用各给1分)
3.(4分) “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2分) 但摇船人阳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2分)
4.(5分)①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2分)②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3分) (四)(17分)
1.(4分)外婆一个人给人做帮工把母亲拉扯大,不知遭了多少罪受了多少苦,足见外婆的坚强、勤劳;常常准备好吃的东西给放学的“我们”,并满怀爱意地看着“我们”,可见她很疼爱儿孙;对于自己裹脚的不幸,在“我们”面前显得轻描淡写,可见外婆的隐忍。(写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2.(4分)(1)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0.5分)写出了“我”在给外婆洗脚时动作很轻,(0.5分)突出强调了“我”对外婆的体贴和爱护。(1分) (2)“温暖”在这里包含着幸福与满足的意思。(1分)外婆一生苦难,能够跟儿孙在一起并彼此深爱对方,觉得很满足和幸福。(1分) 3.(4分)点明了题目;(1分)引出了下文对外婆的描写;(1分)营造了一种洁净而圣洁的气氛,奠定了文章的淡淡忧伤(对外婆怀念)的情感基调。(2分)
4.(5分)外婆用她柔弱的肩膀抚养母亲长大,年纪大了也不失爱美的风度,把头发收拾得整齐利落;对于自己的苦难从不显露而是平淡地面对,对于孙辈的爱护更是细致入微、全心付出。(2分,写对两点以上就可以得2分)作者在对这些事情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表达了对外婆的赞赏和感激之情。(1分)外婆已经走了,每当看见月亮,就会想起孤独的外婆,想起外婆的种种美好,又表达了对外婆的深深的怀念之情。(2分) (五)10分
1.(3分)A(是“基本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2.(3分)D
3.(3分)苏轼诗句描写的是暴雨天气,因为暴雨发生得突然,具有很强的局部地域性特征,预测困难。赵师秀诗句描写的是梅雨天气,因为梅雨天气空间范围较大,时间尺度较长,预测容易。 (六)(10分)
13
1.(3分)A 2.(3分)D
3.(4分)伏尔泰这句话正好印证了本文作者的观点,不能言就不言,能言也最好不言。当一个人无话可说时,偏偏说个不停,就会自暴其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谦卑,要做到不能说的话就不说,能说的话最好听完别人表达再发表意见。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
八年级语文形成性测试题 ( 九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9分) 1.(3分)(1)向四周看。 (2)到、至。 (3)写下。 2.(2分)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3.(4分)欧阳修 “与滁人往游其间”,“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正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爱民思想。
参考译文:
我担任滁州的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南唐国主李璟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滁州地区的山水,查核过滁州地区的图籍,登上高山来眺望清流关,想寻找皇甫晖、姚凤被捉的地方。可是,当时的人都已经不在,因为天下太平的时间长久了。
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后来,太祖皇帝取得政权,天下才重新归于统一。以前的凭靠
14
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二)(9分) 1.(3分)(1)仍然,还是。 (2)按照,遵循。 (3)这,指代造酒忘米这件事。 2.(2分)并酒三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
3.(4分)做任何事都应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事应细心,多反思自我,少埋怨他人)
参考译文:
一个人向专门做酒的人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对他说:“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曲,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 这个人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曲,相互掺和。七天后尝一尝,还是与水差不多。于是就去责备酒家,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这个人说:“我按照你说的做了,用二斗水,一两酒曲。”酒家问他:“加了米吗?”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的主要原料都忘了,还想要酿酒;等到酿不出酒来,却反而埋怨教他的人不对。
15
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造酒忘米有什么不同呢。
(三)(9分) 1.(3分)(1) 过错。 (2)听见。 (3)还。
2.(3分 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 3.(3分)文中的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荡,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
参考译文:
宰相吕蒙正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他刚出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同朝官员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当上副宰相?”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做官的大臣听见这件事非常愤怒,下令寻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的行为),不让(那位同事)查问。下朝以后,他的同事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身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气量。
(四)(9分) 1.(3分)(1)喜欢。 (2)吃。 (3)仿效。 2.(3分)示人榜样不轻佻,君子贤人皆仿效。
3.(3分)示例:起兴。本诗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 参考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佻,君子贤人皆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五)(9分)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