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温铁军教授中国政府解救危机原因的感想
读温铁军教授中国政府解救危机原因的感想
文中首先提出的就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原住民大陆国家”这样一个特殊国情。巴西原住民人口只占5%,30%多是混血人口,60%多是外来的殖民者人口和他们的后裔,美国的原住民人口只剩2%,而中国始终保留着几乎百分之百的原住民分布,乃至亚洲也是没有被殖民化过的原住民大陆。并将世界一分三部分:欧洲;美洲、澳洲、半个非洲;亚洲分别为殖民地宗主国、殖民化大陆、原住民大陆。
温家宝一上台就认同三农,重视农民利益,政府开始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村医疗服务等社会保障水平。往农村通水、电话、宽带,实现农村五通,30年承包到户,经营所有权归农户。
在当前很多学者倾向于我国将会大规模推进农地的集中化经营,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条件下形成自由市场交易,形成规模农场,更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的现状下,温教授提出这样的观点确实足够震撼。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大农场、巴西也是,这都是我国目前学习的主要对象。恰逢第二次工业革命,20C70S前后产业大转移,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制造业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转移,出现“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1978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历大规模向外迁移剩余劳动力的的阶段,为我国近30年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充裕且廉价的劳动力,以及20世纪末、21世纪初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产业得到大发展,我国得以连续近30年的快速发展。在2008年政府大规模投4万亿进入基建和信贷领域之后,多辗转流向房地产领
域,房地产延续“黄金”行情。而实体领域则并非主要流向。2011年前后,民间融资盛行的郑州担保行业危机四伏,民营中小企业多数面临资金紧张,民间借贷风波不断。自2008年之后也出现类似讨薪难、包工头卷钱跑路、产品积压过剩等社会难题,国家总理直接成为讨薪代表,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当时阶段的社会疑难问题。
至于制度方面,我国的近代史也是一部西学东渐的学习应用史,经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后等等大规社会文化变革,最终推动了社会、政治的演变。无论是欧洲的领导型国家——德国,也只是1832年建国,距今也就是100多年。还是美国,也才始于1963年打完南北战争之后。而我国则经历了连绵不断的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且无间断,每次战乱也是一次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在民国后期,金圆券暴跌,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经济几度崩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更是以战略物质作为银行存储的基础,而非某一货币。农业是温饱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温教授讲述的观点是每一次朝代的更迭在社会基础层面都会进行一次“均田免赋”,构成200年朝代周期稳定的制度基础,之后就会慢慢出现豪强大户占田,激起社会矛盾,越积越重,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集中爆发政变或者革命。1949年毛主席分田地,靠传统小农经济缓解民国的现代化危机,1980年邓小平搞的大包干,又一次按人平均分地到户,只是一次称为土改,一次叫做改革开放。
在美国,失业率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来看待的。因为充分就业(高就业率)是美联储的三大法定职责之一。67年里面,美国
出现的三个失业高峰时期分别为:第一个时期为1975年到1977年间,失业率为8.5,7.7和7.1%; 第二个高峰为1980年到1986年间,失业率为7.0-9.7%;第三个失业高峰为1991年到1993年间,失业率为6.8,7.5和6.9%。上世纪90年代有12万公务员下海,超千万人停薪留职,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之后,导致外需大幅度下降,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规模失业,官方显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失业率达到4.2% ,但在2006年,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曾燕波就认为,如果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以上;如果再把“下岗”和“失业”实现并轨,失业率的数字将会更高。在此前后,亚洲开发银行测算中国大陆的失业率为34.3%,2009年,中国沿海大批企业倒闭,更是出现2500万打工者失业。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贸出不去了。在国外一般会出现例如倾倒牛奶、生猪、水果、咖啡等人民需求的食品和工业品,重新塑造“物以稀为贵”的卖方市场,而在我国当时政府着重开展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下乡活动。2008年,我国总人数1321307634,非农业生产人口总数439714093,占总人口33.28%的比重;农业生产人口总数881593541,占总人口66.72%的比重。靠着全国8.8亿庞大基数的农民的购买力,化解了出口不畅的危机。
温教授也讲到了民国时的小农破产,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是内向型发生,城市化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地主进城就转变成在外地主,经营收益较高的工商业,把秋收后的实物收租的方式改成了春前收币租,货币化在农村开始推进,于是农民
就遭到了高利贷金融资本和工商业资本远高于地租的双重剥夺,小农大量破产,乡土社会衰败,矛盾逐步难以调和,农民革命爆发。由此可见,内生性变量使社会不稳,极大影响着民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危机产生之后,民国在1935年前后开始推进纸币制,恰逢日本侵华,抢购白银,哄抬物价,制造假币,试图摧毁民国经济。战争爆发后纸币已经一文不值,物价飞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大致可以把我国的经济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3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是处于农业支持工业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内战使得我国工业基本被破坏殆尽,因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定了发展工业化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工业的起步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刚刚稳定的新中国无法直接提供工业化的积累资本,因而我国制定了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长期高价卖出工业产品,低价收购农业产品这样的剪刀差来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长期的资金流出使得农业无法获得持续、长足的发展后劲,而工业恰恰因为得到农业资金的支持而快速发展,逐渐与农业发展拉开了距离。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87年,这一阶段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中国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这一阶段改革的后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再次转移到城市之中,政策主要偏向工业和城市,农业的发展速度又缓慢下来。
第三阶段是1988年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已经摆脱了粮食不能自足的紧张状态,进入了供需平衡的稳定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差距扩大、农业落后于工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006年1月废止农业税,国家开始大力提倡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并着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上日程,尤其在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囊括农民就业、教育、卫生等多个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农村已经具备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农村往往配置更少的治安人员,但却相对于城市治安要好,尽管目前农村中的自治已经淡薄了很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稳定”对于这个群体才是最重要,也是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基础。广博的农村土地以及家文化,一直像海绵一样牢牢吸附着数亿人口,即使是外出打工,但还是要经历每年春运等客流高峰数度往返。
中国政府确是无限责任制政府,古往今来就统称基层为“父母官”,我国的普通银行都鲜有负面新闻,更遑论倒闭了,银行、信托、包括原来的国有企业,都很少有信用危机出现。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特色。举一国之力搞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平衡区域发展的壮举,这些地区在以资源换发展的同时也相对稳定,没有像美国西部开发的时候那么血腥,缺乏公平。
目前我国农村也在推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深加工产业化发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也在稳步推进,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