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初中数学需要注意的几种解题方法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可知△ABC的形状、大小不变,且∠ACB=75°,AB> AC.因此,圆周角∠EAF=∠BAC=60°所对圆弧与弦EF所围成的弓形面积随其弓形所在圆的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极限思维”,当直径最短时其面积最小,当直径最长时其面积最大.又因为点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包括点B,C),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点E,F,连结EF,所以,如图4,当AD⊥BC于点D时,过点E,D,F三点的弓形的面积最小;如图5,当点D与点B重合时,则点E也与点B重合,此时过点E、D、F三点的弓形的面积最大.
解 如图4,作AD⊥BC于点D,则∠ADB=90°,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点E,F,连结EF此时过点E、D、F三点的弓形的面积最小.
∵∠ABC=45°,AB=42. ∴在等腰直角△ADB中,由勾股定理求得⊙O的直径AD=4.
作OG⊥EF于点G,连结OE、OF, 则OE=OF=2,
∠EOF=2∠EAF=120°.
OG=
12OE=1,EF=2EG=23. ∴扇形EDF的面积为120??22360?4?3
△EOF的面积为12?23?1?3.
则过E、D、F三点的弓形的面积为
4?3?3. 如图5,当点D与点B重合时,则点E也与点B重合,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点E,F,连结EF.此时过点E、D、F三点的弓形的面积最大.
例3 如图6,圆的半径等于2,∠COB=90°,点D是弧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C,B重合),OE⊥CD,OF⊥BD,则以O,E,F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S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分析 利用“极限思维”.如图7,当点D与C(或B)重合时,面积最小;如图8,当点D运动到弧BC中点时,面积最大.
解 (1)当点D与C(或B)重合时,如图7,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OC=OB=2,BC=22. ∵OF⊥BD,
∴OF=EF=
12BC=2, ∴S△OEF=12EF.OF
=12×2×2=1 (2)当点D运动到弧BC中点时,如图8.易证EF是△CDB中位线,即EF=
12BC=2 由图7知OF=2,又有OD=OB=2.∴等腰三角形OEF的底边EF上的高为 综上所述,得1
已知反比例函数y=
3x(x>0)的图象经过点(m,y1)、(m+1,y1)、(m+2,y3),则下列关于y1+y3与y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y1+y3>2y2 (B)y1+y3<2y2 (C)y1+y3=2y2 (D)不能确定 思路 作差法
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一定适合此函数的表达式,因此函数值的大小比较,可以转化成含有字母m的代数式的大小比较.
∵反比例函数y=3x(x>0)的图象经
过点(m,y1),(m+1,y2),(m+2,y3),
∴y1+y3>2y2.
点评 作差法是从代数角度解决比较大小问题的基本方法,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具有分式的特征,所以只要一个变量确定了,另一个变量就可以表示成分式,此题作差法的关键就是分式的加减运算.但是三个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过程繁琐,耗时又多,学生的畏难情绪比较高.此题也可以采取作商法,考虑到与作差法类似,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巧用放缩法解题
放缩法是中学数学的常用解题技巧之一,特别适用于思维难度大,构造性强的题目,能全面而综合地考察学生的潜能和后续学习能力,本文归纳了运用放缩法解题的几种常见情况.
1.和三角形有关的放缩法
在和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中,要用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为正,且和为一个定值,再结合放缩法解题.
例1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为A,B,C,并且满足A>B>C,用α表示A-B,B-C以及90°-A中的最小者,则α的最大值是_______.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分析 因为,A,B,C是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所以,A-B,B-C,90°-A都大于0,故α也大于0,且不超过上面三个式子的值.利用这一点对α进行放缩.
解
??2????3?6?2?A?B???B?C??3?90?A?6?2A?2B?B?C?270?3A
6?270??A?B?C?6因为A,B,C,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所以,A+B+C=180,
所以原式≤
270?1806?906?15, 因此,α的最大值是15°.
小结 此题求的是“最小者”的最大值,充分体现了放缩法的灵活性,在解题过程中,利用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以及它们的非负性,从而得到答案. 2.多个变量的放缩法
多变量的问题,由于变量较多且相互约束,学生解题时往往顾此失彼,感到难以入手,这类问题有时可以用放缩法解决.
例2 已知x,y,z为3个非负数,且满足3x+2y+z=5,x+y-z=2,若S=2x+y-z,则S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 )
(A)5 (B)234
(C)274
(D)354
分析 有多个未知数时,不可能对他们同时进行放缩,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先归结为1个未知数,再对这1个未知数放缩.
解 由已知,可得不定方程:
小结 此题给了3个未知数,2个方程,本质上是一个不定方程组,可以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其余2个未知数,从而把多个未知数的放缩归结为1个未知数的放缩.
3.多重放缩法
有的问题不是一次放缩就能到位的,往往要经过多次放缩.在同一个题目中,这多次放缩的原理往往是类似的.
例3 求方程1x?1y?1z?56的正整数解.
分析 此题初看好像是一道解不定方
程的题,有无数个解,但是,由于x,y,z都是正整数,限定了范围,利用放缩法,结合正整数的离散型,可以得到此题的有限个数的解.
解 因为x,y,z都是正整数,
优秀学习资料 欢迎下载
同理,对y进行放缩,可得,3 当x=3时,同理可求得,y=3或4,z值亦可求. 综上,当1 (2,4,12),(2,6,6),(3,3,6),(3,4,4) 由于x,y,z在原方程中的地位平等,将上面x,y,z的取值可以调换,实际上原方程的解共有15组. 小结 多元问题的解题途径一般是从整体考虑,化多元为一元.分层次对每一元进行放缩,通过多重放缩,将解的范围逐步缩小,最后利用正整数的离散性将解求出. 由逆运算引发逆向思维 例2 化简:(x-1)?1x?1 分析 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先将 ?1x?1化简,再将整个式子化简,能否将根式外的因式(x-1)“移”到根号内呢?若能,此时需要注意因式(x-1)值的正负性.这一想法的依据是公式a=a2(a≥0). 解 ?1x?1有意义的条件为?1x?1?0,则x-1<0,即x-1为负数. ∴原式=???1?x??1??x?1? ????1x?1?1?x?2??11?x?1?x?2 ??1?x说明 化简的依据是公式a=a2 (a ≥0),即公式a2=a(a≥0)的逆用.应注意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被开放式为非负数),还要注意根式内“移”出的数应是非负数,“移”进的数也应是非负数. 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思考引发逆向思维 例5 若方程2x2-(4k+1)x+2k2-1=0,x2-2(k+1)x+k2-2=0,x2-(2k+1)x+(k-2)2=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 由于“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与“三个方程均无实数根”是对立排斥的,所以可以先从这个问题的反面,即三个方程均无实根的角度来考虑,即从△1、△2、△3三者均小于0中解出k的取值范围,再从实数中排除这个k的取值范围. 解 ∵△1=8k+9<0, △2=8k+12<0, △3=20k-15<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