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桥梁预应力智能张拉与压浆施工技术指南[精品文档]
3.4千斤顶、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安装
3.4.1安装限位板后,起吊千斤顶。千斤顶必须采用钢丝绳起吊以确保安全。 3.4.2锚具和连接器的安装位置应准确,且应与孔道对中。锚垫板工设置有对中止口时,应防止锚具偏出上口。安装夹片时,应使夹片的外露长度基本一致。 3.4.3采用螺母锚固的支撑式锚具,安装时应逐个检查螺纹的配合情况,应保证在张拉和锚固过程中能顺利旋合拧紧。
3.4.4连接张拉仪与千斤顶的数据线,不得拉扯该数据线用于移动千斤顶。 3.5张拉系统调试
接通电源,调试张拉系统,确保设备连接、网络连接正常。
4 预应力张拉施工
4.1基本要求
4.1.1预应力张拉之前,宜对不同类型的孔道进行至少一个孔道的摩阻测试,通过测试所确定的u值和k值宜用于对设计张拉控制应力的修正。
4.1.2张拉时,结构构件混凝土的强度、弹性模量(或龄期)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混凝土的强度应不低于设计强度等级值的80%,弹性模量应不低于混凝土28d弹性模量的80%。
4.1.3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可采取分批、分阶段的方式对称张拉。
4.1.4预应力筋应整束张拉锚固。对扁平管道中平行排放的预应力钢绞线束,在保证各根钢绞线不会叠压时,可采用小型千斤顶逐根张拉,但应考虑逐根张拉时预应力损失对控制应力的影响。
4.1.5预应力筋张拉端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线筋和螺纹钢筋可在一端张拉。对曲线预应力筋,应根据施工计算的要求采取两端张拉或一端张拉的方式进行,当锚固损失的影响长度小于或等于L/2(L为结构或构件长度)时,应采取两端张拉;当锚固损失的影响长度大于是L/2时,可采取一端张拉。
2、当同一截面中有多束一端张拉的预应力筋时,张拉端宜分别交错设置在
10
结构或构件的两端。
3、预应力筋采用两端张拉时,宜两端同时张拉,或先在一端张拉锚固后,再在另一端补足预应力值进行锚固。
4.1.6预应力筋的张拉程序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可按表4-1的规定进行。
表4-1 后张法预应力筋张拉程序 锚具和预应力筋类别 夹片式等具有 钢绞线束、 自锚性能的锚具 钢丝束 钢绞线束、 其他锚具 钢丝束 螺母锚固锚具 螺纹钢筋 张拉程序 普通松弛预应力筋:0→初应力→1.03σcon(锚固) 低松弛预应力筋:0→初应力→σcon(持荷5min锚固) 0→初应力→1.05σcon(持荷5min)→σcon(锚固) 0→初应力→1.05σcon(持荷5min)→0→σcon(锚固) 0→初应力→σcon(持荷5min)→0→σcon(锚固) 4.1.7预应力筋在张拉控制应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对夹片式锚具,锚固后夹片顶面应平齐,其相互间的错位不宜大于2mm,且露出锚具外的高度不应大于4mm。锚固完毕并经检验确认合格后方可切割端头多余的预应力筋,切割时应采用砂轮锯,严禁采用电弧进行切割,同时不得损伤锚具。
4.1.8切割后预应力筋的外露长度不应小于30mm,且不应小于1.5倍预应力筋直径。锚具应采用封端混凝土保护,当需长期外露时,应采取防止锈蚀的措施。 4.2张拉系统操作流程
4.2.1打开操作主界面,输入工程信息,设置梁型、长度、钢束数量及编号、各张拉阶段的设计控制应力及设计伸长值、持荷时间等参数。
4.2.2点击控制软件的开始按键,密切注意在电脑上观测压力值和位移值是否正常,有异常立即暂停张拉并进行相关检查。
4.2.3在张拉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梁板两端设备和千斤顶的工作情况,注意安全,如有异常情况立即暂停张拉,排除异常情况后,方可继续张拉。
4.2.4每一孔张拉完成后,设备自动退顶,保存数据,并自动跳到下一个张拉步骤。在下一个张拉步骤开始之前,应再次检查锚具、千斤顶、限位板是否正确嵌套,数据连接线是否松动、被挤压,千斤顶是否压迫粗钢筋等。
4.2.5等整片梁板张拉施工完成后关闭依次关闭软件、电机、切断电源,拆卸千斤顶、油管。 4.3施工质量控制 4.3.1张拉速率控制
11
在张拉施工中,张拉速率应控制在张拉控制力的10%/min -25%/min,对于长度大于50m的弯束或长束,张拉速率应降低,宜取张拉控制力的10%/min。 4.3.2钢绞线伸长量控制
钢绞线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设计无规定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否则应暂停张拉,待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后,方可继续张拉。
钢绞线预应力筋在张拉前应进行初张拉,初应力宜采用张拉控制应力σ con
的10%-25%。
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L (mm)可按下式计算:
?L?PPL APEP
式中: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
线筋计算方法见《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附录C1;
L──预应力筋的长度(mm); 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
预应力筋张拉的实际伸长值?L(mm),可按下式计算:
?L=?Ll+?L2
式中:?Ll──从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应力间的实测伸长值(mm);
?L2——初应力以下的推算伸长值(mm),采用初应力至最大张拉力间的实
测伸长量按比例推算。
4.3.3持荷时间控制
持荷时间为油泵开启、油压表读数稳定后的稳压时间,最短不得少于5分钟。两端张拉时50m(不含)以上的预应力筋宜取8分钟。 4.3.4 张拉同步性控制
预应力筋张拉同步性控制包括:单束钢绞线两端张拉同步性、多束钢绞线对称张拉同步性、张拉过程同步性、张拉停顿点同步性。为保证张拉施工过程满足以上四个同步性,切实控制有效预应力大小和同断面不均匀度,应采用预应力张拉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张拉,以排除人为、环境因素影响,实现张拉停顿点、停顿
12
时间、加载速率的完全同步性。由计算机完成张拉、停顿、持荷等命令的下达。 4.3.5断丝、滑移限制
预应力筋断丝、滑移限制要求按表4-2的规定进行。
表4-2 后张预应力筋断丝、滑移限制 类别 钢丝束 钢绞线束 螺纹钢筋 检查项目 每束钢丝断或滑移 每束钢绞线断丝或滑移 每个断面断丝之和不超过该断面钢丝总数的百分比 断筋或滑移 控制数 1根 1丝 1% 不容许 注:1)钢绞线断丝系指单根钢绞线内钢丝的断丝。 2)超过表列控制数时,原则上应更换;当不能更换时,在许可的条件下,可采取补救措施,如提高其他束预应力值,但必须满足设计各阶段极限状态的要求。
5压浆系统安装与调试
5.1压浆系统准备
5.1.1压浆控制站布置在确定待压浆梁板侧面,应不影响现场施工、控制站能安全工作、无阳光直射,在压浆过程中无需移动就能方便看到梁板的两端。将压浆台车布置于压浆端,并使之能与控制站保持直线可视状态。 5.1.2对照压浆系统清单,清点设备,确定设备完好、配件齐全。
5.1.3核对仪器的编号,由于仪器都在出厂前统一标定(流量计、压力计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对应。 5.2 管路连接
选择合适接口的胶管与仪器正确连接,保证管路中不存在堵塞管路的情况出现。
5.3压浆系统调试
接通电源,调试张拉系统,确保设备连接、网络连接正常。
6 孔道压浆及封锚
6.1基本要求
6.1.1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孔道应尽早压浆,且应在48h内完成,否则应采取
1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