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卷(五)
浙江高中语文会考模拟试卷(五)
第Ⅰ卷(共50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jī) 哂(shěn)笑 菲薄(fěi) 间或一轮(jiān) B、喋血(di?) 贮藏(zhù) 浸渍(zì) 强颜欢笑(qiǎng) C、隽永(juàn) 慰藉(jia) 骄横(hēng) 长歌当哭(dāng) D、攒射(cuán) 信笺(jiān) 惩创(chuāng) 茕茕独立(qióng) 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阴霾 恻隐 唉声叹气 人才倍出 B.精萃 忖度 循序渐近 一夫当关 C.安谧 孝悌 无瑕顾及 义无反顾 D.文身 追溯 根深蒂固 趋炎附势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无缘无故)
B、“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这里指声音很轻)
C、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病重将死)
D、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这里指人的精神生活给予环境的影响)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美国次优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形成的危机已经殃及全球,受其影响,近日国际黄金价格也开始大幅度 。
②随着集成度的大幅度提高,微电缆的线宽越来越小,电阻也会 提高。 ③不知道怎么了,最近这孩子的脾气越来越让人难以 。
④最近我们重新调整了分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A.震荡 相应 琢磨 从而 B.振荡 相对 捉摸 进而
1
C.震荡 相应 捉摸 从而 D.振荡 相对 琢磨 进而 5.下列各句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说是让我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可我们还没有说完一句话,他就勃然大怒了。 B. 用第二代“厨中宝”制作残羹冷炙非常方便,只要轻轻一按电扭,即刻就会做成。 C. 全国人大代表的种种提案,出神入化,喊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D. 这座楼属于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刚建起不久便突然倒塌,砸死了不少人,真是祸起萧墙啊!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原始儒家的“仁”包含着人道精神,他们从这种人道精神出发,提倡与人为善的态度进行友好交往。 B、从事这种工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负担和精神状态往往是沉重的。
C、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午后,太阳露出了几丝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的叫声。
D、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7.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B.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像“吾谁欺?”、“不我知”、“夜以继日”,现代不用了。 C.她比所有的女宾都漂亮、高雅、迷人,她满脸笑容,兴高采烈。
D.我根本不想做王,也根本看不起王,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 8.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拥有时,倍加珍惜;失去时,就权当是接受生命真知的考验,权当是坎坷人生奋斗诺言的承付。拥有诚实, ;拥有充实, ;拥有踏实, 。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的拥有,不也是一种境界吗?
A. 就舍弃了无聊 就舍弃了虚伪 就舍弃了浮躁 B.就舍弃了浮躁 就舍弃了虚伪 就舍弃了
无聊
C.就舍弃了浮躁 就舍弃了无聊 就舍弃了虚伪 D.就舍弃了虚伪 就舍弃了无聊 就舍弃了浮躁 9.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2
A.我想此时此刻,两位老人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 B.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 C.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D.“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记)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加速)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D.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六国各爱其人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夜缒而出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吾道一以贯之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吾属今为之虏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子路从而后
C.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D.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C.句读之不知,惑着不解 D.而彼且奚适也? 14.对《长亭送别》中【一煞】这支曲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A.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和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B.莺莺目送张生于烟霭残照中远去,这一怅然痴立的形象,生动地传达出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C“来时甚急,去后何迟”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D“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一句,看似平淡,实际上表现了莺莺的惆怅和依依不舍。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雅”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儒家诗论把“风雅”列为“诗经六义”
3
的两类。
B.“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司马迁《史记》的高度评价。 C.足下、朕、孤、臣、君等都是古代表示称谓的词语。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剌小说。马克·吐温的《麦琪的礼物》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二、选择题(6分,每小题2分)
何谓“书籍之路”?这要从“丝绸之路”谈起。“丝绸之路”的说法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而东亚文化交流的模式,我曾提出当是海上的“书籍之路”。当西方人坚信丝绸是从“羊毛树”上采集而来时,日本列岛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了。追溯中日古代历史,持续性、大批量的丝绸交易未曾出现,其影响甚至不及陶瓷。
日本从630年开始派出遣唐使。贞观五年(631),第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时,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意欲得到什么呢?《旧唐书》已经给出答案:“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遣唐使源于遣隋使,据《经籍后传》记载,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有唐一代,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的典籍究竟有多少?9世纪后期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辑入汉文书籍1579部17345卷,其数量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
由于自然造化和历史因缘,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仅存的“佚存书”。唐末至五代,中原动乱,典籍散毁严重,吴越国王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宗教文,复还中国”。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璧西归。“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但是,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也已经腐朽而不堪穿用;而当年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16.下列对“书籍之路”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书籍之路”是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隋唐使买求“文书宝物”泛海而还之路。 B.“书籍之路”是始于隋延至清,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的汉文书籍海上往返之路。 C.“书籍之路”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汉文书籍生存时空的“佚书回归”之路。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